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苏轼大家可能都非常的熟悉,知道他创作了很多诗词,知道有东坡肉,是一位非常伟大的文学家、书法家。

却很少人知道为他默默付出的弟弟苏辙,与苏轼锋芒毕露、豪放不羁、不食人间烟火的性格不同,苏辙性格老成持重、通达事理、内敛、平和、理性克制。

他的文章跟他的为人一样,收其锋芒。

苏辙字子由,一字同叔,他进唐宋八大家,让人总感觉是沾了哥哥的光,因为我们实在是没有读到他什么有名气的作品,但实际上,苏辙的文学成就与苏轼不分伯仲,在政治上的才能甚至可以超越哥哥苏轼,进八大家也是实至名归。

苏轼和苏辙年轻的时候长什么样(唐宋八大家苏轼)(1)

苏轼曾称赞他的散文为“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

张方平评价苏轼、苏辙说:“二人皆天才,长者明敏可爱,然少者谨重,成就或过之。”

陈襄说:“学与文若不逮轼,而静厚过之”。

01

从小就光彩照人

嘉祐六年,兄弟俩一同参加制科考试,但是考试前苏辙生病了,差点错过考试,宰相韩琦特地跟皇帝申请,为他推迟科考时间。

他是这么跟皇帝说的“这次考试的人很多,但真正的人才不多,现在苏辙生病了,如果苏轼苏辙这兄弟俩不来考,这次的制考就大打折扣了。皇帝一想,科举的目的就是选拔人才,既然宰相都这么说了,推迟就推迟吧。

但这次考试苏辙一反常态,做出完全与他性格不符的事来。这次考试有道题目是《御试制科策》,是皇帝出的题目。

他那文章写的,一上来就给皇帝定了四宗罪,他是这样写的:

“沉缅于酒,荒耽于色,晚朝早罢,早寝宴起,大臣不得尽言,小臣不得极谏。左右前后惟妇人是侍,法度正直之言不留于心,而惟妇人是听。”

国家二把手为他推迟制考,他马上来个痛批国家元首,他这大概写的意思是说:皇帝沉迷于酒色、懒惰、不听忠言,后宫嫔妃众多,惟后宫的妇人是从。

更为厉害的是,还用历史上6个昏君打比喻,来论证宋仁宗没有执政能力。

这文章一出,引起朝廷的轩然大波,朝廷那帮神仙主考官都为苏辙这个二十出头小伙子写的这篇文章快要打架了。

司马光说:“这次的制考的目的就是要找贤良方正、勇于直谏的人,文章也写的非常好,该录取,应该给个第三等(最高等)。

范镇说:这不行,写得没有这么好,应该列为第四等。三司使蔡襄也力保苏辙说:文章写得不错,应该录取。

但有个人说:“这写的什么东西,直接说皇帝是昏君,是对皇帝的大不敬,简直就是混账话,直接打发回家”。

这群人一直争论不休。

最后,只能打包给皇帝裁判了,皇帝说:“以直言来得人,而因直言抛弃他,天下人会怎么说我呢?”然后总得给皇帝留个面子,众大臣只能把他列为第四次等。

但后来宋仁宗对他的皇后说:“吾今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这是对苏辙一种极大的肯定,但实现的只有苏辙。

苏轼和苏辙年轻的时候长什么样(唐宋八大家苏轼)(2)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苏辙从小就是光彩照人!

02

宠哥“狂魔”上线

大家都知道苏轼大才,智商毋庸置疑,但这情商堪忧啊!

往好点说就是性格直爽、心无城府,说不好听点就是口无遮拦、大嘴巴子。他动不动就才气大发,写诗直言极谏,这样的人讨人喜也招容易人恨。因为这性子,得罪的人不少,最终招来了乌台诗案

事情发生时,苏辙先得知了消息,马上派人给哥哥送信,为苏轼赢得了半天的缓冲时间。然后连夜上书,为保哥哥一命,请求朝廷削去自己的官职,替兄赎罪。

他写道:“臣早失怙恃,惟兄轼一人,相须为命。今者窃闻其得罪逮捕赴狱,……臣欲乞纳在身官,以赎兄轼,非敢望未减其罪,但得免下狱死为幸。

--《为兄轼下狱上书》

在古代官场,有时为了自身利益,不要说兄弟,就算是父子,也是斗得失去活来,就算不斗,按古代那种动不动就株连九族的风气,亲戚有难,都会避之不及。

苏辙倒好,又是通风报信,又是上书求情,还到处走动托关系,为哥哥操碎了心。

苏轼下狱期间,他跟他儿子约定,如果送鱼,则表示被判死刑。有次他儿子有事,托他朋友给他送饭,刚好送的是鱼,苏轼以为自己被判死刑,悲从中来,给苏辙写了首绝笔诗。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人间未了因。

--《狱中寄子由二首》其一

在自己以为是生命的最后时刻,不是给妻子、儿子写,而是给弟弟写,足见兄弟感情有多深厚。

苏轼入狱,家中无人照顾,苏辙把哥哥的家人接到自己家中照料,哥哥每次被贬,带哥哥一家老小去相聚,衣食住行、吃喝拉撒,全靠苏辙一个人张罗,苏辙没有一句怨言。

据记载苏轼给弟弟苏辙写了有几百首诗词,其中以“子由”为题的都超过了100首,最有名的《水调歌头》,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传颂千年,感动了多少人。

苏辙为哥哥做了多少事,恐怕只有这哥俩清楚了。

苏轼之所以可以一生肆意洒脱,不被世事牵绊,少不了苏辙在背后默默地支持与帮助。

苏轼和苏辙年轻的时候长什么样(唐宋八大家苏轼)(3)

用现在的话说:“世上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03

政治才能展现

苏辙前半生官场并不顺,科举考试列为第四次等,不久久被任命为商州军事推官,商州就是现在的陕西省,地方比较偏,跟苏轼的凤翔府判官相比就差很多了。

他这个官拖了一年也没去,最后找了个要在京城侍养父亲的理由给推了,实际上就是嫌官太小了,不想去,这一耽搁就是三年。

后来被任命为大名府推官,当了一年,父亲去世了,守孝又是三年。

守孝三年回来,又跟王安石变法政见不合,否定新法,受到朝廷的排斥,就主动提出要去地方当官,先到陈州做学官,再到齐州做掌书记,这又过去了六年。

苏轼和苏辙年轻的时候长什么样(唐宋八大家苏轼)(4)

在宋神宗元丰七年,苏辙从筠州被调到绩溪水做县令,这是他第一次做的行政长官,这时他已经47岁,在这之前基本做的都是一些幕僚工作。

元丰八年,神宗驾崩,宋哲宗即位,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为宰相,苏辙也被司马光重用。

他被任命为右司谏,在元祐元年二月到十一月,上任九个月期间,上书七十四篇奏折,不久被提升为中书舍人,过了一年又升为户部侍郎。

司马光去世后,由户部侍郎改任吏部侍郎,三天后又改为翰林学士知制诰。

又过了一年升任为御史中丞,一年后又被升任为尚书右丞(位同副宰相),一年后又升任为门下侍郎(位同副宰相)。

短短几年的时间,从右司谏做到吏部尚书,充分展示了苏辙的政治才干,得到的朝廷的肯定,远远超越了苏轼。

纵观苏辙的一生可以看出,他从年轻的时候就非常的有想法,有锐气,而且非常有智慧和策略,他的平和、内敛,沉默寡言的性格是一种深谋远虑的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