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都听说过野史和正史。那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分辨正史和野史的意义(细说正史与野史)(1)

正史的发展

在历史研究以及学习中,野史和正史常常被人混淆。一般认为,官方编撰的史书就是正史,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二十四史,而私家编撰的史书就是野史。史学家谢国桢就对这个概念作出解释:凡是除去官修的史书,就是一些文人或者是寒士所编著的历史著作就是野史,也就是野史笔记,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稗官野史。

那么,正史和野史的概念是怎么产生的呢?这两者之间的发展之间还是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和发展。最早将正史作出定义的是阮孝绪,他在《正史削繁》中提出,像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其创作体例都是纪传体,主要的大纲是围绕着君王的本纪创作的,所称之为正史。

唐朝时候官修的史书《隋书.经籍志》中也认为,创作体例是纪传体的史籍就是正史。对这一概念提出不同见解的也有,比如说唐代著名的史学家刘知己在他的《史通》中对这一概念作出了界定。刘知己认为,凡是记录一个朝代的史书就是正史,像《春秋》《尚书》这样的记录某段时期的历史著作也可以归到正史中。

分辨正史和野史的意义(细说正史与野史)(2)

在《明史》中,对正史的概念也有界定,将纪传体史书和编年体史书一同归类到正史中。清朝对正史的概念作出了比较清晰的解释,在乾隆年间修订了一部比较重要的著作《四库全书总目》,将正史的概念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从司马迁的《史记》到《明史》这些官修的纪传体史书就是正史。正史只有官方可以编撰,私人是不能随意更改的,这种说法比较清晰,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

野史的发展

那么,野史是什么,界定的概念是什么呢?这么说吧,像一些随笔、杂录、记闻就是野史,这些书中保留了很多具有史学研究价值的是史料,所以叫做野史,也叫做稗史。野史可以说是民间的一种史学文化,古代所留下的野史著作可以说是非常之多,具有相当重要的研究价值,可以作为是正史的补充。

分辨正史和野史的意义(细说正史与野史)(3)

野史原本是杂史的组成部分,像《新唐书》中就有杂史这样的分类,杂史中就有野史、杂录、稗史这三种。东汉时期这种体例在民间悄悄的发展。在宋朝以及明朝时期,野史的发展可以说是相当大,出现了很多的作品。到了清朝以后,就直接将野史称为是稗史。

明清时期的野史著作已经相当完备,像《稗海》这部著作,集中收录了历朝历代的许多野史,清朝的《明记稗史》,也是对多种野史著作的总结。

野史一般记载写什么呢,大多都是一些名人轶事,迎合了大众的猎奇心理,并且相比正史中的记载表得更加明显。这种著作早在先秦时期就表现出来。像刘向的《说苑》以及《列女传》就是这样的作品。

分辨正史和野史的意义(细说正史与野史)(4)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也是这样的作品,兼具文学性和历史性。这本书记载了大量名人故事,生动地再现了历史人物的风貌以及内心活动。其中对石崇以及谢安等人的故事让人记忆深刻。

正确对待两者之间的区别

野史对历史的记载也不像正史一样多有遮盖,这些作品的隐私性是非常强的,对事情的描述非常主观,不像正史那样的死板、严肃。作者在写野史的过程中,一般都比较随意,并没有想让太多人看到这本书,所以并没有很多的拘束。就像是高高在上的帝王都不会手下留情,往往将其真实的一面揭露出来。

比如说《开元传信记》中对唐玄宗李隆基前期的励精图治,开创了繁荣盛世的功绩做作出比较客观的评价。

分辨正史和野史的意义(细说正史与野史)(5)

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就是一部著名的野史,其中对李隆基与杨贵妃两人的奢侈作风就进行了直接的披露,这样直接又大胆的批判也是非常少见的。像著名的文学家鲁迅就非常赞赏,他对古代正史中一味的地歌功扬统治者多好多好是非常鄙视,反而觉得传统史学家所倡导的秉笔直书精神在野史作者上比较明显。

那么,野史正史的价值孰重孰轻呢?在《隋书》中,对正史是相当推崇的,将其列入史部之首。而刘知己对野史的态度是对其借鉴的态度。当然,虽然说正史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但是野史中对历代的典章制度、民风习俗等方面的记载野史。当然,对野史的一味贬低也是不正确的。当然,对野史抬得过分高也是不可取的。

像清朝的《清朝野史大观》,算是清朝野史的大集合,书中对统治者也有过分的吹嘘和主观化色彩。比如说乾隆有多牛多牛,道光有多节约等等,也有对皇帝的过分美化。

分辨正史和野史的意义(细说正史与野史)(6)

当然,正史的地位依然是不可撼动的,编修正史的学者都是国家精心挑选的,其价值大多数还是很高的。如果一味地野史,必将陷入历史虚无主义。以至于到了后来,鲁迅才越来越看清了正史的价值,并且还会时常翻阅。

参考文献

阮孝绪:《正史削繁》

瞿林东:《杂谈野史与正史》

吴绍轨:《“野史”特征漫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