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从《裂变》开始,一直受到许多网友的好评,《大秦帝国之裂变》也是最为经典的一部,讲述了秦孝公和商鞅之间的君臣之情,两人经过20年的努力,一步步将弱小的秦国变为军事大国的故事,也是整个系列的开头。
《大秦帝国之纵横》主要讲述了面对东方六国的虎视眈眈,秦惠文王与张仪采取“连横”的战略,瓦解东方六国的围堵,让秦国的国力得以进一步的发展。
《大秦帝国之崛起》这部戏讲述了在秦昭襄王嬴稷的故事,与赵国著名的战役长平之战,还有后续的消灭西周收纳九鼎,嬴稷也是秦国历史上在位最长的帝王,为八十六年后的嬴政统一天下做了很大的贡献。
从最开始的《大秦帝国之裂变》,到第四部《大秦帝国之天下》,老秦人一步一步从西方蛮夷之邦,成为了天下的主人。秦王嬴政也完成了几代人的夙愿,完成了天下一统。
这部拍摄了十几年完成的史诗,给人们揭露了一个时代的历史。秦国的历史作用,不只是在统一天下之后,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中央集权制等等。早在秦国统一的135年前,商鞅立木取信的时候,秦国的发展规划,就是给后世学习的一本教科书。
“人穷志短,国穷多乱。”穷则思变,己所不通,则求于人。
秦孝公知道秦国照此发展,难以自保。便自降身份,礼贤下士,广纳六国人才。在经过了不懈的努力之后,终于遇到了影响秦国百余年的人物——商鞅。
欲用其人,施以全信。商鞅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县制、奖励耕种和战功、实行连坐之法等等。这一切的背后,都离不开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终于历经二十余年,秦国变法大成,到这时的秦国,已不再是偏安一隅的蛮夷之邦。
欲成其事,先拢其人。
张仪的出现,改变了大秦可能被灭亡的命运。六国合纵欲灭秦国,而当时的秦国远不及魏国、赵国、齐国、楚国的军事实力。张仪游说六国,大破合纵,更是留下了“张子一怒而诸侯惧”的传言。
张仪倾其一生,为了秦国的国际地位周转。几次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打破了秦国要灭亡的风险。
这时的秦国,已经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商鞅变法的成果,已经让其他六国感到恐惧。然而张仪为秦国争取了国际地位之后,秦国的巅峰时期就来了。
蓄三代国力,破六国之军。
由商鞅变法以来,秦国国力日渐强盛,直到嬴稷上位之前,秦国没有发动什么大的战争。后来兼并巴蜀之后,更是有了一个天然粮仓。蓄力久了之后,秦国迎来了南征北战的巅峰时期,这也得益于一个人的出现。
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白起。一生征战七十余场,无一败绩。
伊阙之战大破韩、魏联军,斩首24万。一战成名升国尉,次年升为大良造。
鄢郢之战,深入楚国腹地,迫使楚国迁都。
华阳之战,大破赵、魏联军,斩首15万。
长平之战廉颇固守不出,双方僵持了三年。这一场战争,三年间打的就是国力。秦国国力蓄力三代,加上巴蜀粮仓,后勤补给源源不断。最后赵国国力不济,临阵换将,白起大破赵军,坑杀赵卒40余万。
至此,六国之间无一国可以与秦国抗衡。虽然白起打空了国库,但是商鞅的法治还在,巴蜀依旧是未经战火的天然粮仓。国力迅速恢复,终于在嬴政时期,一扫六合,统一天下。
秦国的统一是大势所趋,秦国六代国君都在为统一做准备。
秦孝公不甘心偏安,一心自强。商鞅变法,给秦国攒下来雄厚的基础。
秦惠文王时期,张仪游说六国,无数次化解了秦国可能被灭亡的风险。
秦昭襄王时期,白起打的六国毫无还手之力。
几十年后,嬴政扫六合。
秦国的发展模式,就算是运用到现在的个人提升上面,也是相当管用的。
贫穷弱小的时候,先提升自己。如果自己不知道应该怎么提升,那就去请教别人,抱着谦虚的态度,去学习能接触到的知识,厚积薄发,积攒经历。
魏王的一句话“秦国也有邦交啊”。这句话一语中的,弱国无外交,废人没朋友。一个人一无是处的时候,是没有会积极的和他成为朋友的。当一个人能力变得优秀的时候,身边的朋友就变得多了起来。这就到了下一步,结交人脉,打造声望。秦国富强了之后,张仪帮助嬴驷称王,打出了国际声望。让当时六国都知道了,秦国强大了。
当变得优秀了之后,就会有些人主动的来和我们交朋友,我们也可以主动去和别人交朋友。至少这时候交的朋友,都是对自己有帮助的,反观那些一无是处的人,是没有人愿意主动去交朋友的。
朋友多了之后,就开始打造声望,打造个人品牌。只要是名声打响了,不用自己宣传,也会有人帮我们推广出去。只要是声望足够高,个人品牌足够大了,就会达到“张子一怒而诸侯惧”的效果。
个人品牌打出去之后,就可以开始干事业了。之前不断的学习和蓄力,已经给我们积攒了不少的财富,不管是知识储备,还是人际关系。这个时候如果想要做什么事情的话,要容易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