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德州概况

德州位于鲁西北平原,东临渤海,西望太行,南傍济南,北靠津京,黄河穿其域而过,地形西南高、东北低,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德州地处九河津要,路通九省舟车,为齐鲁门户,扼津京咽喉,享有“九达天衢”的美誉。

德州市各县的来历(德州地名由来及历史沿革)(1)

德州地理位置

目前德州下辖3区、2市、7县。3区包括德城区、陵城区、天衢新区;2市包括乐陵市和禹城市;7县包括平原县、夏津县、武城县、临邑县、齐河县、宁津县和庆云县。总面积为1.04万平方千米,常住人口约560万人(人口数据来源于《2021年德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报告》)

德州市各县的来历(德州地名由来及历史沿革)(2)

左图来源于地图帝,右图来源于德州政府网

二、德州名称由来

秦并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采用了阴阳家邹衍的五德终始说,强化其政权取得的合法性、正统性和权威性。五德即金、木、水、火、土所代表的五种德性。邹衍认为“新君”的兴起源于“旧君”德运衰微,“新君”因具有克胜“旧君”的德运而获得政权。

邹衍认为黄帝为土德,夏朝为木德,殷商为金德,周朝为火德,朝代更替暗合五德相克之数,秦灭周乃是水灭火,故而秦为水德之瑞。

今秦变周,水德之时。昔秦文公出猎,获黑龙,此为水德之瑞,秦乃更命(黄)河曰德水——《史记》节选

德州因处于德水之畔而得名,德州之“德”,乃是德水之“德”,德水即古代黄河的别名。

德州市各县的来历(德州地名由来及历史沿革)(3)

来源于田雯《长河志籍考》

三、德州地理沿革

夏商(约前2070年-约前1046年)

德州属于兖州有鬲氏之国,有鬲氏是依附于夏朝的方国部落,古鬲城遗址大体位于今天的德州抬头寺乡武庄村。

(德)州东南二十里武家庄,明末掘井,得城墙形一段,即古鬲城——《德县志》

尧舜时期洪水泛滥,尧帝命禹之父鲧治水,九年未见其功,流放至羽山,大禹深知治水之难,但不忍看黎民受水患之苦,迎难受命,十三年历经磨难,三过家门而不入,遍走华夏,访民间疾苦,与黎民同心,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德州在夏朝隶属于九州之一的兖州。禹城的“禹”字则来源于大禹治水的典故。

德州市各县的来历(德州地名由来及历史沿革)(4)

茫茫禹迹,画为九州

商朝行政区划承袭夏朝,其统治方式为内外服制,内服是由商王直接控制的中心地区,外服则是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德州依然位于有鬲氏方国的势力范围。

德州市各县的来历(德州地名由来及历史沿革)(5)

商朝德州辖区图

殷因于夏,无所变——《汉书·地理志》

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

西周灭商后,作为商朝附属方国的有鬲氏被灭国,为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把异姓功臣姜子牙封在东部的“齐地”,德州因之隶属于“齐国”。东周后期,德州作为赵国平原君的食邑封地,又隶属于赵。

春秋属齐,后为赵平原君食邑——《长河志籍考》

德州市各县的来历(德州地名由来及历史沿革)(6)

周朝德州辖区图

秦(前221年~前207年)

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采纳廷尉李斯的建议,废分封,实行郡-县二级制,初置全国为三十六郡。今德州属于齐郡的鬲县管辖。

德州市各县的来历(德州地名由来及历史沿革)(7)

秦初三十六郡县形势图(局部)

筑鬲县县城是德州有县城之始,秦始皇在平定南越之后,增为四十六郡,鬲县又改属于济北郡,此时德州西部属巨鹿郡,东部为济北郡管辖。

德州市各县的来历(德州地名由来及历史沿革)(8)

秦朝德州辖区图

汉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

公元前203年(西汉高祖四年),韩信攻取鬲城,设置平原郡属青州,公元前206年刘邦建立汉朝,置安德县(辖区大体为今德州市陵城区),安德县名取“德水安澜入海”之意。“德水”即黄河。陵城区现有安德街道的名称即来源于汉代设立的安德县。

平原郡,高帝置,洛阳北一千三百里,九城,领平原、高唐、般、鬲(侯国),祝阿,乐陵,安德(侯国),厌次(神头镇)等——《后汉书·郡国志》

汉代德州东境为安德县(辖区大体为今德州市陵城区)管辖,西境为鬲县管辖,汉末至魏晋北朝,战乱频仍,政权更迭,行政归属反复,变动频繁。

德州市各县的来历(德州地名由来及历史沿革)(9)

汉代德州辖区图

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9年)

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德州全境属魏国领土,属平原郡。西晋统一后,恢复分封制,建立了许多同姓王国,德州辖境属冀州平原国。

德州市各县的来历(德州地名由来及历史沿革)(10)

西晋德州辖区图

自公元316年西晋灭亡到公元420年东晋灭亡这段时间,历史上称为“东晋十六国时期”。当时东晋只保有江南一隅之地,黄河流域下游诸州、郡由少数民族占据,德州先后属后赵、前燕、后燕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北魏太和十年(公元486年),在今陵城区东南30里置安德郡归属冀州管辖。

冀州安德郡,太和中置,寻并渤海,中兴中复。领安德(县)、平原(县)、绎幕(县)、鬲(县)四县—《魏书·地形志》

需要说明一下安德郡下辖的鬲县情况,北魏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鬲县治所(治所为地方政府驻地)转移到临齐城(今陵城区临齐街道,边临镇大体所在区域),因为临齐城为政治军事重镇。

始东齐未宾,大魏筑城以临之,故城得其名(临齐城)也——郦道元《水经注》

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安德郡下辖的安德县和鬲县合并,统称为安德县,安德县的县治也搬到了临齐城。

德州市各县的来历(德州地名由来及历史沿革)(11)

南北朝时期德州辖区图

隋朝(公元581~公元618)

隋文帝在统一全国后,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中央集权,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二级制,由州直接领县,取消郡这一层级行政区划。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升安德郡为州,改称德州,省去“安”字是为了避免与州治所在县安德(县)雷同,安德县位于今天的陵城区一带。换句话说隋朝时德州的政府机构即政治中心在今陵城区。隋朝地方行政区划改革后,德州始获其名,“德州”二字首次出现在史书中。

安德郡改为德州后,广川县(隋开皇六年设置)划归德州管辖,隋炀帝杨广登基后,为了避杨广讳,改广川县为长河县,只变更了名称,辖区范围未变,长河县大体辖区为今天的德州德城区。今天德州长河街道、长河公园中的“长河”二字即来自于隋时德州的旧称——长河县。

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又改德州为平原郡,领安德、平原、将陵、平昌、般、弓高、东光、胡苏、长河共九县。并将平原郡的郡治由平原县移到安德县(今陵城区一带),从此奠定了安德县(今陵城区一带)在隋唐时期成为德州(平原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

德州市各县的来历(德州地名由来及历史沿革)(12)

隋朝德州辖区图

唐朝(公元618~公元907年)

唐朝建立后,高祖李渊于武德元年(618年)罢郡为州,平定河北窦建德部,置德州,治所在安德县(今陵城区),下辖安德县,平原县,将陵县,长河县等6县,构成今天德州的主要部分。其余部分分属有贝州的武城、夏津县;沧州的乐陵县;齐州的禹城县、临邑县。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根据山川河流将全国分为十道,地方行政区划演变为道-州-县德州属河北道,这里需重点说一下德州下辖的长河县,长河县县治在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因河水决口被冲毁,遂移到永济河(唐代御河,今卫运河)西重新置县,新县治大约在今河北省故城县故城镇。

故城县,唐属德州,元和四年移长河治此。元和十年,又移置于河东小胡城—《畿辅通志》

河东小胡城即今天的德州市德城区。

德州···隋之长河县也,始在河西,后移置河东(此河即永济河,今卫河),州城在其东,即长河县河东之小胡城也——《长河志籍考》

德州市各县的来历(德州地名由来及历史沿革)(13)

唐朝德州辖区图

唐朝灭亡后,中国出现”五代十国“的战乱割据局面,德州历经、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后周时,长河县废为长河镇,并入将陵县。

宋代(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

北宋时,景祐元年,将陵县治移至长河镇,改属永静军(永静军治所在今东光),军为宋代的地方行政区,宋代地方行政区进行了重新调整,分为路-州-县三级,此外还设置有军、监等行政区。

军一般设置在军事重镇,因德州地区为宋辽交战前沿阵地,所以属于永静军,有辖县和不辖县两种,辖县的隶属于路,因为永静军下辖将陵县等县,所以永静军属于河北东路。

将陵县(今德州德城区大部)属于河北东路的永静军;今德州东南部分隶属于河北东路的德州,也就是说宋代的德州管辖范围只有今天德州管辖的一少部分,符合宋代强干弱枝的地方政区规划。

德州市各县的来历(德州地名由来及历史沿革)(14)

宋代德州辖区图

元代(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

元代地方行政区划再次调整,元朝将全国分为中书省直辖区、宣政院辖地以及10个行中书省,形成省—路—州(府)—县的地方行政层级。

中书省直辖地区,称作“腹里”,包括今河北、山东、山西,以及河南和内蒙古的一部分,由中央机构中书省直接管辖,不属于任何行省。

行中书省意思是行使中书省的权利,最早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代表中书省监察地方行政,后来逐渐由监察机构演变为地方最高行政层级,简称为“某某行省”或“某某省”,行省制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元朝时期,将陵县升为陵州,德州大部分属中书省河间路、济南路等;相比于宋代德州,元朝德州的管辖范围进一步缩小。

德州市各县的来历(德州地名由来及历史沿革)(15)

元朝德州辖区图

明朝(公元1368~公元1644)

洪武元年(1368),陵州被降为陵县(首次出现陵县这一地区称谓,此时的陵县管辖范围大体为今天的德州市德城区)。

洪武七年(1374),升陵县为州,改称德州,同时废除了安德县(此时安德县的管辖范围大体为今天的德州市陵城区),并将县治(政府机构所在地)由安德县移到了德州(此时德州的管辖范围大体为今天的德州市德城区)。

洪武十三年(1380),因德州疆界阔远,管理不便,复于安德废县置陵县(此时的陵县管辖范围大体为今天的德州市陵城区)。

德州市各县的来历(德州地名由来及历史沿革)(16)

明朝德陵互易后的德州辖区图

通过上文可知,明朝以前,今天德州市的德城区称为陵县;而今天的陵城区称为德州。明朝时期德州与陵县这一地区名称的互换史称“德陵互易”。

“德陵互易”变迁相对繁琐复杂,为便于理解我再次进行一定的简要梳理。

德陵互易第一次变化在元代,升“将陵县”为州,称“陵州”(此时陵州管辖地大体为今天德州市德城区)。

第二次变化在明洪武初年(1368年),将“陵州”降格为县,称“陵县”(此时陵州管辖地大体为今天德州市德城区)。

第三次变化在洪武七年 (1374年),升“陵县”为州,名“德州”(此时德州管辖地大体为今天德州市德城区)同时废安德县(此时安德县管辖地大体为今天德州市陵城区),将安德县的辖区划给德州管辖。

第四次变化在洪武十三年(1380),因德州疆界阔远,管理不便,复于安德废县置“陵县”,(此时陵县管辖地大体为今天德州市陵城区)。

今之德州(这里的德州指的是今天的德州市德城区),昔之所谓将陵县、所谓陵州也。今之陵县(这里的陵县指的是今天的德州市陵城区),昔之所谓德州、所谓安德县也——乾隆《德州志》

清朝(公元1636年~公元1912年)

清初,德州属山东省济南府管辖。

清雍正三年(1725),德州下辖的德平县和平原二县划归济南府直接管辖,德州被确定为散州(散州的意思是州以下不领县)。

德州市各县的来历(德州地名由来及历史沿革)(17)

清代德州辖区图

行文至此,基本上讲述完了德州自先秦到明清的称谓变化及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希望此文能对想了解德州地方史的人提供些许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