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记者查询发现,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官网“人才队伍”栏目更新信息显示,万青教授已入列该学院2022年引进的国家级人才名单,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高端锂电池技术?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高端锂电池技术
澎湃新闻记者查询发现,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官网“人才队伍”栏目更新信息显示,万青教授已入列该学院2022年引进的国家级人才名单。
公开资料显示,万青,男,1976年出生,1998年6月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材料系,2004年4月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获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博士学位。之后,他在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和斯坦福大学从事博士后科研和访问学者。回国后,他在湖南大学物理与微电子学院、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工作,2013年4月加盟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万青主要从事氧化物半导体微纳结构与新概念器件应用研究。他在氧化物纳米线真空电子场发射、传感器、锂离子存储,低压双电层薄膜晶体管,神经形态器件等领域取得了系列创新科研成果,并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据南京大学官网介绍,2003年,万青研究了四角状一维ZnO纳米线的真空电子场发射特性,并发现四角状ZnO纳米结构很低的发射阈值电场和很高的发射电流密度。2004年,万青结合MEMS技术研制了超低功耗的ZnO纳米线气体传感器。该单篇论文被SCI他引1800多次,并被《Nature China》作了题为“Nanowires: Gas detection in miniature”的亮点专题报道。2005年,万青研究了SnO2纳米线的锂离子存储特性,该成果表明其是国际纳米锂电池研究的先驱者之一。
2009年,万青成功研制了世界上第一个基于界面离子/电子耦合的多端口非晶氧化物神经形态器件,并在单个器件上实现了若干重要突触/神经元功能和动力学树突算法的仿生,还基于多脉冲时空协同调控模式实现了超低功耗生化仿生传感。2013年,万青成功研制了世界上第一个柔性神经形态晶体管。
上述研究成果对实现超低功耗类脑芯片和仿生感知意义特别重大,《Nature Asia Materials》杂志亮点报道了有关成果,并指出采用固态电解质作为栅介质可以有效地降低器件的工作电压和能耗,Wiley出版社以“从底层新概念神经形态器件向人工智能进军!”为标题进行了专题报道。
基于上述成果,万青个人累计在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Nano Letters、Small、IEEE Electron Device Letters、Applied Physics Letters等权威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250余篇,SCI他引超过1.5万次,连续多年被评为中国高被引用学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