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绿水青山带笑颜

从今再不受那奴役苦

夫妻双双把家还

最反三观的故事牛郎织女(白富美七仙女下嫁)(1)

这是人们耳熟能详的黄梅戏《天仙配》中《夫妻双双把家还》选段。剧情主要讲述的是董永和七仙女的经典爱情故事。当他俩为雇主服役期满后,夫妻在归程中憧憬着幸福美好生活。

这段《天仙配》中的戏词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什么特点?

高频考点:

小农经济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孝文化

天仙配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流传最广泛,影响最深远,最具代表性的经典神话传说之一。这是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人民对自由和纯真爱情的向往。相传西汉时期天柱山下董永卖身葬父,玉帝第七女(七仙女)深为同情,私自下凡,与董永结为夫妇。

最反三观的故事牛郎织女(白富美七仙女下嫁)(2)

到这里大家可以想象,自古以来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传统社会,门第文化盛行的历史时期,在我国民间为何会创造出如此浪漫的经典爱情故事,让贵为玉皇大帝最喜爱的小女儿(七仙女),不恋天宫繁华,下嫁给处于社会最底层,穷困潦倒,一无所有,卖身葬父的“穷小子”董永。

在民间编出这样的故事得需要多大的勇气?这么不可思议的奇葩婚姻到底是怎么出现的呢?

最反三观的故事牛郎织女(白富美七仙女下嫁)(3)

造就这一奇葩婚姻的最大功臣就是出自高中历史课本—中外历史纲要的高频考点,汉武帝所推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在建元元年(前140年)贤良对策中提出了他的理论,这些主张,是从封建统治的长远利益出发提出的方案,为汉武帝集权中央,统一思想,一统天下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汉武帝随后开始推行。

这时该思想已非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掺杂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

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皇权,因而深为中国古代封建统治集团的推崇,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价值追求。

汉武帝为独尊儒术,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儒学教育体制,用儒家思想来培养封建地主阶级的接班人。

最反三观的故事牛郎织女(白富美七仙女下嫁)(4)

元朔五年(前124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兴办太学。太学完全用儒家五经为课程,教师聘请儒学博士来担任,太学生数逐年增加,到西汉末已有10000人。

这些用儒家思想培养起来的人才,成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最有力的维护者。

除此之外,汉武帝还号召在郡国兴办地方学校。这样,儒学成为士人进身的阶梯,把教育体制与用人制度和统一思想协调起来,天下士人为进入仕途,纷纷统一到儒家思想中来。

以后,凡是做官的人都要懂得儒家的思想学说,用儒家的思想来解释法律。独尊儒术之后,中国古代的封建正统思想就确立了起来,但真正的全面确立是在隋唐时期。

自汉朝之后,帝王多以“孝治天下”为由,实则对人民实施精神上的统治。

最反三观的故事牛郎织女(白富美七仙女下嫁)(5)

董永,汉代千乘(今博兴陈户镇)人,著名孝子。董永自幼丧母,与其父相依为命。后其父年迈病重,行动不便,董永恪尽孝道。

每去田间劳作,总是以车载父,一边侍奉父亲,一边耕作。父亲病故,董永自卖其身,贷钱1万,葬埋父亲,因此孝名远扬。其孝行历代广为传诵,奉董永为孝子楷模,列为“二十四”孝之一。

最反三观的故事牛郎织女(白富美七仙女下嫁)(6)

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最初只是汉代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事父孝子的故事,但是历史却选择了董永作为社会孝文化流传的典范,一直传颂至今。

在流传过程中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也随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即渐渐由孝子故事演变为爱情故事。从民间故事的演变中,我们可以看出民众的感情与想象的巨大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