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陶老师离世的消息,在我的心中如鼓似潮,原因绝对不止于此。一个更深层的原由是:我对她有一种由来已久的“我的老师像妈妈”的母亲情结!
1981年,初中毕业,我以当地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中专。但很快就因为自己的草率和短视后悔了。也因此奋争过,可最终还是败给了现实,这成为我一生中第一个,也是终生的遗憾。
我的确是被这种憾痛一直折磨着,更难堪时不时有人在我这个伤口上撒把盐。其中最大、最“狗血”的“一把”是:多年之后,我与当时的第二名偶遇。我不认识他,他却知道我。他说他不服气自己以总分0.6分之差考了第二名,就干脆放弃中专直接上了高中,最后考上了清华!
这个桥段足以“神补刀”我当年的郁闷——我的自卑心理也是那时种下的。最初的几年,我切断了与同学们的所有联系,甚至有一次在街上与我的同桌碰个正着,也赶快低头而过,装作没有看见......
“知子莫如父”,父亲终于一天对我说:“你去看看陶老师吧,她问过你好几次了......”
我也觉得自己有点不像话了,于是有一年寒假我硬着头皮去了陶老师家。
确实是需要“硬”——陶老师的老公是军人(后来才知道是当地赫赫有名的工兵团王团长),门口有士兵站岗,得有人把我领进去,我哪里见过这样的阵仗?陶老师的家有着军营一样的干净、齐整,局促不安的我都不知道脚往哪里放.....
这当然是我一次终生难忘的经历,创造了多个人生的“第一回”:
第一回吃削皮的苹果;
第一回品尝牛肉午餐罐头;
第一回用纸巾擦手......
——现在想来,恐怕还是第一回开始理性思考人生:不错,一把好牌是一开始就打烂了,可比赛还远远没有结束啊!后来我把这粒最初的思考萌芽逐步升华为自己的人生信条:“一切都是序幕,生活还得继续”。
那天,还有一个花絮:
饭间,忘了是谁提出这样一个话题:螺丝松了,应该向左拧还是往右拧。我很坚定:往右拧。
就在这将信将疑的当儿,陶老师的下一波操作让我惊呆了:到厨房里找到一颗螺丝,拧了拧,宣布:
“嘿,还是***说得对,人家专业!”
——很小的一件事,我为什么一直铭记至今、历历在目?因为我知道,这是陶老师见缝插针,以一种懂我、我懂的方式在抚慰一颗羸弱不堪的心灵。有人说,一棵稻草可以压死骆驼,但我要说,陶老师是当时为我轻轻摘下那根稻草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