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年元素景点(虎年逛虎地)(1)

龙腾虎啸 虎虎生风

很快

我们就要迎来农历虎年啦!

不少小伙伴留意到

漳州许多地方的地名

都含有“虎”

取地名是门学问,需要综合历史、地理和当地习俗等多种因素。这些“涉虎”的地名中,有的是因传说而得名;有的则是由其他的名字演变而来;还有的则与“虎”无关,只是寄托了当地人们的美好希望。

今天小编帮你数一数

漳州有哪些“虎”地

江东桥

世界最大的石梁桥

建成或有老虎相助?

江东桥,又名虎渡桥

东起西山路

上跨九龙江水道

西至江东街

桥梁全长284.46米,宽6.1米

作为漳州市境内连接台商投资区和龙文区的一座桥梁,江东桥是世界最大最重构件的石梁桥,是中国古代十大名桥之一,曾是闽粤、闽湘公路必经之路。

据记载,南宋绍熙年间(1190-1194),郡守赵伯逖以木船连接建造浮桥,首开建造江东桥历史之先河。南宋嘉定七年(1214年),郡守庄夏始于此垒石为墩,改建为木桥,命名为“通济桥”。南宋嘉熙元年(1237年),时任漳州郡守李韶倡决定改建为石桥,并捐私钱五十万。

虎年元素景点(虎年逛虎地)(2)

江东桥(虎渡桥)(资料照片)

传说正要建桥时,有一猛虎衔子,跳跃渡江,人皆奇之,于是工匠沿虎渡水线,进行勘探,发现这一线路不仅水较浅,且水下有石如阜,便寻此线选址筑墩,终于成功,因此人们把此桥称为“虎渡桥”,历时四载,建成石桥,自此江东险阻成通衢。也有一种说法是江东桥这段溪流,古称柳营江,原是通津渡口,江东桥因“在郡之寅方”,寅属虎,故称虎渡。

1928年,虎渡桥石梁桥改建为简易的钢筋水泥桥,并更名为“江东桥”;1930年,江东桥建成通车。后因战乱,江东桥多次改建,但依旧保留了没有遭毁的五座桥墩和两孔完好的古石梁。

如今,历经风雨沧桑的江东桥曾屡毁屡修,但其中跨墩石梁却安然无恙,岿然不动,成为一大奇观。

虎伯寮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福建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闻名遐迩

福建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包括虎伯寮、乐土、鹅仙洞、紫荆山等4个保护小区,涉及南靖县山城镇、南坑镇、和溪镇、金山镇的4个乡镇10多个行政村。其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孕育了南靖县境内的南亚热带雨林群落。其森林覆盖率达到90%,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具有典型的南亚热带雨林特征。

虎年元素景点(虎年逛虎地)(3)

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鹅仙洞片区,有福建面积最大、原生性最强的南亚热带雨林 游斐渊 摄

福建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色宜人,兰花资源丰富。国家Ⅰ级保护植物、保护动物和国家Ⅱ级保护植物、保护动物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荟萃,在科研和教学以及生态旅游等方面具有潜力。

七首岩之虎崆岩

不论是地名还是传说

都与老虎有关

在龙海区九湖镇

有一个地方名曰虎崆岩

据传很早以前,此地有猛虎栖身,并以虎为患,途经此地的商人和百姓经常被老虎掳去,家破人亡的惨状频繁发生。衍如禅师见此情形心痛不已,决心上山训虎。他先是买生肉喂虎,后又入住虎穴,与老虎朝夕相处,日子久了,老虎的杀性逐渐减退。有一日,衍如禅师患病,无法下山买肉,担心老虎会再去伤人,便将自己的一只手臂砍下喂虎,此举彻底感动了老虎,明白了人类的善良,伤人的情况再也没有发生了。

如今,虎崆岩还立着衍如禅师的墓碑,上面写“训虎宝峰开山,衍如禅师寿塔”,“宝峰”即衍如禅师的俗家名字。“虎崆”,闽南语谐音有富裕安康的含义,在此处设立三圣殿,专门供奉各家祖宗先亡神祇,不仅寓意先祖超度往生前往极乐净土,也寄予子孙后代富裕安康的美好期望。

虎崆岩是七首之一,地处石狮岩旁,尽管现在虎崆岩香火很旺,但可以说,来此处上香的人仅仅是把虎崆岩的庙当成石狮岩的一个殿而已,因为虎崆岩归石狮岩管理,并处在石狮岩入口,又无任何虎崆岩标识之类的碑石加以区别,很难发现,但只要细心查阅庙内的重建虎崆岩捐资芳名录,便不难得知这间庙就是虎崆岩。

龙虎街

迎合社心民意

祈求消灾纳(虎)福

在龙海区白水镇老街

有一条不足五十米的小街

却有威风凛凛的街名

“龙虎街”

白水镇老街于1925年由商会乡绅陈侯(晚清秀才)倡率改建拓宽,选任陈发志为市政长、组成市建处进行统筹,建设成“四横四纵”的具有闽南建筑特色的“骑楼”街道。“龙虎街”位于西街片区,地理位置呈“土”字形。底线为糖街、上线为中街、均为南北走向、中线为龙虎街、为东西走向。龙虎街全长48米,仅有坐北朝南单向7座骑楼。这条小街东濒南溪碧水挽峩山青龙、西依玳瑁余脉鹰岭白虎,地理优胜。

虎年元素景点(虎年逛虎地)(4)

据说当时曾发生内涝泛滥、台风溃堤海水漫溢,对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危害。小街人工造型“土”字却有水来土挡之寓意。因此先人众议将这条小街命名为“龙虎街”,迎合社心民意、祈求消灾纳(虎)福的美好期望。

虎山虎屿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东山县西埔镇西南面

有一座虎山

虎山海拔约50米,面积300多亩。古时候,由于其形状似老虎,被称为虎山。1953年7月16日发生的东山保卫战,台湾国民党出动1.3万多个兵力进犯东山岛。因当时虎山没有驻军防守,当天就被敌人占领。7月17日下午,解放军增援部队陆续进岛反攻,虎山上的敌人慌忙逃窜。战后,解放军军派出一个炮排驻守虎山,直至80年代末才撤离。不久,东山县电视台在虎山顶建一个发射台。近10年来,虎山面貌焕然一新。

两个不大的山头绿树郁郁苍苍,山下宽广的主入口广场人来人往。目前,随着总投资3200万元的虎山城市森林公园二期提升改造工程建设,公园配套设施日益完善,每天前往虎山公园跳舞、观景、游玩休闲等活动的城乡群众越来越多。

同样在东山县

澳角村前的海面上

有形似虎、龙、狮、象的四座天然岛礁

被当地人誉为天然的“海上动物园”

传说,南宋末年,宋帝赵丙遭元兵追击逃到这里建起一座东京城,请陆秀夫丞相通过法师上南天门,用红线牵来“虎、龙、狮、象”四兽镇卫东京城,构成虎踞龙盘之势,企图重振基业。玉皇大帝得知神兽被盗,盛怒之下,挥动尘拂,顿时天崩地裂,海啸涛狂,爆发一场大地震,东京城沉陷海底,四兽僵化为四个岛屿。

虎年元素景点(虎年逛虎地)(5)

乘船靠近虎屿,只见“猛虎”头、脚、身、尾栩栩如生,连皮毛的质感都隐约可见,它头颅前冲、双爪扑地,威武霸气、令人生畏,船上游人无不拍掌叫绝,直呼“虎虎生威啊,太像了!”据了解,四兽屿主体为沉积岩,因海浪侵蚀,造就了这奇妙的景观。

虎崆岩·虎祖公·虎将军

对人民群众好的

那便是当之无愧的“保护神”

提起老虎,大家想到的是凶猛、霸气的森林之王,但在古雷开发区霞美镇五社村,却有人把老虎当做可亲可敬的保护神。这得从五社村的红色革命旧址——虎崆岩说起。

虎年元素景点(虎年逛虎地)(6)

虎崆岩地处金岗山东部的大岩山,林茂草丰,偏僻安静却又生机勃勃。山坳内有一处天然石洞,碎岩为墙,巨石为盖,密林为屏,洞内通道曲折幽深,从山坳底部穿山而过,通向邻山。

旧传,曾有虎栖踞于此,山里丰富的食物使得它性情温和、不伤人畜,还与居住在此的许氏相处甚欢,不但陪同砍柴,还救下许妻成就两人姻缘,最后在许氏蒙冤入狱时以头撞柱、毙于衙前,感动了县衙,为许氏平冤。许氏一族感其恩德,立牌供奉此虎为“虎祖公”,虎崆岩也因此得名。

除了传说中通人性的“虎祖公”,在虎崆岩还存在过真实的“虎将军”。据漳浦革命史记载,1939年12月,中共漳浦县委机关移至虎崆岩一带活动,1939-1943年间,时任中共漳浦县委书记的吴庭坚和张太西在此开展地方党组织工作,积极发动抗日救亡活动,募捐支援前线,发展革命力量。吴庭坚是漳浦县石榴镇人,1930年在车本参加革命,1931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组织农民群众打土豪分田地,组建农民赤卫队,开展游击战争。1943年1月29日深夜,由于叛徒出卖,国民党军警突袭虎崆岩,吴庭坚组织突围,在战斗中壮烈牺牲。同年7月,张太西和蔡火负伤被捕,英勇就义,展现出了虎一样的霸气和勇毅。村民们尊称三人为“虎将军”,以表达缅怀与追思。

1984年,吴庭坚烈士殉难处被列为漳浦县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虎崆岩被定为福建省革命旧址。2018年,霞美镇对虎崆岩进行全面修缮与建设,建起革命烈士雕塑、标志性文化墙和纪念墙。雕塑有形,精神无尽;英烈长眠,忠魂永存。

龙虎庵社

革命旧址 精神永存

漳州高新区革命老区村

新春村龙虎庵社新址旁立起一座

“中共漳州中心县委旧址纪念碑”

格外引人注目

龙虎庵建于清朝年间,为宗教场所,坐北朝南,庙前有池塘,环境优美。龙虎庵曾于1986年进行维修,保存较好,系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龙虎庵服从新区规划搬迁至圆山大道,总占地15亩多,目前正在重建扩建。

据记载,1932年2月,中共漳州中心县委所在地龙溪县上洋村浦西庵遭到敌人破坏,县委机关迁移至新春村龙虎庵。在红军攻克漳州后,龙虎庵是新成立的中共漳州中心县委驻地。此后,龙虎庵一直是闽南革命斗争的前沿地带。中央红军攻克漳州后,成立了中共漳州中心县委。红军离漳后,中共漳州中心县委驻龙虎庵,继续领导闽南革命斗争。龙虎庵党组织在中共漳南工委的领导下,依靠狮头山革命根据地与国民党顽固派开展斗争。

据介绍,龙虎庵社是革命老区村,这里走出了余朝、余海金、余宴、余天助、余克、陈棋才、陈木根等多位革命烈士。

虎年元素景点(虎年逛虎地)(7)

闽南日报 责任编辑/杨朝华 黄舒哲 程 琳 陈铃清

你还知道漳州有哪些带“虎”地名?

虎年元素景点(虎年逛虎地)(8)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里留言~

虎年元素景点(虎年逛虎地)(9)

来源:闽南日报记者 王琳雅 李润 实习记者 陈逸湘 通讯员 徐东升 林志祥 陈文华 谢汉杰 薛敏灵 柯少如 连炜鑫 文/图

本期编辑 赵露佳 本期组长 曾婷婷

值班主任 黄远林 总 编 辑 赖雄伟

关注漳州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