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兴阑珊,不如读书去。

下列内容均来自本人万事屋本屋

一、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闲情逸趣其九-庆父不死鲁难未已(闲情逸趣其九-庆父不死鲁难未已)(1)

齐僖公的女儿文姜,尚未出阁就与兄长诸儿私通。为平息国内议论,僖公将文姜嫁到鲁国,做了鲁桓公的夫人。僖公死后,诸儿立,为齐襄公。襄公一直对妹妹文姜念念不忘,借邀请鲁桓公访问的机会幽会文姜,又在鲁桓公大醉后派公子彭生勒断其肋骨,杀死了桓公。桓公有四个儿子,在其死后,文姜的嫡长子在齐国支持下被立为国君,为鲁庄公。庄公有三个弟弟,一个是同母兄弟的季友,还有两个是同父异母的庆父与叔牙。

鲁庄公三十二年,鲁庄公病重,季友、庆父与叔牙商议储君人选,叔牙推荐庆父,季友则推荐庄公的庶子公子般。眼看内乱就在眼前,季友奉鲁庄公的命令给叔牙送去毒酒,将其鸩杀,随后拥立公子般继位。

公子般即位后不久,庆父便与庄公的夫人哀姜密谋将其暗杀,转头拥立哀姜妹妹叔姜八岁的儿子为国君,即鲁闵公。闵公即位后,季友为防止庆父发难逃到陈国,庆父为避嫌也远去了齐国。

此时的齐国经历公孙无知之乱与雍廪反正,在位的是赫赫有名的齐桓公。恒公是襄公、文姜的弟弟,哀姜、叔姜的哥哥,自然支持自己的外甥闵公。为制衡庆父,恒公特地派人从陈国请回了季友做鲁国的相国,并派大夫仲孙湫到鲁国了解情况。

仲孙湫回国后向恒公报告,指出:“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果然没过多久,庆父又与哀姜勾结,派人杀死闵公后自立。季友带着庄公的另一个儿子公子申逃到邾国,发文声讨庆父。鲁国人苦庆父日久,纷纷响应。庆父见事不妙逃到莒国,哀姜也逃到邾国。季友乘势回到鲁国,拥立公子申为国君,即鲁僖公。

僖公继位后要求莒国交还庆父。庆父托好友公子鱼向僖公求情。公子鱼回来后不见庆父,而是在屋外嚎啕大哭。庆父叹息说道:这是公子鱼的哭声,他不肯来见我却嚎啕大哭,结果我已经知道了。于是悬梁自尽,鲁国几十年的动荡终于得到平息。

二、祸起萧墙

闲情逸趣其九-庆父不死鲁难未已(闲情逸趣其九-庆父不死鲁难未已)(2)

庆父死后,鲁国延绵几十年的祸乱终于终结。鲁僖公为感谢季友的功绩,将汶水北面的土地和费这个地方赏赐给了季友,自此季友的子孙被称为季孙氏。同时,虽然叔牙与庆父先后死亡,但季友不忍兄弟绝嗣,恳请国君由其后人继承父辈的爵位与封地,庆父与叔牙的后人分别被称为孟孙氏与叔孙氏。季孙氏与孟孙氏、叔孙氏共同执掌国政,鲁人称之为“三桓”。特别是季孙氏,自季友的孙子季文子始,文子、武子、平子三代连续执掌国政,以致出现人民只知道有季氏,不知道有鲁君的情况。

但是正如数千年后,战国时代的日本那样,“下克上”的风气一旦形成,便会持续扩散。先是诸侯窃取了周天子的权威,再是公卿篡夺了诸侯的权柄,现在轮到公卿的家臣篡夺公卿们的权力了。季平子死后,季孙氏家臣阳虎趁新家主季孙斯(季桓子)年幼而将其囚禁,从而代替季桓子执鲁政达三年之久。

阳虎之乱平定后,季桓子任用孔子帮助“三桓”打击当权的家臣。孔子借防止家臣据城叛乱的名义“堕三都”,想要摧毁“三桓”的根基,被季桓子看出端倪,于是将孔子逼走。季桓子死后,其子季康子继位。季康子任用孔子的弟子冉有、季路,对内抗衡日益膨胀的家臣势力,以及孟孙氏与叔孙氏,对外抵御吴国、齐国的侵略。在冉有、季路的劝说下,季康子迎回了周游列国的孔子。

后来,季康子准备讨伐小国颛臾,派冉有、季路来询问孔子的意见。于是就出现了千古传颂的《季氏将伐颛臾》。孔子向两名得意门生询问季康子讨伐颛臾的理由,冉有先是用“季孙氏想要攻打,我们作为家臣劝说不动”的理由搪塞,被孔子借“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的比喻拆穿后又推说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季孙氏的核心费城,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季孙氏子孙们的忧虑。

听罢后的孔子,先是用“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君子痛恨那些不说自己想那样做却一定要另找借口的人)叱责了为季孙氏找借口的冉有,再用“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劝诫两人,最后忧心忡忡指出,季孙氏的隐患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

冉有、季路从孔子处返回后向季康子复述了老师的话,季康子最终放弃了攻打颛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