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雅风,在第38章,老子把德做了分类,让我们了解了上德和下德在思想境界和行为方式上的不同,同时借助华和实、薄和厚这两对相反相成的概念,论述了有德者朴实敦厚的品质;在第39章,老子继续讲德,先是给我们列举了有德的事物所表现的状态,然后通过贵贱和高下这两对概念,引出了统治者要谦卑处下,以民为本,才能使天下安定的政治主张。

我们先看一下原文: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候王无以贵高,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穀。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这一章虽然有些长,但并不难理解,首先要明白“得一”的含义。“得一”在本章一共出现了七次,而“一”在道德经中是很重要的概念,第22章中说:圣人抱一为天下式。第42章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很明显,一是由道所生,一就是道的一部分。道作为物质时,可派生万物,是万物之母;道作为规律时,可指导万物运行,是天地之始。

道德经中的称呼(君王为何自称寡人)(1)

在易经中,伏羲一画开天,他用一代表天。而老子在天地之外,又发现了道。所以说,一是道的一个方面,我们可以用一来代表道,但一不是全部的道,因为道太大了,道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虽然道是不能分割的整体,但万事万物只能表现出道的一个方面,而不能表现出道的全部。说到底,得一和抱一都是持守大道的意思,而持守大道就是有德,所以在这里,得一就是有德的意思。

老子列举出了往昔一直持守大道的六种有德的事物,并形容了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状态:苍天有德就会清明,大地有德就会宁静,神祗有德就会灵妙,山谷有德就会充盈,万物有德就会生发,君王有德就会让天下安定;也就是说,只有持守大道始终如一的原则,天地万物才会有德性,有了德性才表现出相应的特性。

老子还是用他一贯的写作手法,由天地之道推及君王之道,由自然规律推及社会规律;但老子真正的目的还是教化君王,前面列举出的五种事物“天、地、神、谷,万物”都是在为引出侯王做铺垫,而所谓“昔之得一者”也主要是说的君王。因为“天、地、神、谷,万物”是始终遵道守德的,只有君王是常常失德的;而老子写道德经目的就是给君王士大夫阶层讲道的,所以说,我们要清楚,老子论述的重点一定会落在社会治理方面,落在君王守德方面。

道德经中的称呼(君王为何自称寡人)(2)

其致之也,意思是由此推而言之,谓在这里是假如、如果的意思;德性是由大道决定了的。合乎了道和德,则一切顺利发生发展;违背了道和德,就会导致衰败毁灭。

由此推而言之,苍天如果不坚持自己的德性保持清明,那么最终恐怕就会崩裂坠毁了;大地如果不坚持自己的德性保持宁静,那么最终恐怕就会震溃荒废了;神祗如果不坚持自己的德性保持灵妙,那么最终恐怕就会停歇无用了;山谷如果不坚持自己的德性保持充盈,那么最终恐怕就会枯竭干涸了;万物如果不坚持自己的德性保持生发,那么最终恐怕就会彻底毁灭了;君王如果不坚持自己的德性保持天下安定,那么尊贵的身份和高上的地位,最终恐怕就会颠覆垮台了。同样,老子从反面论证,最终也是要落到君王守德的事情上来。

天若失德,就会崩裂,地若失德,就会荒废,神若失德,就会歇菜,谷若失德,就会干涸,推而言之,任何一种事物失德,就会灭亡。“天、地、神、谷,万物”失德的后果是推而言之,而君王失德的后果却有前车可鉴。夏桀失德,商汤伐之;商纣失德,周武克之;君王若是失德,结果便是无以贵高,自然就会失去尊贵的身份和高上的地位。

道德经中的称呼(君王为何自称寡人)(3)

德性是大道的化身,大道是德性的根本。所以说,尊贵是和卑贱相对的,卑贱是尊贵的根本;高上是从低下开始的,低下是高上的基础。老子在第二章的时候就说“高下相盈”,万物都少不了根本和基础,离开了根本和基础,一定会导致衰败和灭亡。所以那些君王和诸侯都称呼自己是孤、寡和不榖,目的也就是要把自己说得卑贱一些,从而保证自己的根本和基础。

孤和寡,我们都知道意思,孤家寡人,没人理会;不榖,原意是不能吃饭,引申意为不得养,不得相养,其实和孤寡意思差不多。包括后来一些太后自称哀家,也是指自己丧夫之后的孤寡处境,所以我们不要认为说自古帝王称孤道寡,是他们对自己的至高无上权力的尊称,事实上这都不是什么好听的词汇,都是统治者在提醒自己,千万不要失德,千万不能成为孤家寡人。

道德经中的称呼(君王为何自称寡人)(4)

我们在第一期视频中说过,朱元璋曾经亲自批注过道德经,就是因为他这一生杀人太多,最初他认为只要杀掉反对自己的人,自己就能永远是王,然而到老了才明白,杀人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你把人都杀光了,你给谁当王呢?孤家寡人的你还能算真正的王吗?朱元璋正是看到老子在第74章中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才明白以德治国的重要性,于是潜心研读并批注道德经,给王侯公卿们做了一个范式,虽然明朝皇帝大多失德,但由于信奉道家思想的皇帝较多,再加上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打下了比较不错的根基,所以明朝还是延续了两百多年。如果不是道德经弱化了明朝的社会矛盾,估计明朝很难逃过富不过三代的命运。

所以说侯王用孤、寡和不榖来称呼自己,正是以贱为本,以下为基的表现;只有能够做到高不忘下,尊不忘卑,那才是真正有德的统治者。正因为贵与贱,高与下是相对而言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所以说,“至誉无誉”,那些最高的荣誉,不用刻意赞美称誉。荣誉是不需要自己去争取抢夺的;只要有了真正的德性,大众自然会去给予你真正的荣誉。

道德经中的称呼(君王为何自称寡人)(5)

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因此,真正有德性的领导者是不愿去做那浮华美丽的宝玉,而宁愿做坚硬纯朴的石头。琭琭如玉,珞珞如石,是一组具有对比性质的语句;琭琭是形容宝玉华丽美观的样子,珞珞是形容石头坚硬朴实的样子。这里老子是要告诫统治者,美玉华而不实,看似尊贵却失去了根本,而石头朴实坚硬,看似卑贱却能打下坚实的基础,言外之意就是提醒统治者要重视民众,以民为本,不能失去治理天下的根基。总之,本章最后和38章相对应,说明能够舍弃浅薄虚华的下德而选择朴实敦厚的上德,才是真正的有德之人。

好,第39章我们就分享到这里;这里是雅风国学,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敬请关注,评论和转发,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