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昔在陇西,富有龟玉。降及祖祢,姻娅帝室。”也许自出生他命运的不凡便注定了。隋开皇十八年(598)十二月,李世民即降生于这样一个侯门世家——李世民的先世一直是关陇贵族,其八世祖李暠于十六国时建立西凉国,自立为王。六世祖、五世祖均在北魏为官。曾祖父李虎,西魏时赐姓大野氏,官至太尉,追随字文泰开创关中政权,因佐周代魏有功,成为著名的八柱国之一,位极荣贵,死后追封唐国公。祖父李晒,袭封唐公,曾任北周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父亲李渊,年幼时袭封唐公,而且是隋文帝独孤皇后的姨侄,两大家族之间的这种嫡亲裙带关系,也有利于李渊在政治上的发展,他因而历任谯州、陇州、岐州等州刺史及荥阳、楼烦两郡太守,并任殿内少监、卫尉少卿等职。 李渊既长于心计,又武功高强。也正是凭借自己的一身好武艺,通过比武招亲,李渊箭射孔雀双目,成就了与窦氏——即李世民之母的一段好姻缘。 窦氏出身于鲜卑望族,其母是周武帝之姐襄阳长公主,其父窦毅为驸马上柱国,封神武公,任定州总管。将门出虎女,窦氏才貌双全,抱负非凡,她性聪敏,善书法,且“工为篇章规诫,文有雅体”,当为女中之凤。 父母均为人中精髓,虎父自无犬子,再加上家族又有着近二百年的贵族积累,血缘上、财富上、思想和政治见地上的丰厚积淀,使其在环境上可谓是无与伦比,得天独厚。由是,窦氏所生的四子一女,其中四子为建成、世民、元霸、元吉,除元霸早天外,其余三人均为当世之英才,为统一全国,建立唐朝伟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历经魏晋南北朝,天下扰攘,长期分裂害0据,战争频繁。加之受到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贵族中尚武之风盛行。李氏家族几代为官,其中多出武将,因此这个家族崇尚武功,家庭的传统教育就是习读兵书.,演习弓马、骑射,、征战-o李世民生长在这样一个尚武的时代,自幼又受到家庭尚武传统的熏陶,所以,他“少尚威武,不精学业,先王之道,茫若涉海”。他身强力壮,所射之箭,比一般人用的要大一倍,而且武艺精湛,在百步之外,能够“射洞门阖”。除操练兵器外,他还要诵读兵书。少年时期,他就能用孙子之言与父亲谈兵论策。每次谈论他都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其聪颖睿智,已初见端倪。 山川日月予人以灵秀之气,社会兴衰则启人以透悟之智,李渊数地为官,李世民则从幼年起,就随父亲历经陇州、岐州、荥阳、楼烦等地,直到十四岁才到了京师长安。这种迁居不定的生活,使他饱览了各地的河谷山川、军事要塞,又接触了各地民情风俗,了解了许多社会现实情况。这使他的成长有别于一般安居深府的贵族少年:见多识广,眼界开阔,并养成了善于思索的良好习惯;平时头脑冷静,处事果断,并有远见卓识,足智多谋。非凡的游历犹如一笔宝贵的财富,使李世民自小就有了很强的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 机会只钟情于有准备的人,时代和家庭为李世民登上政治舞台做了各种准备。以此为起点,李世民踏上了其惊险而又辉煌的人生之路。 大业十一年(615年)四月,隋炀帝任命李渊为山西、河东抚慰大使,于是李渊携家至河东。这年八月,炀帝巡视北边,突然遭到突厥始毕可汗数十万骑兵的围攻。雁门之围战役由始发生。当时,雁门城内有军民15万之众,存谷仅够吃半月,形势危殆,如同累卵。炀帝欲以精骑突围而出,当时的大臣樊子盖提出“未若守城以挫其锐”,征四方兵入援的建议,为隋炀帝所采纳。 这时,李世民年仅十八岁,已应募入伍,隶属于屯卫将军云定兴营。他向将军云定兴建议:“始毕敢举兵围天子,必谓我仓猝不能赴援之故也。宜昼则旌旗数十里不绝,夜则钲鼓相应,虏必谓救兵大至,望风遁去。不然彼众我寡,若悉军来战,必不能支。”云定兴依计行事,突厥果真以为“王师大至,由是解围而遁”。 在此次战役中,李世民虽然没有通过实力建立什么功劳,但他初次从军,便冷静分析了敌我力量对比悬殊这一形势,由此提出“必赍旗鼓以设疑兵”的建议,在一时无法集结援军的情况下,虚张声势,制造假象,此亦不失为一条退敌之计。在这次退突厥大军的战役中,李世民初次显示了其机智灵活的军事才华,其“玄鉴深远,临机果断”的性格特点亦可见一斑。 少好弓矢,喜谈兵事,解围雁门又使他牛刀小试,军事才能得以初步展现,因此,当大业十三年(617),李渊升任为太原留守时,就把李世民带在了身边,权且充当军事参谋。建成、元吉则被留置在河东。这样,李世民就有了更多的机会去从事军事实践。 同年,农民起义将领魏刀儿拥众十余万,北联突厥,南寇燕赵,率众来攻太原。李渊率兵征讨,至西河郡永安县雀鼠谷,双方发生激战。在这次战斗中,李渊“乃分所将兵为二阵,以赢兵居中,多张幡帜,尽以辎重继后,从旌旗鼓角,以为大阵”。由于敌众我寡,李渊陷入义军阵中,“李世民以轻骑突围而进,射之,所向皆披靡,拔高祖于万众之中。适会步兵至,高祖与李世民又奋击,大破之”。

李世民真实生平(李世民成长史)(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