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必要因这起风波就全盘否定张小泉,但对张小泉方面而言,从翻车中汲取该汲取的教训,仍很有必要。

“不能拍蒜”的张小泉又上热搜了,这次是因为总经理的“中国人切菜方法不对”言论。据报道,张小泉总经理夏乾良在一段视频中说,“你学了几十年的切菜都是错的”“所有的米其林厨师都不是这样切的”。18日晚,夏乾良发布微博称,该内容为很久之前的视频,也并非事件全貌,但对引发争议的不当言论诚挚道歉。

张小泉为啥不能拍蒜(评论张小泉不能拍蒜)(1)

“你在教我做事啊?”得知夏乾良的说法后,不少网民白眼翻上了天。公众的不待见本在情理之中:拿米其林大厨的行为方式做标准评判国人切菜方法的对错,显然难言妥当。只要不切到手,切菜哪有什么唯一的正确姿势。米其林大厨喜欢竖切薄切,那是他们的习惯,国人喜欢切、割、拍、剁,也很正常,这里面没有是非对错之分,只有用刀习惯之别。

平心而论,当事人的这番争议言论,并非针对拍蒜风波的后续回应,而是昔日言论遭到了“回锅翻炒”。按夏乾良的说法,当时说这话有具体语境,不宜割裂上下文来断章取义。以此断言张小泉官方的舆情应对方式倨傲,并不合适。事实上,无论是张小泉方面为客服不恰当的沟通方式致歉,并发起“断刀召集令”,还是夏乾良本人为争议言论道歉,态度都颇显谦抑。

但不论是拍蒜后菜刀“一刀两断”,抑或是宣称,张小泉把刀前面的头斜过来,不是设计感,而是消费者教育,多少都彰显了一点:张小泉方面跟国内消费者使用习惯之间存在隔膜。

消费者未必不需要教育,就切菜来说,普及基本的安全教育和专业的用刀方式没问题,但教育不该是“你错我对”式拉踩基础上的秀优越感。动辄想“教育”消费者,或许是代入了太多的“导师视角”,也很容易引来好为人师的诟病。比起站在制高点上的“姿势矫正”,消费者更需要的是良好体验感,说得更具体些,就是刀具要用得顺手。

就拍蒜风波而言,张小泉的问题未必在菜刀质量,而在于缺乏必要且明显的适用场景告知与禁忌提示,更在于它“不懂”中国消费者。也正因如此,那句“中国人切菜方法不对”,才会引发舆情波澜。

毋庸置疑,不是所有不能拍蒜的刀都是次品。很多专业人士就科普了,硬度较高的材质比较脆,横拍会导致刀具变形,从而发生断裂。德国双立人刀具也曾出现拍蒜后断裂的情形,这跟刀具设计顺应德国人爱竖着切不爱横着拍的习惯有关。但再怎么说,你得提前用醒目方式告知用户:这款刀具不能用来拍蒜,若要拍蒜,请用可拍型刀具。否则,拍完蒜“蒜轻伤,刀重伤”,张小泉还真甩不了锅。

某种程度上,从“不能拍蒜”到“中国人切菜方法不对”,反映的深层次问题是张小泉的商业策略跟中国消费者的使用习惯的“不合拍”——人们讨论的,表面上是菜刀能不能拍蒜,实则老字号刀剪品牌能否跟中国人烹饪习惯和生活理念适配的问题。

都知道,在中国,绝大多数家庭都是“一把菜刀走天下”。文能雕花刻叶,武能砍骨切肉,拍黄瓜剁碎肉,都是日常操作。对厨用刀具而言,就算再强调专业性、技术含量,都应贴合消费者需求去设计制造产品。尤其是张小泉这样头顶“百年老字号”和“中国刀剪第一股”名号的,更是承载了“更熟悉中国消费者”的用户期待。此次风波中,张小泉被“蒜计”,就跟其没能满足用户期待有关。

相形之下,张小泉的厨房剪可以一剪多用,又能拆快递,又能做针线活、剪鱼肉,其用途的多面性就更好地满足了人们的需要。张小泉方面的最新回应称,正考虑能研发拍蒜的刀,但它更该考虑的,是怎么避免跟国人的刀剪使用习惯脱离。

退一步讲,张小泉搞品类细分没问题,但不宜为了彰显自己设计的“科学”而去否定其他。

毫无疑问,公众没必要因这起风波就全盘否定张小泉,将它贬得一文不值,但对张小泉方面而言,从翻车中汲取该汲取的教训,仍很有必要。最起码的,不能给人“装蒜”之感。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佘宗明

编辑 尹曙光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张小泉为啥不能拍蒜(评论张小泉不能拍蒜)(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