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是三十六计的第九计—隔岸观火。

三十六计之第七计无中生有(每天学一计三十六计之第九计)(1)

本计名最初见于唐代僧人乾康的诗:“隔岸红尘忙似火,当轩青嶂冷如冰。”而其思想,则见于《战国策•燕二》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蚌张开壳晒太阳时,长嘴鸟去啄它的肉,被蚌夹住了嘴,互相争持不下,结果被渔翁一起捉住了。此计的特点是:以静观其变,随变而动,使敌人内部自相残杀、自相削弱。当两股敌对势力相争时,既不援助,也不鲁莽干涉,静观其变,直到事情发展到有利于自己的地步,才相机而动,及时出击,坐收渔翁之利。

此计的运用主要讲究,当敌人内部发生矛盾时,我方应静观,待其发生变乱。敌人穷凶极恶,自相仇杀,必然自取灭亡。顺应时势而行动,就能像《豫》卦所说的那样,要达到令人喜悦的目的,必须顺应时势行动,不宜超之过急。敌人自相倾轧的势头出现时,不要急于去逼迫它,逼迫它你就会受到反击。如果退避得远远的,敌人就会自己出现内乱。

三十六计之第七计无中生有(每天学一计三十六计之第九计)(2)

曹操

有一个比较经典的战例就是,三国时,袁尚、袁熙两兄弟逃到辽东去时,还有几千骑兵。开始,曹操命辽东太守公孙康将其二人拿下,公孙康凭着自己离曹操很远,且袁氏兄弟还有兵马,如果打起来未免有损伤,故不肯服从曹操。后来曹操攻破乌桓,有人劝说曹操立刻乘胜去征讨公孙康,擒捉袁氏兄弟。曹操说:“我会让公孙康乖乖地把袁氏两兄弟的头送来,不用劳烦我们动兵啊!”九月,曹操带兵从柳城回来,公孙康果然砍了二袁的头送来了。诸将疑惑的看着曹操,这是怎么回事。曹操说:“公孙康向来害怕袁氏两兄弟,我如果急于去攻打公孙康,他们就会联合起来对付我;我放松一下,他们就会自相残杀。这是必然的情势。”有人说,这是《孙子兵法•火攻篇》的原理。兵书《火攻篇》前段讲火攻的方法,后段讲用兵要十分谨慎,这和“隔岸观火”计意思是相吻合的。

隔岸观火,意同“坐山观虎斗”,使用的正确方法是静止不动,让他们互相残杀,力量削弱,甚至自行瓦解。但隔岸观火要根据具体情况运用,“观”并不等于消极地观,除了观之外,还要想办法让火烧得更大,甚至还要趁火打劫,从中渔利。当然,当火未烧起时,敌人内部矛盾尚未激化时,不是隔岸观火,而是趁火打劫,那就错了,因为火候不到,一施加压力,敌人就会消除矛盾,团结起来,一致对外。那就不是渔利,可能是引火烧身了。

三十六计之第七计无中生有(每天学一计三十六计之第九计)(3)

坐山观虎斗

其实在现在的生活、工作中,我感觉随处都可见这种“隔岸观火”的状态,只要与自己无关,就会把自己当一个旁观者,做一个吃瓜群众,巴不得火大一点,好有好戏看。感觉此计名在现实生活中都有点贬义的意思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