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记者 刘高雅 实习生 李斌)暑假的打开方式有很多种,如果你认为暑假作业还是“马不停蹄”做练习题,那就“out”了,来看看别人家的暑假作业——

文明摇篮,玄鸟生商;中原历史,源远流长。暑假期间,郑州市郑东新区文苑学校教育集团三三中队李九泽交出的一份“暑假作业”火出了圈。9月7日,记者通过采访,揭秘这份作业背后的故事。

“郑州博物馆新馆位于四个中心的中央文化区,是中国单体面积最大的博物馆……”在拍摄的视频中,李九泽以第一视角沉浸式打卡郑州博物馆,穿越时空隧道,感受中华辉煌灿烂的历史文明,这则视频“作业”也引发众多网友打卡围观。

古代人咋做饭?用啥喝酒?

“南门一楼大厅可以看到一个大型浮雕墙,有黄帝、大禹、商汤,他们都是郑州的历史文化名人。”李九泽娓娓道来,这是彩陶双联壶,外形优美,是郑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学生介绍文物(暑假作业私人订制)(1)

站在两尊正“忙着”钻木取火的塑像前,李九泽介绍,这是很久以前的钻木取火,是用一根树枝插到另外一个可燃物质上,不停地转着磨磨磨。你猜古代人用啥磨面?李九泽指向一旁的石磨盘和石磨棒介绍,这就是古代的磨面工具。

“给大家重点介绍一下双连壶,它是由两个相同的壶合并在一起的,它也是彩色的陶器,这就是我们仰韶文化代表作。”提起这个,李九泽显得有些自豪。

学生介绍文物(暑假作业私人订制)(2)

指着一个像极了手机壳的物件,李九泽介绍,“双孔石铲,像不像你们家的手机壳?” “这些奇奇怪怪的东西,叫簋。”李九泽表示,它看起来肥嘟嘟的,名字叫灰陶簋,是一种喝酒的容器,都是以前用的容器。“这些杯子跟现在的杯子很像,有的像啤酒杯,这是那时的酒壶。”

什么是考古?在小学生李九泽看来,“以前把它们埋在地下,现在又把它们挖出来了,这就叫考古”。

古代下水道长啥样?豫是咋演变的?

“过去的下水道,陶制的水管——绳纹灰陶水管,像不像我们现在的塑料水管?这就是我们现在水管的祖先。”李九泽对着一个圆筒状的物件介绍道。

猛犸象是如何考古的?李九泽对着电子屏幕演示起来:点一下这个铲子工具,把土挖一下,再用挖掘刀挖一下,下一步按一下刷子圈,再用皮尺测量一下长度……

学生介绍文物(暑假作业私人订制)(3)

“我们都知道河南的简称是豫。”李九泽指着一张演示图表示,这就是“豫”字的演变。

青铜器展览是郑州博物馆里的重头戏,不但有生活青铜器还有青铜兵器,非常的精美。“大家看,过去也吃火锅哦,其实它们叫铜鼎。”李九泽表示,在郑州博物馆,他感受到了文明之源、黄河之滨、天地之中的郑州,并邀请大家前来体验。

这是啥“神仙”作业?意义何在?

邂逅彩陶双连壶的风姿绰约,倾听铜鼎铁器的轻吟细语,近距离对话3600年前商代文明,体验现代科技声光电展现出的先祖生活,站在时间的肩膀上感受中原历史根脉。

据郑东新区文苑学校教育集团校长李永强介绍,郑州市郑东新区文苑学校在暑假期间发起了以“豫见河南,我见证”的暑期主题实践活动,全校学生踊跃参与,学生们作为“美好河南”的见证者,用心感受家乡的美丽与新变化,用相机记录自己的暑假行,记录家乡美。

他们通过打卡,围绕英模事迹、历史文化、山水风景、地标建筑等,展现红色河南、山水河南、人文河南、创意河南,近距离地感受中原大地上所孕育的焦裕禄精神、大别山精神、红旗渠精神和愚公精神等,展现在红色革命精神指引下,现如今活力迸发的美好河南。

活动意义何在?在这些作品当中,孩子们身着校服,佩戴红领巾、将自己与“河南”的“相遇”发送到班级群内,个个精神饱满,呈现出新时代少年的风貌与昂扬向上的状态。通过此次暑期实践活动,孩子们“自由”与“活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不仅留下了一个难忘的暑假记忆,特别优秀者还会获得“和润少年”感恩章和红领巾奖章“向阳章”,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