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声律启蒙全文及解释完整版?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声律启蒙全文及解释完整版(声律启蒙全文翻译及详细解读3)

声律启蒙全文及解释完整版

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童。鬓皤对眉绿,齿皓对唇红。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风。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贫对富。想到孟子的大丈夫“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塞对通。塞这个字有三个音,可以读[sāi],意为堵上;可以读[sè],意为闭塞;还可以读[sài],意为边关险要之地。按照平仄对仗这里应该读sè,但有意思的是这三种含义又是相通的,因为地处闭塞之地所以不通外界,但又往往是险要之地,比如说“秦塞”这个词,它是秦代所建的要塞。秦国四周有山川险阻,自古称为“四塞之地”。秦国有四塞,也称四关,分别是函谷关、 武关 、大散关、萧关。所以也就有了李白《蜀道难》的那句“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野叟对溪童。野叟又叫野老。司马光有诗云,“野老相迎拜,溪童乍见惊”。野叟溪童皆借指山野乡居的生活。鬓皤pó对眉绿。鬓对眉,皤对绿,十分工整。皤就是白色,而且专指老人头发之白。两鬓是白色没问题,那么眉毛为什么是绿色的呢?长着两条绿眉毛太恐怖了。其实是因为在古代“绿”还有黑色的意思,不单单是我们今天说的绿色。既然如此,诗人就喜欢用绿色描绘头发或者眉毛。比如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形容宫女早晨梳头用“绿云扰扰,梳晓鬟也”,这里的“绿云“比喻乌黑的头发。再比如,李白的《古风十九首》:“中有绿发翁,披云卧松柏”,《游泰山》“偶然值青童,绿发双云鬟。”除了绿色,古人还喜欢用黛色形容眉毛,所以也有“黛眉”一词,黛也是黑色,稍微带点青色。齿皓对唇红。多是用来形容美女的,美女之唇又叫朱唇、丹唇,所以《楚辞》里有“朱唇皓齿”。一个妆容精致的女子最明显的就是红唇,所以也就明白口红现如今为什么卖得这么好,自古人们就喜欢皓齿朱唇,曹植的《洛神赋》里就有“丹唇外朗,皓齿内鲜。”的句子。说到朱唇,又想到宋词里有个“点绛唇”的词牌名,指的也是红唇。天浩浩,日融融。天浩浩,指天空广阔无边。日融融,指日光和煦温暖。张籍有诗云“春日融融池上暖”。这一句又让我想到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给人一种暖洋洋的感觉,春日之暖让人心生愉悦。在我们今天快节奏的生活中,如果能有一天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想暖洋洋的晒着太阳,也是一件惬意的事情,没想到这么简单的追求却又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不禁让我想到一个成语“野人献曝”,说是战国时期,宋国有一个没有见过世面的农夫,在春天的某个晴日,他就把衣服脱掉,光着身子在太阳下曝晒,觉得十分舒服,他就对妻子说要把这个方法进献给国王。虽然这个故事是讽刺宋人没见过世面,贡献的不是什么珍贵的东西,但是在今天又有几人像野人一样惬意的晒着暖阳呢?佩剑对弯弓,又是一个看似没什么好说的对句,但对于古人来说却又有着不一样的含义!佩剑就是佩戴宝剑, 在先秦时期,贵族男子到了二十岁就会举行成人礼,也叫冠guàn礼,就是给他戴上三种不同的帽子,分别是缁布冠、皮弁、爵弁,意味着从此赋予他三种特权,继承爵位,打仗和祭祀,除了戴帽子,在举行成人礼中还有一道重要的仪式就是给他佩戴宝剑,《太平御览》曰:古者天子二十而冠,带剑。诸侯三十而冠,带剑。大夫四十而冠,带剑。隶人不得冠,庶人不带剑 。所以佩剑也是一种特权。那么弓箭也一样,先秦时期,当国君的儿子出生时也有一种仪式,就是用桑木作弓,以蓬草为矢(箭),使人射天地四方,寓意志在四方。后来用“桑弧蓬矢”比喻男子胸怀大志,志在四方。所以佩剑和弯弓不仅仅是武器,同样也是地位和身份的象征,又引申为男儿志在四方,建功立业的文化内涵。当愿望不能实现的时候,只有像辛弃疾一样“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了。说到建功立业,唐代文人往往喜欢踏平西川,西风走马,弯弓射胡,立功边塞,因此也就出现了很多著名的边塞诗人,比如卢纶的《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稜中。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在唐代这是真实的战场再现,而到了宋代,文人也就只能在打猎中过一过弯弓走马的瘾了,就像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到了后来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则表达了对成吉思汗只有武功不懂文治的讽刺和惋惜。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此对句的中心是流水对落花。古人往往伤春,看到落花感到悲伤,看到落花飘入溪水随之飘零而去,则更加替落花伤感,奈何落花有意,而流水无情。至于用流水的绿对落花的红,也在情理之中。而此对最妙之处便是半溪对千树,我们先来看千树,古人写花之盛、树之茂惯用“千树”一词,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再如刘禹锡的《玄都观桃花》“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李白的“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元好问的“桃红李白春千树”,所以用千树落花红,我看到的是一种悲壮之美。而前句用半溪而不用满溪,实为巧妙!相对于满,古人更喜欢半,因为古人知道满其实并不是最好的状态,水满则溢,月盈则亏!做人亦如此。古人喜欢以半入诗,让人细细读来韵味悠长,半醉微醺。如白居易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朱熹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苏东坡的“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甚至还有全诗都用半的《半半歌》“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所以此句的半溪流水绿的韵味十足,留有空白,更让人回味无穷!野渡燕穿杨柳雨,此句的灵动之处在燕穿二字,让我想起一首明朝一位不太有名诗人的诗“最爱堂前燕,高飞忽复低。趁风穿柳絮,冒雨掠花泥。”写出了燕子矫捷的身姿,与“燕穿杨柳雨”异曲同工之妙。野渡,就是荒野村外的渡口,看到“野渡”一词,最经典的莫过于唐人韦应物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一句。自此,野渡,舟横等词频频见于宋人诗词中。芳池鱼戏芰荷风,与上句“野渡燕穿杨柳雨”对仗工整,此句处处皆美,芳池之上必有荷花,“芳池”二字香远益清沁人心脾,仿佛看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又好像到了江南水乡,“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而“鱼戏”二字则必然出自汉乐府民歌《江南》一诗中“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芰jì荷分属两种植物,芰指菱叶,荷指荷叶。芰荷皆是叶,而芙蓉菡萏hàn dàn都是荷花。“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是《离骚》里的名句,屈原被放逐,依然服洁自芳,独善其身。  至于最后一个“风”字,也大有深意,想到周邦彦的《苏幕遮》“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芰荷风起,也吹起了诗人无限的乡愁。芳池鱼戏芰荷风,有香,有色,有鱼动,有风起,有景,有情,此句甚妙!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前面说了女子妆容里很重要的部位朱唇,这一句里的纤眉也是极为重要,所以自古就有画眉一说,此化妆之术最早产生于战国时期,《西京杂记》中写道:“司马相如妻文君,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这是说把眉毛画成长长弯弯青青的,像远山一样秀丽。除了“远山眉”,还有一种叫“蛾眉”的, 就是说眉毛像蚕蛾触须弯曲细长;《诗经·硕人》写道“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就是如此。而到了唐朝,蛾眉则变成短而粗的模样,就像蚕蛾的翅膀,日本的传统妆容就是学习唐朝。唐人张祜写杨贵妃的姐姐虢国夫人有一句就是“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至于“新月眉”就是眉毛如一弯新月,相对于“眉如新月”,我更倾向于“眉如远山”,觉得更有意境,北宋词人王观的一首离别词,所见山水皆入目含情,“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一语双关,极为巧妙!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长虹,也叫白虹,此典故源于先秦两刺客,一为聂政,一为荆轲。相传聂政刺韩傀,荆轲刺秦王天空均有“白虹贯日”,这一奇异的自然现象比喻壮士视死如归的豪迈情怀。后来引申为男子胸襟博大,气势恢宏。这一句与前句对仗工整,前句婉约雅致,脉脉含情,此句粗犷豪放,气贯长虹!一看到此句,便想到唐人李贺的“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岳飞的《满江红》“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辛弃疾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