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总是在不断变化中,所以医生常常要求患者自我监测血糖,可以为调整饮食、运动、口服降糖药、胰岛素治疗提供正确的依据和参考。
但糖尿病患者常常有这样的困惑:
我每天要测几次血糖?
为什么我要测这几次血糖?
什么时候测?多久测一次?
每次血糖控制到什么范围合适?
……
下面就给大家讲讲测量血糖那些事。
1、血糖监测的时段:
2、血糖监测不同时间点的意义:
监测早起空腹血糖
■反应人体基础胰岛素分泌的水平,及头一天晚间用药是否可以控制血糖到次日晨。
■了解夜间血糖控制情况。
■帮助调整睡前药物剂量和/或加餐多少。
监测午餐、晚餐前血糖
■可指导患者调整要摄入食物的量和餐前注射胰岛素的量。
■有利于发现低血糖。
■寻找原因,区分是饮食问题还是药物剂量问题。
监测三餐后血糖
■反应人体在进餐后体内制造或注射胰岛素能否有效控制进餐后摄入的葡萄糖。
■帮助调整饮食计划,调整药物种类。
测睡前血糖
■指导夜间用药或注射胰岛素剂量的依据。
■预防夜间低血糖保证夜间的安全性。
测凌晨血糖
■有效发现夜间低血糖,帮助发现无症状低血糖,保证夜间的安全性。
■判断早餐高血糖的原因,了解空腹血糖高是否因为黎明现象或苏木吉现象,以便调整药物剂量。
★黎明现场:
糖尿病患者在夜间血糖控制尚可且平稳,即无低血糖的情况下,于黎明时分(清晨3~9时)由各种激素间不平衡分泌所引起的一种清晨高血糖状态。
★苏木吉现象:
由于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用量过大,从而引发夜间低血糖反应,而机体为了自身保护,通过反馈调节机制,使具有升高血糖作用的激素(如胰升血糖素、生长激素、皮质醇等)分泌增加,使早晨血糖出现反应性升高。
▏血糖>3.9毫摩尔/升,表示有黎明现象
▏血糖<3.9毫摩尔/升,表示为苏木吉反应所致
3、监测血糖的频率:
口服降糖药的 2 型糖尿病患者,每周监测 2~4 次空腹或者餐后 2 小时血糖。
使用基础胰岛素的 2 型糖尿病患者,每天监测空腹血糖。
使用预混胰岛素的患者,需要监测空腹血糖和晚餐前血糖。
使用餐时胰岛素的患者,需要监测餐后血糖和(或)下一餐的餐前血糖。
4、不同人群的血糖控制目标:
每个人的血糖控制目标并不都是一样的,需要综合考量年龄、糖尿病病程、预期寿命、并发症或合并症严重程度等因素,所以必要时还需要咨询医生来最终确定。
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
■血糖控制目标:
空腹血糖<4.4-7.0mmol/L,餐后血糖<10.0mmol/L。
■部分老年或病情危重者可进一步放宽标准。
妊娠糖尿病患者
■血糖控制目标:
空腹、餐前或睡前血糖3.3-5.3mmol/L,餐后1小时血糖≤7.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6.7mmol/L。
儿童和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
■血糖控制目标:
空腹血糖5.0-7.2mmol/L,睡前喝夜间血糖5.3-8.3mmol/L。
■低血糖风险高或尚无低血糖风险意识的患儿可适当放宽。
5、怎样测血糖才准确?
正确的采血方法是:
■选择无名指指尖两侧皮肤较薄处采血,因为手指两侧血管丰富,而神经末梢分布较少。
■在这个部位采血不仅不痛,而且血量充足。
■采血笔要紧贴皮肤,下手一定要稳准狠,免得受二次之苦,针刺后,迅速用干棉签擦掉溢出的少量血液,然后轻轻推压手指两侧,让血慢慢溢出即可。
■另外患者手臂下垂15秒,另一手从手腕向下捋,或者甩手、搓手半分钟左右,都可以使指尖的末梢血管充盈,方便采血。
■老年糖尿病患者末梢循环差,如果上述办法无效,还可以用热水泡手。
■让家人准备一盆40摄氏度的温水,将手指浸泡5分钟。随着手的温度升高,血液循环加快,血管扩张,就可以采到血了。
6、血糖监测的注意事项:
① 有些患者用碘酒进行局部消毒,并且不等消毒剂完全干燥就进行测量,同样会稀释标本,导致测试结果出现偏差。
★所以建议患者用较易挥发的酒精消毒,并且也要等酒精完全挥发之后再测试,一方面酒精稀释了血液,另一方面残余的酒精会对试纸氧化酶进行干扰,同样结果也会不准。
② 要注意试纸的失效期。有些试纸是裸装在一个整盒里,取出一张试纸后要马上将盒子盖紧,保持试纸的干燥,防止其发生氧化反应。
③ 如果不慎将血糖仪摔了,可能会造成机器本身出现误差,需要重新校正。并且也要注意血糖仪的养护,通常仪器的保存温度应在-40℃~ 70℃之间,相对湿度应在85%以下。
★避免将血糖仪存放在电磁场(如移动电话、微波炉等)附近。
★如果使用的是滴血式血糖仪,一般在两年之内是比较准确的,两年后建议患者到售后服务维修站做一次校准和光头保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