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第七十三位姓氏,尤盛于鲁豫冀大地。当今孟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0.29%,总人口大约在383万。

孟的名义

孟姓的由来和历史(寻根问祖百家姓之)(1)

孟,长也。孟的本义当指兄弟或姊妹中排行最大者,亦称伯。姓氏中的孟姓也出自分支中排行最大的一支。

孟,古文同保,保,古文也同孚。负子于背谓之保,孵化谓之孚,两字合一引申出有保护和养育之意,养育之恩为天地之间的第一恩德。这应是孟的名义,也是取孟为其族姓的最高意义,为崇拜思想境界上的一种原始图腾。

孟姓起源

孟姓的起源与演变主要有二:

一、出自古孟氏

相传颛顼帝高阳氏时已有孟姓,颛顼之臣孟翼。随后的虞舜之臣孟夸,夏王启之臣孟涂,周穆王之臣孟悆等,但不知出自何氏族?或者孟翼就是孟姓之始祖?总而言之,古孟氏族在4000多年前早已存在。

二、出自姬姓

商末周文王占领河南鲁山的古鲁国,封与其子周公旦之长子伯禽,是为鲁国。周武王灭商后,委派鲁伯禽东征商的盟国徐、奄17国,讨平后,命伯禽长驻奄地,即今山东曲阜,鲁国由河南鲁山移封山东,成为春秋时东方强大的诸侯国。传至鲁桓公,已进入春秋中期,鲁桓公的庶长子庆父,原为仲孙氏,后改为孟孙氏,其后裔有孟氏。这支姬姓孟氏的历史至少有2600多年。

又,商末周文王封其子康叔于康,今河南禹州,原夏王少康古城。周武王灭商后,移封康叔于卫,卫即商都朝歌城,在今河南淇县东北,史称卫康叔。传至卫襄公,已进入春秋后期,卫国已经三移其都,都城在帝丘,在今河南濮阳西南。卫襄公之长子公子絷,字公孟,孙子名彄,以王父之字为氏。姬姓孟氏的历史也有2500多年。

外族基因融入

我国的孟姓同其他姓氏一样,不断与其他民族交流,互有基因的流动。外族加入孟姓群体的事件主要有:北宋金国女真族抹撚氏族改为汉姓孟;清朝满洲人的孟姓,原为汉人,后入旗满化;满洲八旗墨尔哲勒氏、墨尔迪勒氏、盟佳氏、穆颜氏、墨克勒氏等氏族后来也均改姓孟,这些外族孟姓后来多数被同化为汉族,一部分成为今天东北地区的满、达斡尔、鄂伦春等民族。因此,东北地区多孟姓与满洲八旗的改姓有密切的关系。

孟姓分布

孟姓的由来和历史(寻根问祖百家姓之)(2)

孟姓分布频率图

宋朝至今1000年,孟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河北,这三省的孟姓大约占孟姓总人口的40.1%。其次分布于辽宁、安徽、黑龙江、江苏,这四省又集中了25.8%的孟姓人口。山东为孟姓第一大省,约占孟姓总人口的16.4%。全国形成以鲁豫冀、东北为中心的二大块孟姓聚集区。在600年期间,孟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主要由东南部向中原、华北回迁,尤其突出向东北的迁移。

孟姓血型

孟姓的由来和历史(寻根问祖百家姓之)(3)

孟姓人群的血型分布图

孟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

O型占30.4%,A型占27.5%,B型占32.1%,AB型占10%。

孟姓名人

孟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孟子及其门人著有《孟子》一书。

孟浩然

孟浩然(689年—740年),本名孟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盛唐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并称“王孟”。孟浩然早年有志用世,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但其仕途困顿,最终修道归隐,曾隐居鹿门山。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艺术造诣独特,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孟郊

孟郊(751年—814年),字东野,唐代诗人,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并称“郊寒岛瘦”。孟郊46岁考中进士,先后任县尉、参军等职。他作诗态度极为严谨,往往苦思力锤、入深履险,代表作有《游子吟》《感怀》《伤春》等。

孟姓传统文化

郡望和堂号:孟姓的郡望主要有平陵、平昌、武威。孟姓以平陆、三迁为其堂号。“三迁堂”出自孟母三迁之典故。孟子幼时家居近家族墓地,孟子就喜欢学丧事中的哭喊和埋坟之事。孟母为了教育儿子,把家迁到集市旁,孟子又喜好上做买卖的吆喝声。孟母不得不第三次搬家,迁到了学堂旁,从此,孟子就喜欢上学习礼让进退之数,孟母十分高兴地说“这里可以使我的儿子成为好人”。孟子后来成为最有学问的人,被后人称为亚圣。

孟姓的重要楹联有五副:

龙山逸兴;鹿门隐居。

珠还合浦;节镇荆阳。

五友家声远;七篇世泽长。

笃生周世季;私淑圣人门。

教子无如仉氏;敬夫共仰孟光。

家训格言:孟超然,清乾隆年间进士,一生著述丰富,《家诫录》是其中的一种。孟超然基于“人有三成人:知畏惧成人。知羞耻成人,知艰难成人,否则,禽兽也”的民间普通家训的思想,收集了上至先秦,下逮清朝多家名人家训、警句、诗词和著作,汇编了这部有影响的家训专集。此书的宗旨是教育子孙及世人兴孝悌,惜廉耻,勤治家,移风俗,以保持和维护优秀的传统道德和礼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