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心理学推出了诸多理论来解释人的心理和行为,最为著名的当属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论弗氏的理论有助于我们理解人格的内在结构层次以及不同层次的内驱力,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看透人生的100个心理学?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看透人生的100个心理学(人生哲思之二十七)

看透人生的100个心理学

西方心理学推出了诸多理论来解释人的心理和行为,最为著名的当属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论。弗氏的理论有助于我们理解人格的内在结构层次以及不同层次的内驱力。

1.特质理论

奥尔波特认为,特质是人格的基本单元。人格的执行者是自我,自我具有广泛的内涵,包括习惯、欲求、兴趣、偏好、技能、志向等等。这些自我的内涵外显在行为上用语词描述,就成为与他人相区别的人格特质。那么什么是“特质”?“特质(traits)是我们用来描述某人的人格特点的描述词,诸如爽直的、友好的、谨慎的、不友善的、争强好胜的、慷慨大方的等等。”[1]在诸多的特质理论(trait theory)中,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颇多创见。他把特质区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首要特质表现一个人在场景中一贯的行为倾向,中心特质反映一个人在场景中经常的行为倾向,次要特质表示缺乏前后一致的行为倾向。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为我们认识自己、认识他人提供了一个富有成效的切入点:聚焦特质,由微知著,从点到面,进而获得一个相对全面的认知。

2.认知理论

我们知道,人格是由认知、情感和意志三大系统组成。“为了理解‘认知’在当今人格心理理论中的作用,我们必须考察这一术语的意义。在日常语言中,‘认知’指的是我们对周围世界的思想和观念。因此,在最广泛的意义上,我们所谈论的是符号,它们发生于我们内部并帮助我们理解世界的意义。从技术上讲,认知理论关心的是我们如何收集关于事件的信息,以及如何加工这些信息以根据环境进行活动。”[2]认知依赖于语言,卡西尔指出人是符号化的人,人的符号化就从认知开始。

Richard M. Ryckman认为,“如果认知包括内部思想和观念,那么可以说,迄今为止所设想的各式各样的心理动力学和特质理论都是认知理论。”[3]这些认知理论包括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奥尔波特以及卡特尔等人的特质理论,但是似乎都不如凯利的构念理论。

尽管很多其他理论都具有认知的成分,但只有凯利独立地发展了关于人格的综合的和纯粹的认知理论,他仅仅专注于人们加工信息的方式,并以此来增进人们对周围世界的理解。他的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理智化(intelectualized)的人格理论,把所有人都看作科学家,以此来预测和控制事件。在凯利看来,人们总是试图形成假设以理解周围世界的运作方式,然后在真实的世界中验证这些假设,如果这些假设不适合或不能预测和控制事件,还要对它们进行修改。他认为,人们的目的就在于对外部世界的运作方式做出最准确的预测。[4]

凯利(Kelly G. A.,1955)的个人构念理论采用两极模式对经验进行建构,对信息和事件作出分析和解释。他的理论强调个人的分析和解释事件的方式,核心单元是构念(construct)——知觉、分析或解释事件的方式。一个构念由两个意义对立的语词构成,例如,好—坏、利—害、对—错,爱—恨等等,这一系列的构念构成了个人的认知系统中的一个结构。

凯利的个人构念理论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它既考虑了结构又考虑了过程,既考虑了有机体的稳定性又考虑了其变化性。第二,它既注意了个体的独特性又注意了所有人的共同过程,因此较之大多数人格理论,它更大程度地既属于个人记叙取向又属于共同规律取向。说构念理论是一种个人记叙取向,主要是因为它强调个人解释世界的独特方式,事件意义具有高度的独特性。说它具有共同规律取向,主要是因为它强调所有人共有的认识机能过程。”[5]

3.动机理论

人天生好动,不管是能动还是受动,因为人的生命就是一个能量体,必然需要以不同的方式把生命能量释放出来。生命的能量不是任意想释放就释放的,它需要一个契机,需要一个理由去行动,这里就引出了动机这个概念。动机这个词并不陌生,它早就进入常用词汇之中,但是动机到底是什么含义,却又说不清楚。即便在西方心理学界,动机迄今为止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术语。[6]“我们每个人都对名为动机的东西有着某些直观的感受,但研究者却已证实,动机是难以界定的。例如克莱因金尼夫妇(Kleinginna, A. M, & Kleinginna, P. R., 1981)曾收集到102个有关动机的界定和评论;显而易见,理论家在动机的观点上存在差异。”[7]对此,皮特里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我们在研究行为时需要动机概念吗?由偶然的观察和科学的观察所提出的一个理由通常是:“某个东西”引发行为。有时我们以某种方式行事,而另一时刻则不会。不同时刻间存在的差异是什么呢?我们推测,当我们有所行动时,动机便存在;而当我们无所事事时,动机便不存在(或者更确切地说,有另外一种不同的动机在起作用)。动机这一概念有助于解释为什么行为在一种情景中发生,而在其他情景中不发生。从这种意义上说,动机提高了我们对行为的理解与预测,因此这一概念是有用的。[8]

在L.A. 珀文看来,动机是用来解释行为方面的激活、方向和反应准备,或说明行为的原因。

这些便是动机的激活、选择—趋向和反应准备的方面:是什么激活有机体,为什么选择这种或那种趋向,为什么对相同的刺激在不同的时候会有不同的反应。动机概念认为,在行为的激活和调节上,内在的性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人格心理学角度来看,动机的概念表明个人机能的其他方面遵循这些内在的性质。因此,动机被视为影响着认知和活动、思想和行为。例如利他动机和攻击动机对我们想什么、感觉怎样、怎样行动显然就有不同的影响。既然动机存在个体差异,动机以及表达它们的方式就会赋予人们特定的特性上起着重要的作用。换言之,我们的动机是我们人格的一个重要成分,不管是就动机本身而言还是关于动机对人格的其他方面的影响而言,都是如此。[9]

4.心理学理论的局限性

心理学的理论林林总总,有关动机的界说就有上百种。笔者是所有学科的门外汉(layman),尤其是心理学,所以没有资格对这些理论作出评述;不过作为书林里的漫步者,笔者书读得多了,心领神会,获益良多。门外汉窥探门内陈设,也能得其一二景观。门内陈设再豪华气派,终究是人力所为,而非天然。门外汉站在旷野,俯仰天地,作如斯想:

人行走在天地之间,五官感受外部世界形形色色,大脑对这些感受到的信息进行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的加工,而理论家通过再加工概念化的信息来建构他的理论,只要逻辑自洽,自圆其说,就能成立。从这一点来说,理论是概念的概念,它离实相又远了一步。

当我们摈弃杂念,静心思考人究竟是什么东西时,越深入思考,越觉得:人——真的不是东西。人不能像机械那样可以拆解研究,人不能像鼠狗猴那样可以通过实验来构建人的理论。人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一个与环境互动的灵性生命。世上没有比人更复杂的了,因为复杂,所以任何一种观点或者理论都可能揭示出实相的某个侧面,有其合理性,但也难免其局限性,如同盲人摸象或一叶障目,不见树林。

无独有偶,Jerry M. Burger对如此众多的人格理论作出了下列解释:

为什么人格理论如此之多?我打算用打比方的方式来回答这个问题。盲人摸象的故事大概人人皆知。那五个盲人分别摸到了大象的不同部分,然后就争着向别人说大象是什么样子。摸到象腿的盲人说大象是个长而细的东西;摸到象尾巴和身子的人,心目中也有关于大象的不同形象。这个故事说明,每个盲人了解到的,只是大象的一部分。由于真正的大象比他们摸到的东西更多,所以每个盲人说的都对,但是都不完整。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格的六个流派和这几个盲人差不多。也就是说,每个流派都识别并验证了人格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精神分析流派的心理学家声称,人的无意识心理对他们行为方式的差异起着很大作用。特质流派的心理学家确信,人是处在各种各样的人格特征的连续体上的某个位置上的。生物学流派的心理学家用遗传素质和生理过程来解释人格的个别差异。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责任感和自我认同感是造成人格差异的主要原因。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流派的心理学家把稳定的行为方式说成是条件反射和心理预期的结果。最后,认知流派则用人们加工信息的方式来解释行为的差异。

有人建议,把六个流派综合起来,我们就能获得关于人们所作所为之原因的更全面、更准确的认识。遗憾的是,盲人摸象的比喻只是部分地适用于人格研究的不同流派。虽然对于人格的某一问题,不同流派之间往往只是在强调重点上不同——每个流派都作出一种合理的、能互相相容的解释——但是在很多时候,两个或多个流派作出的解释却是完全不相容的。因此,在这一领域从事研究的人们就根据他们接受哪种解释,而把自己划归到这一或那一流派。

再回到盲人摸象的故事,假如有人问大象怎么行走,摸到鼻子的人说,大象像蛇一样在地上爬,摸到耳朵的人不同意,说大象肯定像鸟一样,用大而软的翅膀在天上飞,摸到象腿的人又有不同的说法。尽管有些情况下,这些说法当中不止一种正确(例如,鸟既能走,又能飞),但是显然有些时候并不是每一种理论都是正确的。

我们怎么知道,哪个流派是正确的?一种回答是通过研究来证实。的确,有时候,研究结果支持一种人格理论而不是另一种。遗憾的是,很多研究结果都可以在各种流派中得到解释。还有一种可能的情况,即这种理论在解释人格的某一部分时是正确的,而另一种理论在解释人格的另一部分时是正确的。

在解释人的稳定行为方式是否存在时,六个流派中的每一个都有其价值,可能你们对有些理论理解更多,对另一些理解较少,这也是很自然的。但是请不要忘记,每一个流派都是由众多的值得尊敬的心理学家发展起来的。虽然他们并非在每个问题上都正确,但是,每个流派都能在某种程度上帮助我们理解“什么原因使得我们每个人成为自己”。[10]

黑格尔认为:“理性是自在自为地存在着的真理,这真理是概念的主观性和它的客观性与普遍性的简单的同一。”[11]真理性的认识乃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同一、个别性和一般性的同一。用整体的观点、用动态的观点来观察思考人,才能对人的实相获得完整的如实的理解。

作为灵性的生命,人的本质特征就是活动。动机这一概念,用门外汉的俗话来界说,就是动能和机会。动能是人之生命所固有,有能量就需要释放,就需要动,不动就不成为人了;但也不能乱动,乱动的话就不是一个健全的人,有可能面临精神病医院或者监狱的选择。人之所以不能乱动,是因为人身处在一张无形的文化之网中,受文化的规约、受环境的限制。不能乱动,但又不得不动,什么情境里能动,如何动,这就牵涉到“机”了。好比端枪射击,这个“机”就是手指扣住的扳机,一旦目标进入射程,就扣动扳机,一枪命中目标。如此直观地理解动机这个概念,简单明了,蕴涵了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同一以及个别性和一般性的同一。关于动机,“尽管教科书在这个问题的界定上也存在一些差异,但我们通常认为,动机的一个特征是它的激活性”[12]。动机激活行为,正如扣动扳机,子弹射出枪膛。

当然具体到个人的行为动机,则要复杂得多。人的行为有一部分是带有行为人的意图的,这样的行为是有动机的,故意为之的;另一部分行为是没有意图的或者说是无动机的行为,这样的行为是往往是无意识的习惯使然。有些异常的行为举止找不到合理的解释,也暂且归属于鬼使神差之列。动机是对一个人的行为的解释,我们通常说,某人做出某种行为表现是有某种动机的。其实,这句话里的动机不是行为人的真实动机,而是说话人对行为人的行为所作出的动机解释。我们对自己所有行为的动机并非都是清楚明白的,有些时候往往在事后的回顾反思中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那样做,或者,通过自我反省,对已经发生的行为作合理化的解释。由此可见,动机和认知这两个概念是紧密相联的,甚至原本就是一体的,不过正是我们用两个概念把它们彼此隔离开了。一方面,认知为动机的产生提供理由,动机对认知的对象选择、认知的范围和程度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动机把认知的结果付诸行动,而认知又为动机作合理化解释。

人是环境的产物,这里环境一词不仅仅指自然环境,而且尤其还指文化了的社会环境,因此确切地说,人是文化了的社会的产物。在这个意义上,人的动机无不带有文化的印记。在思考动机问题时,不能停留在生理层面的那些概念(比如,驱力、刺激),也不能停留在心理层面的那些概念(比如,需要、期望、目标、价值),而是要进一步透过这些概念去思考文化的因素:文化是如何在人的心理世界建构起他独有的人格精神的。

2021.7.25

注释

[1]L.A. 珀文:《人格科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1年,第36页。

[2]Richard M. Ryckman:《人格理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377页。

[3]Richard M. Ryckman:《人格理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377页。

[4]Richard M. Ryckman:《人格理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377页。

[5]L.A. 珀文:《人格科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1年,第75页。

[6]L.A. 珀文:《人格科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1年,第107页。

[7]Herbert L. Petri & John M. Govern: 《动机心理学》(Motivation),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3页。

[8]Herbert L. Petri & John M. Govern: 动机心理学(Motivation),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2页。

[9]L.A. 珀文:《人格科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1年,第107页。

[10]Jerry M. Burger:《人格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第3—4页。

[11]黑格尔:《精神哲学》,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36页。

[12]Herbert L. Petri & John M. Govern: 《动机心理学》(Motivation),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