渐入深秋,天气转凉,太阳不再偏爱北半球的土地,带着它的热情奔向南方,于是我们把这样的变化叫做季节的更迭。世间万象,人们生活于其中,体验于其中,一个最直接的想法,就是在这一切的背后,是否有被面纱罩着的一种神秘,支配着万物更迭。

哲学上的一元论与二元论(认识世界的两种基本相生的模式)(1)

当我们创造出林林总总的描述方式,意义之网交织在一个个的词语之上,这其中,有很多在表征着对神秘探求的那种冲动和行为。可以称之为原因、本质、基础等等,也有一个更简单的叫法——“元”。

哲学上的一元论与二元论(认识世界的两种基本相生的模式)(2)

在汉字体系里,元的象形就是侧立的人形,意为人头。由于“头”对于人的重要性,渐渐的引申为具有领导地位的,也可以表示更本源的意思。如果我们把这个字作为一些观念的基础的话,那么它代表的就是对世界整体存在一种本质的看法。

当然这是一种笼统的描述,在此基础上,可以发展出很多如今依然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想法。

哲学上的一元论与二元论(认识世界的两种基本相生的模式)(3)

就像现代科学的一个笼统的基本观念,即在现象的背后,一定有着可以被统一揭示的规律,这也是支撑全世界科学家可以在彼此的工作基础上继续努力的根本信念。

一般的科学家,都会悬置一些问题,只在一个可见的范围内开展自己的工作,否则他们就会滑翔一个因果链条的深渊——既然万物背后都有原理,那么这个原理的原理是什么呢?这又是哪儿来的呢?

即便是进化论能够充分的说明问题,看到各种具备精巧器官的生物,人都难免生疑——这纷繁的世界,难道不应该是被设计出来的吗?

哲学上的一元论与二元论(认识世界的两种基本相生的模式)(4)

在此会有两种概念不同的观点产生,一种以柏拉图的想法为根本,就像我们看手表如此的完善,一定是有一个在手表产生之前的图纸,这类观点就认为相较于现实可以触碰的世界,一定有一个更为完美的“图纸”世界或者称为理想世界。现实当中的一切,都是理想的不完美的表现。

当然柏拉图的想法也经不起推敲,如果再追问,那是谁设计或创造的那个图纸呢?不论是无奈之举,还是一厢情愿,还是一劳永逸,都会导向那个几乎在地球上任何一个人类聚集的地方都成出现过的神明,甚至是宗教——世界的一切,都是被设计出来的,那么就一定存在一个“设计师”,无论他是什么,但他一定存在。

哲学上的一元论与二元论(认识世界的两种基本相生的模式)(5)

由此,我们人类仿佛具备了一种能力,在现实的基础上,看到一些不现实的东西,无论是用“元”来概括,还是用“神”来表征,世界硬生生的在空间上被分成了此岸和彼岸,在时间上分成了今生和来世。

冰冷的世界里也多了一些浪漫的幻想,在今生的苦难,可以被来世的幸福补偿,通过此岸的不完美也可以窥见彼岸的神圣。有趣的是,在“元”这种看似一切都被决定、被设计、被制造的僵化里,却生出了人们可以越过苦难、守望未来生活的希望之花。

哲学上的一元论与二元论(认识世界的两种基本相生的模式)(6)

不论怎么说,“元”发展出来的世界,犹如提线木偶,一切的现象,最终都会收敛到几条线束里,就如现代物理学所努力的那个样子,甚至企图将一切统一到一个或一组公式当中,将其称之为宇宙最终的奥义。

用这样的眼光看世界,就会带上一个简单的映射眼镜,不用去理会太多的关联,事物之间虽然在不断互动,但最终决定它们的,是背后那个看不到的奥义的束缚,就像是此岸的变化,要到彼岸去寻找原因,而不用特别考虑此岸的事物的历史、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联。

哲学上的一元论与二元论(认识世界的两种基本相生的模式)(7)

无论是上帝还是柏拉图,亦或是牛顿,都在“元”的观念之下,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随着世界愈发复杂,人们会发现,原有的观念会偶尔,乃至渐渐的经常失效。

大洋彼岸的一只蝴蝶扇动翅膀,会引起此岸的一场风暴;欧洲的石油危机影响了亚洲的口罩价格;两个陌生的人偶遇后陷入爱情,降生的宝宝成为改变那个国家进程的人。

对世界观察的越多,就越会发现,单纯的在现象背后寻找原因的那种做法,已经无法对这个世界做出更贴切的解释了。把世界集束在一个现实之外的本源,根本无法演幻出如此精彩纷呈的世间万象。

哲学上的一元论与二元论(认识世界的两种基本相生的模式)(8)

于是,在人最擅长的思维模式之一的指引下,我们可以朝向“元”观念的另一面,寻找与之相对的,或者说被我们抛弃已久的一些理念,在其中寻找出更能够符合如今世界运转规律的那些东西,可以统称它们为“多元”。

与在世界之外寻找答案的“元”不同,“多元”把目光拉回了世界本身,“元”的一切都源自于一些根本的规则,或者说是本质,而“多元”的一切源自于事物之间真实的互动关系。

哲学上的一元论与二元论(认识世界的两种基本相生的模式)(9)

元的世界,仿佛是一个扎在宇宙之中的倒金字塔,事物层层堆叠,向上展现出纷繁,向下约束为一些基本规律。而多元的世界,就像是散布在空间中的一张大网,事物漫无边际的偶然关联,成为决定这张网总体样貌的一些因素,但却也不是全部因素,任何一种关系都无法决定一切,而一切也无法沉降到某几个关系当中。

在此就不更多去探讨元与多元背后的伦理意义,诸如集权与分权,中央控制与自由互动等等。回到观念本身的特点,元更多的是在追求稳定、可追溯、可预测的一个世界,而多元则意味着无法全盘掌握、很难寻求约束性的原因以及无法完全预测。

由此就能看出,为什么几千年文明当中,人们都更倾向于元的观念,同时排斥或漠视多元。毕竟在一个不确定性的世界里生存,需要更多确定的观念,好让我们知道太阳明天会安然升起,猛兽袭来需要想方设法逃跑,利用身边一切的有利工具去狩猎或采摘等等。

哲学上的一元论与二元论(认识世界的两种基本相生的模式)(10)

但在很多基本问题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之后,我们就会发现,我们连如何确定一个人是怎样的都无法轻松做到。也许可以用身高体重职业来定位一个人,但我们永远无法完全的描述他,不仅仅因为在此刻的描述内容是无法穷尽的,而且就算此刻完全的描述了,下一刻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于是沿着以前的那种企图对世界进行精确的描述,以及对原因的掌握和对未来的预测,都逐渐成为一个泡影,这些信念的背后是认定了世界是被一些独立的、简单的要素所支配形成的。

但真实的世界里,最不能忽略的,就是每一个独立的个体,它们所具备的特点以及在此基础上它们与这个世界的互动关系。元在彼岸寻求本质,而多元却是在此岸描绘关系。

哲学上的一元论与二元论(认识世界的两种基本相生的模式)(11)

但是,并不能由此得出多元就比元好,元必须要被舍弃。就像我们初见一个人,首先必然是从整体上去把握他,认识到他的一些核心特点,诸如他的人种、国家、民族等等,这些最终都可以归集到一个统一的大的人类信息库当中,这也是元的方式,但随着认识的深入,我们就需要深入她的生活,不仅要看他的特点,还要去了解他和他人和这个世界的关系,外界给他带来了什么影响以及他又决定了世界的什么。

哲学上的一元论与二元论(认识世界的两种基本相生的模式)(12)

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元与多元的观念,就如沙漏的两端,需要不断的倒置,反复的衡量,如果将一端置于眼前太久,它的内容必然会像沙子一样流空到另一端。世界的存在有其简单的结构,也有着复杂的关系。一劳永逸的掌握它们,是一种美好的期望,在真实当中,只有给未知留下足够的余地,才能真的了解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