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孔子自身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创始人。《论语》以记言为主,不仅留下了很多名言警句,启人心智,其文学性更具魅力,表现在人物语言的特有风格、表达和修辞手法魅力上。

他的文化塑造力,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君子人格。一部《论语》把孔子推上了万世师表的崇高地位,他的思想流传千古。他的文化塑造力,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君子人格。

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论语有朋自远方来)(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个最最关键的第一章,既是整部《论语》的起点,也是整部《论语》的终点。这一句中最关键的三个词,仅仅这三个词就道出了《论语》要表达的目的、方法、结果。这个人也不在意,更不生气,仍然保持一个谦谦君子的形象。难道,这不正是孔子所描绘的理想社会,以及生活在理想社会中的人的生活状态吗?

先人们给我们留下的经典文化,通过细细品味,便会被她的魅力深深吸引。五千年的精髓,是智慧的结晶,是贤士圣人留下的精神财富,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去探索研读。读完《论语》、《中庸》、《大学》、《道德经》、《鬼谷子》、《三十六计》等经典文化书籍后,有一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感觉,《论语》中的道理更是沁人心脾,懂得了大凡是大道理,都是趋于简单,让人遵循,源远流长。

孔子具备有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道德品格,是他成为圣人的主要原因,他的教导一针见血,让人肃然起敬,现在都不过时,做人只要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就会心如止水,道法自然,成功就会水到渠成。虽然我们达不到像圣人这样的境界,但是我们可以效仿,成为我们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论语有朋自远方来)(2)

现代社会,几乎每个年长的人都会这样教育年幼的人:”要做事就要先做人,把人做好了,做事就没有问题。”但是问题来了,要怎样学会做人?是做成年长的人心里刻板的模样还是做成大家希望的样子?其实都不是。学做人,就要向圣人看齐,学习圣人的语录和经验。《论语》、《朱子治家格言》、《诫子书》、《三字经》等都是为人处世的法宝,只要我们肯借鉴,肯翻阅,你就能领略到他的魅力所在。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论语·学而篇》的第一章,古人向来重始,何况是号称“半部治天下”的《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一句能够放在《论语》这部经典著作的开篇定然有其非同寻常之处。“有朋自远方来”的“朋”,陈德明《论语释义》中“有或作友”,即“友朋自远方来”,古义同门曰朋,如《正义》中“同师曰朋”,朱子“朋,同类也”,杨伯峻先生结合《史记·孔子世家》中“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

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论语有朋自远方来)(3)

我们要提高眼界,及早地了解一个人的性格,正直、宽容、博学的朋友会让我们受益终身,而和谄媚、善变、虚伪的人一起,心里时刻都要提防一个人,每天都会很痛苦,尤其是对于善变、虚伪的人,用现在的话说是“嘴上笑嘻嘻,心里MM皮”,也许在你不在意的某个举动,成了别人在后面品头论足的谈资。

现在很多人交朋友(不一定是男女朋友)也有几大标准,其中颜值、情商等被列为首要标准,比如出门逛街,首先想的是颜值高的,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会玩、情商高的人很重要,而一些人则被贴上“直男”“傻白甜”等标签。诚然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标准,但有一点就是不能忽视一个人的品格。

时间是最好的试金石,友情经过时间的沉淀才会愈久弥坚。我们需要有足够的时间去发现一个人是否值得深交,值得你推心置腹,有朝一日,当朋友从远方来,我们才会发自内心感到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