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挑水记忆(儿时的小伙伴还记多年前硙)(1)

看到这个硙(wei)字,大家可能都觉得陌生,如果不注音,大部分人应该都不认识。但提起磨面,我想大家都知道。最近我写了好些关于面食的文字,从而想起了儿时硙(wei)面的往事,今天"划拉"到纸上,也算为那流逝的岁月留点念想吧!

我从记事起,石磨已经退出富平人的生活舞台。生产队在一间专门的房子里安装了电动的磨面机,由于父老乡亲都把磨面叫硙(wei)面,把磨面机叫"硙(wei)子",所以把安装磨面机的房子就叫"硙(wei)房"。

儿时挑水记忆(儿时的小伙伴还记多年前硙)(2)

上学识字后,我一直认为硙(wei)面是富平当地的方言,用文字表述应该是"磨面"。直到写这篇文章时,我翻阅了文献资料,才知道:磨,最初叫硙(wei),汉代才叫做磨。它是我国春秋时期工匠大师鲁班发明的!以前人们要吃米粉、麦粉,都是把米、麦放在石臼里,用粗石棍来捣,很费力,捣出来的粉有粗有细,而且一次捣得很少。鲁班想找一种用力少收效大的方法,就用两块有一定厚度的扁圆柱形的石头制成磨扇。下扇中间装有一个短的立轴,用铁制成,上扇中间有一个相应的空套,两扇相合以后,下扇固定,上扇可以绕轴转动。两扇相对的一面,留有一个空膛,叫磨膛,膛的外周制成一起一伏的磨齿。上扇有磨眼,磨面的时候,谷物通过磨眼流入磨膛,均匀地分布在四周,被磨成粉末,从夹缝中流到磨盘上,过箩筛去麸皮等就得到面粉。一一这就是石磨(或者叫石硙wei)的来历。

富平人从古至今都把"磨"叫"硙(wei)",从而衍生把磨面叫"硙(wei)面",把磨豆腐叫"硙(wei)豆腐",把磨盘叫"硙(wei)扇",这个细节也从侧面反映了富平做为周秦文明故地,历史的久远。

儿时挑水记忆(儿时的小伙伴还记多年前硙)(3)

我小时候,虽然有了电动的"硙(wei)面"机器,但自动化程度低,还有大量的活需要人手工来干。硙(wei)面的第一道程序:"舂(富平方言读chuan)麦",就是把麦粒的芽尖和粗皮舂掉。这个比较简单,把麦子先从麻袋分到桶里,一桶一通从舂麦机上面添料口倒进去,再从下面的出口接出来就舂好了。

舂好的麦子倒进专用的木盒(俗称"木函",斗状,有的是边长4尺高1尺的正方形,有的是长6尺宽2尺高1尺的长方形。)里,加温水拌匀,方言叫"入服",其实就是叫麦皮回潮,以便磨面时麦皮和面粉分开,顺便把麦子里的沙粒杂质择捡干净。麦子"入服"好后再装回袋子回性,冬天害怕麦粒受冻,影响面的质量,还要放到热炕头上,等到次日才能上机硙(wei)。

儿时挑水记忆(儿时的小伙伴还记多年前硙)(4)

硙(wei)面前,把入服好的麦子倒进"木函"里,用"戳斗"(铁皮制,窄长形像小簸箕)装进专用的铁桶里。硙(wei)面时,需要三个人配合,一个人操作" 硙(wei)面机"添料,一个人把磨过头遍的麦渣接到铁桶里递给操作员。机器下面有两个接口,一个出面,一个出磨碎的麦渣,所以还得一个人在机器下面负责接面和麦渣。

儿时挑水记忆(儿时的小伙伴还记多年前硙)(5)

磨碎的麦渣循环添进上料口。麦子磨第一遍时出来的面比较粗,也相对少,俗话叫"黑面"。第二遍到第四遍,接的面就比较细了,俗话叫"白面"。第四遍过后,接的面又开始粗成"黑面"了,这时候接的麦渣已接近"麸皮",磨面人根据情况确定还继续磨不磨,因为面粉毕竟比麸皮珍贵。

上世纪八十年代也就是我十几岁以前,农村经济还处在恢复阶段,人们为了节约粮食,硙(wei)面时还专门分的"白面"、"黑面",蒸馍用黑面,做面条和招待客人时才用白面。九十年代后,农村逐渐富裕,第四遍后基本就不磨了,麸皮留的量大些,把第一遍磨出的粗面和后来接的精粉混一起,叫做"一箩到底",不再分黑面白面。磨面机也改进成了全自动,不再人工接面添料,乡间俗称"自动上料"。

提起黑面白面,有一首至今还在乡间流传逗小孩的儿歌,不知道大家还记得不:"打箩箩,硙(wei)面面,一下硙(wei)了三罐罐,两罐黑,一罐白,白的给娃吃,黑的给妈(爷)吃…呵呵呵。"

儿时挑水记忆(儿时的小伙伴还记多年前硙)(6)

硙(wei)一次面,前后需要忙碌两天,硙(wei)面时粉尘大,搞的人衣服和头上、脸上都是面粉和灰尘,典型的"灰头土脸",所以我小时候最不喜欢干的活就是和大人硙(wei)面,相信很多朋友都有同样的经历和体会。

如今,喜欢吃自家种"放心麦"的乡亲们,还继续着当年的硙(wei)面故事,对于我们这些出门在外工作学习的人,硙(wei)面,已经成遥远的记忆了…

儿时挑水记忆(儿时的小伙伴还记多年前硙)(7)

作者简介:惠孟运,男,1977年3月5日生,陕西省富平县薛镇宏化村人,笔名清鸿,西安铁路局基层单位职工,喜好传统文化和诗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