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看到这样一个问题:唐代李商隐的唯美古诗《牡丹》怎么赏析?


前言

李商隐写牡丹的诗不少,以《牡丹》为题的诗有一首五律:

压径复缘沟,当窗又映楼。终销一国破,不啻万金求。

鸾凤戏三岛,神仙居十洲。应怜萱草淡,却得号忘忧。

也有一首七律:

锦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

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

老街就简单聊一聊这首七律《牡丹》的特点,顺便说一说,为什么有人笑话李商隐是“獭祭鱼”。

一、被人笑话獭祭鱼的李商隐

獭祭鱼的意思是水獭常捕鱼陈列水边,看上去就像陈列供品祭祀一般。 宋·吴炯 《五总志》:"

唐李商隐为文,多检阅书史,鳞次堆集左右,时谓为獭祭鱼。"

古人作诗文,喜欢罗列典故,特别是在对仗的时候,上联用典,下联也必须用典故,脑子不够用,就必须翻书。唐朝有专门的类书,供读书人查阅。李商隐作诗文的时候眼前摆满了书籍备查,所以被人笑话獭祭鱼。

二、獭祭鱼其中一个目的是对仗

刚才说了古人非常注意的一件事:对仗时如果上联用典,一般下联也要用典。所以獭祭鱼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了对仗。李商隐曾经有一首诗记录自己年轻学习诗赋的情景:

沈宋裁辞矜变律,王杨落笔得良朋。当时自谓宗师妙,今日惟观对属能。

后面两句是自谦,他说自己年轻时跟随令狐楚学习骈文,如今回忆起来似乎只学到了属对之能而已。 属对和对属一个意思,就是诗文中的对仗。唐朝进士科考诗赋,赋是骈文律赋,诗是五言排律,都讲究对仗。五言律诗除了首尾二联,中间所有联必须对仗。李商隐就是在令狐门下学会了骈文的精髓,所以才考上了进士,诗中虽然是自谦,但也有一点点对于老师的不敬。

李商隐这首七律《牡丹》前六句都是对仗的,我们分别解读一下。

三、《牡丹》四联简析

1、锦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

卫夫人对越鄂君,两个人名相对,令孔子蒙羞的南子和招越人喜爱的美男子鄂君。

破题两句对仗起,这一联写得意象重叠,有合掌之嫌。但是诗人是为了把牡丹比喻为不同姿态的美男和美女,从这一方面看非常巧妙。

2、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

大垂手、小垂手都是舞蹈,所以玉佩会上下乱翻。折腰也是一种舞蹈,《西京杂记》:

戚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

这一联看表面意思也合掌,上联下联都在跳舞,区别是后面三个字:雕玉佩--郁金裙。上联说了是杜丹的白色,下联说了是牡丹的金色。物体比喻颜色,用意象表达诗意非常形象。

3、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

西晋富豪石崇用蜡烛当作柴烧,这里说不需要剪烛火,表示牡丹如火焰一样灵动有生气。用自然现象比喻实物,想象丰富,非常巧妙。荀令香炉,这是指杜丹的香气自然孕育生发,不需要像荀彧体香是靠外物熏香所得。《襄阳记》载“荀令君至人家,坐处三日香”,可见荀彧之香气浓郁,今天算是花样美男了吧。

4、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

尾联不再对仗了,不过还是用了两个典故,江郎才尽中的彩笔, 宋玉《高唐赋》中的神女。意思是我有江淹之才,写这首绚丽无比的诗奉给我心中的“朝云”。

从尾联可以看出,前三联是以其他物象比喻牡丹,最后一联才发现,原来牡丹也是一个工具,用来比喻和衬托美人“朝云”,此为“借叶衬花“法。有点像电影中的悬疑片,前面都是障眼法和铺垫,结尾出人意料,原来是为了讨美人欢喜。至于朝云是谁,可能和《锦瑟》一样是个迷了。

李商隐的五种说法(今日惟观对属能)(1)

四、人人都是獭祭鱼,苏东坡黄庭坚也不例外吗?

作诗用典是正常现象,不过句句用典不停地掉书袋,未免让人感觉到烧脑。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就直接讥讽以李商隐为宗师的“西昆体”,人人都是獭祭鱼:

立门庭者必饾饤,非饾饤不可以立门庭。盖心灵人所自有而不相贷,无从开方便法门,任陋人支借也。人讥“西昆体”为獭祭鱼。

不仅西昆体如此,王夫之说苏轼黄庭坚也不例外,只不过祭的鱼不一样罢了,没有书本典故,就不会作诗了:

苏子瞻、黄鲁直亦獭耳!彼所祭者,肥油江豚;此所祭者,吹沙跳浪之鲿鲨也。除却书本子,则更无诗。

王夫之讥刺苏轼为"野狐禅也",对于苏轼几乎全面否定:

太白胸中浩渺之致.....一失而为白乐天,本无浩渺之才,如决池水,旋踵而涸。再失而为苏子瞻,萎花败叶,随流而漾。胸次局促,乱节狂兴所必然也。

王夫之对于苏轼的偏见可谓根深蒂固了。

李商隐的五种说法(今日惟观对属能)(2)

五、王国维的隔与不隔

关于人人都是獭祭鱼,苏轼是“野狐禅、萎花败叶”,自然是王夫之的一家之言。

王国维就很客气,在人间词话说告诉我们什么是“隔与不隔”?用典就可能会让读者感觉“隔”,不用典或者用浅显的典故就“不隔”。例如天苍苍,野茫茫,我们一听就懂,此为"不隔"; "谢家池上,江淹浦畔" 啥意思?如果不知道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和江淹“送君南浦”的典故,就搞不明白这两句,这就是“隔”。

同样一首诗,知识丰富的人就会“不隔”,知识浅陋一些的人或者在某一方面不擅长的人就会“隔”。我们今天学习数量化史地英,阅读古诗词有“隔”的感觉很正常,让李白杜甫来看看几何方程式,他们也一定“隔”。

所以诗一开始都是唱词的时候,都不隔,都能听懂,后来文人把诗变成了徒诗,不能唱了,越来越隔。于是词出现了,然后以诗为词的苏轼词风一起,后来的文人词也听不懂了,然后又有元曲。今天的流行歌曲也是这个道理,能听得懂就流传得广,所以词很多作者喜欢把词写得浅显,例如“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儿”。

在看看李商隐的这首七律《牡丹》:

锦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

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

上面已经解析一遍了,能马上回想起来其中的典故吗? 是不是还感觉有一点点“隔”?

李商隐的五种说法(今日惟观对属能)(3)

结束语

诗词是精炼到极致的文体,适当的使用典故可以令内涵更加丰富。一般来说,四句的绝句用典比较少,八句的律诗用典就非常普遍了。按照王夫之的说法,大部分五、七言律诗都是獭祭鱼,辛弃疾的词更是獭祭鱼中的极品,很多词作不看注释根本看不懂他在说什么,而苏轼的词几乎小学生也能明白个八九不离十。

下面轻松一下,看一首有趣的词,宋朝词人李吕把李商隐的《牡丹》诗隐括成了一首《鹧鸪天》:

甲帐春风肯见分。夜陪清梦当炉熏。寻香若傍阑干晓,定见堆红越鄂君。

雕玉佩,郁金裙。凭谁书叶寄朝云。兰芽九畹虽清绝,也要芳心伴小醺。

@老街味道

理解错了吗?苏轼《水调歌头》里的婵娟不是月亮?

曹植智斗曹丕 除了七步诗还有一首诗更是难上加难

古诗中杨柳是杨树还是柳树?杨花是什么花?你能写几首咏柳诗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