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毛蒜皮的小事如何跟老师讲,怎样在旁听别人宣讲时(1)

有时候陪着听老师们分享教育故事,都是一种学习,也是一场考验。

我们经常会为了一个大会的发言,提前让校长或老师们试讲,然后大家给意见。这给意见颇有鸡蛋里挑骨头的意味。怎么挑,还挺讲究,比如内容质感强不强,与大会主题符不符,逻辑清不清晰,能不能让听者产生共鸣,讲述的细节到不到位。

这样的发言,一般认为只要情感到位,表达顺畅,神态自若就大致可以了。比如一位一线班主任的发言,从眼神、仪态到讲述的内容都洋溢着教育人的幸福、价值和自豪,我就认为很好了。毋庸置疑,朴素的情感确实是摆在第一位的,首先感动自己,然后感动他人,即使文辞差一点,也无可厚非。可其实还不够,情感的流露要饱满,不能进得太快,也不能收得太急,要层层晕染,自然递进,逐渐升华。

另外,一般大会发言选取的对象是具有代表性的,比如校长,比如班主任,比如乡村教师,作为典型发言,都代表的是群体,最后一定要以点带面,从个像上升到群像,用一句话概括,这就叫提升站位。从个体窥见群体,从小我洞见大我,从身边的小变化看到时代的变迁,这样的发言才有血有肉,有滋有味,有料有趣。

再者,思想的火花也很重要,如果一篇发言稿,讲述者有自己独特的理念和思考,有自己独行的做法,或者是满腹经纶,引经据典,出口成章的,也很加分。

别看台上几分钟,一个漂亮出彩的宣讲,背后都是有故事的,也是有泪水和汗水的。必须十分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蓄过的力是此刻的光,慢慢磨、慢慢熬,一朝熬出来、磨出来就好了。

别说你只是去旁听的,这背后的道道你有用心去品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