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子弹飞一会儿

让子弹飞一会儿站着挣钱(让子弹飞一会儿)(1)

谈起姜文,我对他的印象还停留在2002年的《鬼子来了》里那个胆小懦弱,却又带着一丝狡猾和血性的农民马大三身上。影片最后的人头落地,嘴角浮起的讥讽,眼睑掩盖下的一片血红,点亮了全片的暗淡,也点燃了观众心中的思考。

《让子弹飞》却给了我一个截然不同的姜文:硬朗,智慧,有情有义的麻匪大哥—张牧之。《让子弹飞》讲述了一群土匪—麻匪,劫持了即将赴任的鹅城县长的火车,麻匪大哥张麻子(张牧之)从而顶替县长身份赴任鹅城,与鹅城一霸黄四郎斗智斗勇的故事。《让子弹飞》作为一部喜剧片,结合了刺激人心的动作情节,诡谲复杂的人性博弈,让情节在一步步展开中凸显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饱满有层次的人物形象。

影片开始通过麻匪劫鹅城县长火车的一场精彩枪戏,八发子弹,八匹白马,当小弟质疑是否子弹打偏了时,麻匪大哥张牧之霸气经典的回答:“让子弹再飞一会儿,话音刚落,八匹白马的绳子应声断开。麻匪大哥张牧之枪法精准,为人霸气的形象画卷一一展开。

让子弹飞一会儿站着挣钱(让子弹飞一会儿)(2)

张牧之是这群麻匪的大哥,在外人面前,被叫做张麻子,因为人们愿意相信他的脸上长满了麻子,不愿意相信一个土匪的名字竟然是牧之。张牧之这个人物形象也正如他的这两个名字。张麻子的一面是土匪,是重情重义的江湖大哥,带着自己的麻匪兄弟劫富济贫,假扮县长去鹅城赴任,聚集了一个土匪大哥所应该有的本领高强,胆识过人。但这样的土匪无论在哪里都出现的太多太多,如果只凭这些东西,我是断然不敢说这个人物是有层次的。有层次的一面就体现在张牧之的这一面,张牧之的一面是蔡锷将军的手枪队长,是满怀一腔英雄志却落草为寇,打击地方土霸王黄四郎,为百姓除害的豪侠。身为土匪却从不见钱眼开,为钱而来却不因钱忘仇,爱憎分明。看似一个土匪,却实则心怀国志,心怀百姓,亦正亦邪的人物形象被刻画得淋漓精致。其次,影片中除了刻画主像的层次性外,刻画群像时展现出了精准性。对于张牧之的麻匪兄弟们,影片中他们更多的时候是作为一个服从和调配者,用以凸显张牧之的形象,但影片却用了黄四郎方假扮麻匪强奸民女后,张牧之审问兄弟们时麻匪兄弟们“我万事不求人”短短几句话将几个麻匪兄弟的个性行为鲜明展现出来。

让子弹飞一会儿站着挣钱(让子弹飞一会儿)(3)

无论是主像或是群像,电影都展现得十分饱满。

二、对人性的深刻解读。

很多人说电影有很多隐喻,“马拉火车”等都内涵丰富,和我国的发展历程,革命扯到一块。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不想谈隐喻,我只想谈谈我在影片中看到的对人性的深刻解读。要谈这个话题,最经典的莫过于最后张牧之充分利用百姓们长期被欺压,想反抗却又不敢的矛盾心理来打跨黄四郎。当张牧之和黄四郎的矛盾激化摆在台面上时,他们明显的分成了两大阵营。但百姓哪一方都不敢归属,虽说张牧之劫富济贫给了他们钱和武器,但长期以来被黄四郎欺压的百姓们,怒火藏在心中,对黄四郎的忌惮也藏在心中,即使他们现在有资本,却不愿去做那个跟着张牧之推翻黄四郎的人。所以当张牧之和他的麻匪在街道中央骑着高马,一遍遍疾呼跟着他们打碉堡,打倒黄四郎时,百姓们大门紧闭,在家中探头探脑,却不敢真的跟着他们去打,只有一群呆头鹅高昂着脖子跟着麻匪们去到了碉堡门口。

让子弹飞一会儿站着挣钱(让子弹飞一会儿)(4)

正如张牧之当时所说:“他们都是谁赢了帮谁。”而讽刺的是,当张牧之用计欺骗百姓们黄四郎已死,让他们去碉堡拿回自己被抢的东西时,他们才光着膀子,欢呼怒吼着,带着愤懑与扬眉吐气,拿起武器冲向碉堡,这时就连黄四郎的走狗看见这一大群百姓,也停住了去阻拦的脚步,掉头和他们一起冲回碉堡抢东西。这就是人性,特别是被压抑久了的人,大家都习惯了压制,习惯了服从,明明受着压榨,得到了反抗的权力却从不敢去做那个出头的人,苦难就受着,不论痛苦与否。当自己的利益唾手可得时,又唾骂诅咒起压迫自己的人来,勇气胆识什么的也就在一瞬间回来了,被压迫的痛苦似乎这时候也感受到了。正如旧中国受苦受难却一直沉睡着的中国同胞们。不得不说影片展现出的深刻人性真的是入木三分。

《让子弹飞》中,张牧之说他要站着把钱挣了,也许这也是姜文导演所想表达的,不向电影圈的流量屈服,拍出更多叫好又叫座的好电影。另外,这种笑过让人深思的喜剧片,才是站着把钱挣了。

让子弹飞一会儿站着挣钱(让子弹飞一会儿)(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