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城市区位与城市化(城市群协调发展)(1)

知识点

城市群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方向:

产业转移,产业结构调整

优化资源配置,资源跨区域调配

产业分工、合作、互补、规划、管理,开拓市场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政策支持,加强创新机制

注重生态环保。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上海为中心,位于长江入海之前的冲积平原,根据2019年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规划范围正式定为苏浙皖沪三省一市全部区域。以上海市,江苏省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盐城、泰州,浙江省杭州、宁波、温州、湖州、嘉兴、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27个城市为中心区(面积22.5万平方公里),辐射带动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

长三角城市群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在中国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是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平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长江经济带的引领者,是中国城镇化基础最好的地区之一。长三角城市群经济腹地广阔,拥有现代化江海港口群和机场群,高速公路网比较健全,公铁交通干线密度全国领先,立体综合交通网络基本形成。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指明,长三角城市群要建设面向全球、辐射亚太、引领全国的世界级城市群。建成最具经济活力的资源配置中心、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全国新一轮改革开放排头兵、美丽中国建设示范区。

2016年5月1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培育更高水平的经济增长极。到2030年,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规划中提出,发挥上海中心城市作用,推进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宁波都市圈等都市圈同城化发展在扩大开放方面,要大力吸引外资,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探索建立自由贸易港区,推进贸易便利化在产业发展方面,要强化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生物制药、汽车、新材料等高端制造业关键领域创新,发展金融、研发、物流等现代服务业。

高中地理城市区位与城市化(城市群协调发展)(2)

考点

长江水文、水系特征

长江三角洲的成因和变化

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

产业转移

长江的环境保护

港口

工业区位、工业集聚

高中地理城市区位与城市化(城市群协调发展)(3)

例题

(2019全国二)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人口、土地利用和产业需要协调发展。根据协调发展水平,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由高到低分为Ⅰ、Ⅱ、Ⅲ、Ⅳ四个等级类型。图1为2001年至201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协调发展水平变化,图2示意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范围及城市分布。

高中地理城市区位与城市化(城市群协调发展)(4)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Ⅰ型中的多数城市

A. 海港规模大

B. 沿长江分布

C. 集聚长江口

D. 行政等级较高

2. 以上海为核心,协调发展水平Ⅳ型的城市,在空间分布上呈现

A. 均衡性

B. 边缘性

C. 集中性

D. 对称性

3. 与2001年相比,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上升的城市,多数与上海

A. 空间位置邻近

B. 发展模式相同

C. 城市性质相似

D. 产业部门接近

【答案】1. D 2. B 3. A

【解析】1.上海为直辖市,南京和合肥为省级行政中心,行政级别高;南京、合肥不是临海;合肥没有沿长江分布且距长江入海口较远。

2.盐城和滁州位于上海的西北部,安庆、滁州、宣城位于上海的西部,舟山位于上海的东南部,以上海市为中心,这些城市总体分布西多东少,分布不均,也没有对称性,故A、C、D错;它们都是处于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城市群的边缘地带,B对。

3.上海为直辖市,其他为省会或者地级市,城市性质不同,C错;城市级别不同、规模不同,城市经济的发展模式也不同,B错;区域城市群协调发展产业之间互补为好,D错。

高中地理城市区位与城市化(城市群协调发展)(5)

(2019北京)

高中地理城市区位与城市化(城市群协调发展)(6)

1.图示区域内

A.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大

B.湖泊水主要来自于运河

C.农田盐渍化现象较普遍

D.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

2.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可以促进该区域

①乡镇数量明显增多

②城市服务功能增强

③第三产业结构趋同

④工业地域联系紧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C

【解析】1.A,该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流量季节变化大;B,湖泊水来自降水和河流水;C,北方地区盐渍化严重;D,亚热带常绿阔叶。

2.乡镇数量不会明显增多,产业趋同不利于优势的发挥。

高中地理城市区位与城市化(城市群协调发展)(7)

(2018安徽马鞍山三模)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下图a为2014年长江中游城市群要素集聚相互作用强度分布(图例中数位越大,表示集聚能力越强),图b为城市群空间单元的产业集群、开发区互动演化。

高中地理城市区位与城市化(城市群协调发展)(8)

(1)归纳图a中城市群要素集聚相互作用强度的空间分布特点。(6分)

(2)简要分析城市群内部进行产业聚集的原因。(8分)

(3)说明不断促进不同开发区间产业互动演化的条件。(8分)

【答案】(1)相互作用强度分布不平衡(2分);形成了多中心空间结构,其中武汉的要素集聚能力最强(2分);形成了相互嵌套(大、中、小城市)的城市等级体系(2分)。

(2)可以加强彼此的信息交流与技术协作;降低中间的运输成本和能源消耗;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促进地区专业化生产,提高创新能力;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市场竞争力;降低成本,提高利润,获取规模效益。(只要从知识、信息、技术、物质、资金、服务的互动交流等角度分析可酌情给分)(任答4点得8分)

(3)交通运输技术的进步;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政策的引导;分工与协作的需要;过度集聚带来成本的提高;发挥不同区域的区位优势(从交通、信息、规模扩大产生的问题、分工协作等角度分析可酌情给分)(任答4点得8分)。

高中地理城市区位与城市化(城市群协调发展)(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