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房屋改造(垃圾房变身网红)(1)

原本人人避之不及的垃圾房,摇身一变为网红“别院”,在上海音乐学院,作为集中投放点的垃圾厢房经过改造,成为又一个校园打卡地。

细细观察“别院”, 四色垃圾桶摆放整齐有序,空气中闻不到一丝异味,回收再利用的轮胎被油漆上不同颜色镶嵌于周边建筑物墙体,与休闲长廊的圆弧造型相得益彰。建造时剩余的“边角”木料,也被做成了日常休憩的座椅、屋檐的装饰,令“别院”整体与校园周围的绿化、小景融为一体。

网红房屋改造(垃圾房变身网红)(2)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两年来,沪上高校全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垃圾分类已经逐渐成为了师生的“新时尚”。上海最新生活垃圾分类考评数据显示,2021年1-8月,全市综合平均分90分以上的高校达到100%,与2019年相比,相关评分有大幅上升。

如何从“新时尚”变成“好习惯”,各高校通过完善制度规范、加强宣传教育、推动志愿服务等,有效提高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水平,实现“垃圾分类实效”和“学生分类意识”双双提升。

垃圾分类成为新生入学“必修课”

“一个简单的垃圾分类行为,就将我们避之不及的臭垃圾,变成宝贵的资源。从源头进行垃圾减量是更厉害的垃圾魔法。你愿意接受我们的邀请,成为校园垃圾魔法师吗?”今年秋季开学,在同济大学迎新现场,每位新学子都收到了一张垃圾分类的宣传折页,折页由学生设计,生动有趣。

网红房屋改造(垃圾房变身网红)(3)

如今,上海高校均已将垃圾分类纳入新生入学的“必修课”,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师生垃圾分类意识。据统计,目前本市高校均已将生活垃圾分类知识纳入新生入学教育体系和常规宣传教育体系,全市高校均成立了大学生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分支机构。

复旦大学新生的大礼包里,有一份《复旦大学生活垃圾分类公约》,学校还在入学考试中加入垃圾分类测试题。在入学教育环节,学校将垃圾分类教育纳入新生入学教育课程体系,通过录制垃圾分类专题视频,举办垃圾分类专题讲座等形式,不断强化强化广大新生的分类意识。

上海建桥学院不仅将垃圾分类编入新生报到手册,与录取通知书一起发放,学校还将垃圾分类纳入课程体系。2020年起,垃圾分类被纳入新生的入学教育和《形势与政策》课,所有新生入校后《形势与政策》课第一讲就是垃圾分类专题。

“科技 ”提升垃圾分类智能化

记者获悉,上海63所高校的112个校区已全覆盖的第三方测评,相关部门每季度、每半年对所有高校开展综合评审,并向全市公布测评和评审情况。

市教委学校后勤保卫处处长张旭介绍,今年秋季学期正式上线的“上海市学校生活垃圾分类实效监管平台”,整合了本市高校生活垃圾分类的实效数据,实时反映各高校每月的垃圾分类第三方测评情况。既为垃圾分类政策制定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也为各高校提升垃圾分类管理水平提供数据服务。

网红房屋改造(垃圾房变身网红)(4)

复旦大学新采购的75组智能物联环卫垃圾箱,初步建立了覆盖全部四个校区的垃圾分类“物联网”,有效提升了工作智能化水平。这些智能垃圾箱具备数据传输、共享功能,通过对设备位置、状态,投放次数与占比等数据的统计、分析,可以实现对分类、投放、收集、运输过程的全流程管理。

网红房屋改造(垃圾房变身网红)(5)

同济大学副校长黄翔峰接受采访时表示,依托环境学科优势,学校致力于从理论上推动学生建立系统化、结构化的垃圾分类知识体系。同时,鼓励学生们将学习与创新实践相结合,为垃圾分类献计献策。

比如,环境学院的师生们针对教学南、北楼和图书馆垃圾分类典型问题和相关成因开展调研,依据“因地制宜,简便易行,动态调整”的基本原则,对现存的垃圾分类体系进行改造,探索更加合理高效的垃圾分类创新模式,这一做法实施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课题已申报同济大学本科教学成果奖。

在上海音乐学院的旧料别院,湿垃圾就地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器每天“吞下”臭气熏天的湿垃圾,产出的是营养丰富的绿色有机肥。自今年年初启用后,汾阳校区产生的湿垃圾已实现“零清运”。学生们还充分发挥音乐专业特长,创作了一批宣传垃圾分类的歌曲。校园歌曲《垃圾分类一道来》多次走出校门,在街道、社区、公园、医院等平台演出。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侯立玉表示,“学校动员全员参与,全方位打造“绿色校园”,通过垃圾分类引领现代大学治理新风尚。”

网红房屋改造(垃圾房变身网红)(6)

多场景实践育人,垃圾分类意识深入人心

当前,沪上更多高校正通过多场景实践育人,推动垃圾分类意识深入人心。

同济大学有一门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的“垃圾分类与社会治理”公共通识选修课,由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何品晶教授团队讲述固体废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的专业知识体系。课程提取了最能体现我国社会治理理念和成就、启示我国制度优势和技术独创性的内容,通过启发式、讨论式、情景式等教学方式,引导学子坚定道路自信,真正了解当下垃圾分类的社会意义。

上海建桥学院副校长陈伟介绍,学校通过文明修身、劳动教育、光盘行动等多种实践平台,以及硬件设施配套升级等,实现垃圾源头减量。学校将垃圾分类与劳动教育相结合,丰富劳动教育的内涵。

自2010年起,上海建桥学院实行以清洁校园为主要内容的文明修身项目,2020年又启用劳动教育基地,开设升级版的《劳动教育》必修课。课程内容包括清扫校园、参与农作物的播种、养护、采收等生产过程,让同学们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深刻体会“一粥一饭之不易,一丝一缕之艰辛”。此外,学校常态化倡导“光盘行动”,并开展光盘有礼等活动。

作者:储舒婷

编辑:顾军

图片来源:各高校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