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今天《科普时报》发表的我的文章。

历史上的护士(我国古代有护士)(1)

今天是国际护士节,该节日于1912年设立,是国际护士理事会为了纪念现代护理学科的创始人——英国护士弗洛伦斯•南丁格尔对护理工作做出的卓越贡献而设立的。因为南丁格尔的诞辰日是5月12日,因而国际护士节定为这一天。 护士在医院出现的时间并不长。19世纪初,英国虽然设立了许多较大规模的医院,但还没有专门的护士,只是由仆役兼管一些护理工作。1836年德国一位青年宗教人士开设了一所医院,并训练了一批年轻的姑娘专门负责病人的护理工作,这就是最早的护士。

在我国古代,也有一些女性从事类似护士的职业,或者做一些医疗护理方面的活儿,只不过她们最早的名称不是护士。

居家“侍疾、侍亲”的女眷

历史上的护士(我国古代有护士)(2)

我国古代没有专门的医疗护理人员,古代医生一个人身兼多职,既是大夫又管护理。由于受到儒家“男女授受不亲”等封建礼教的影响,女性难以在社会上从医或做医护管理。但对家庭成员的医疗护理方面,儒家礼教却要求女性家眷发挥主要作用。儒家提倡礼仪和孝道,孝道的核心在乎“侍疾”、“侍亲”,所以我国古代的家庭医疗护理工作,大多数时候是由家庭成员特别是由女眷完成的。

从秦汉到唐宋,护理家中病人都是儒家礼仪规范的重要部分。唐代贞元年间的《女论语》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部女子训诫书籍,书中详细规定女子的言行举止和持家处世事理。其中有“父母有疾,,身莫离床,衣不解带,汤药亲尝,祷告神祇,保佑安康。”北宋司马光在《居家杂仪》中要求:“凡父母姑舅有疾,子妇无故不离侧,亲调尝药饵而供之。”南宋朱熹在《朱子全书》的《家礼》里,把子、女、儿媳照顾家中患病长辈的分工予以明确。在其后历代出现的各种《家训》中,更是详细规定了女眷如何做家庭疾病护理,把此列为居家礼仪的重要事项。古代这些“侍疾、侍亲”的女眷”,可以说从事的就是家庭护士的工作。

“药婆”、“稳婆”、“医婆”

历史上的护士(我国古代有护士)(3)

元、明、清时期,社会上有所谓的“三姑六婆”,元末明初文学家陶宗仪在其编纂的《辍耕录》一书中说:“三姑者,尼姑、道姑、卦姑也;六婆者,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也。”在“三姑六婆”中,药婆、稳婆就是具有实际医疗技能的女性医护者。清人褚人的解释“药婆”为:“捉牙虫,卖安胎堕胎药之类”。她们身处街巷,为人疗病、卖药或帮助妇女堕胎,以此谋生。在明清士人笔下,她们有时也被称为“女医”。“稳婆”也称产婆,即为人助产者,是旧时民间以替产妇接生为业,以及在生育方面提供医疗辅助的人,因历史时期和南北地域不同,“稳婆”还有“产婆”、“收生婆”、“接生婆”等多种称呼。

另外明代还有“医婆”,医婆就是在宫廷中供职的女医务人员。明朝蒋一葵在《长安客话·三婆》中记载:“民间妇有精通方脉者,由各衙门选取,以至司礼监御医会选,中者著名籍以待詔,妇女多荣之,名曰医婆。”可见医婆即民间的女性精通方脉者,因为宫廷有专门的御医,医婆很多时候只是用来护理宫廷有品级的嫔妃们。所以医婆与其说是女性医生,不如说是女性护士,是对御医的一种补充。

医院早期的护士大多是男士

我国近代护士的出现中国医疗护理事业兴起于清朝鸦片战争前后,随着西方传教士来华开设教会医院而传入中国。

1887年,美国妇女联合会的护士麦克尼奇在上海妇孺医院开办了一个护士训练班。1888年,美国的约翰孙女士在福州医院开办了我国第一所护士学校,当时社会风气未开,年轻女性不被允许在公众场所出现,因此医院招收的护士多为男性,首届只招收了3名女生。

1906年,北京协和医院开办了护士训练学校,正式招收男护士。1920年以后又开办护士专修科,停止招收男护士,逐渐改招女护士。1921年,协和医院联合燕京、金陵、东吴、岭南大学创办高等护理教育,学制4-5年,并授予毕业学士学位。1932年南京创立了我国第一所国立中央高级护士职业学校。此外,在1908年8月,天津海关和长芦盐运使司也在天津创办过公办护士职业学校北洋女医学堂。

随着国内这些正规护士学校的开办,中国女性逐渐成为医疗护理队伍的主力军。

作者简介

嵇立平: 原《科技潮》、《人才》杂志社总编辑。现任中国民主同盟北京市理论研究会副会长,民盟通州区理论研究会会长。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

有《中国下海潮》等4本专著,创作的“看车老人”等5个单集电视剧在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播出。曾获新闻广电总局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100本好书的荣誉,获得过多项国家及北京市好新闻奖、 文学作品奖、课题论文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