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两句诗大人孩子都耳熟能详风筝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实在是太过熟悉每到春天,漫天飞舞的风筝,让整个天空变得五彩斑斓,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风筝分类及使用方法和技巧?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风筝分类及使用方法和技巧(风筝到底是怎么飞上天的)

风筝分类及使用方法和技巧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两句诗大人孩子都耳熟能详。风筝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实在是太过熟悉。每到春天,漫天飞舞的风筝,让整个天空变得五彩斑斓。

风筝跟童年紧密相连。不仅孩子们喜欢,大人也喜欢。但如果孩子问你:“风筝是怎么做出来的吗?又是谁发明的?风筝除了玩还有啥用处呢?”想来你未必能回答得出来。若要解开这些疑问,不妨陪孩子一起翻开浪花朵朵的这本《风筝:将艺术带上天空》,一切便迎刃而解。

《风筝:将艺术带上天空》是法国人埃娃·邦萨尔和朱莉·吉扬合著的儿童绘本,用简洁易懂的语言和精细逼真的图画,给孩子一一讲述了风筝的由来和制作过程,以及世界上各个国家地区关于风筝的寓意和习俗,最后还讲了风筝里面所蕴含的科学原理。风筝虽小,但用处可不小哦。

谁发明了风筝

这一点,中国人该感到自豪。2500年前,风筝在中国诞生有关风筝的诞生有好几个传说,关于墨子和韩信的说法流传比较广。

墨子大家应该不陌生,电影《墨攻》讲的就是他的故事。据说墨子除了是哲学家还是一位心灵手巧的人,他用木头做了一只会飞的鸟。但那时还没有纸,墨子只能用布糊在轻便的木质骨架上,于是风筝诞生了。

另外一种说法是跟韩信有关,相传韩信遇到一个有高墙防御的城池,久攻不下。韩信灵机一动:何不挖一个地道,神不知鬼不觉地潜入城池呢?为了测量地道该挖多长,他放了一只风筝,一直飞到城墙的位置,后来大获成功。从此,风筝在军事中的一直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功能。

还记得《射雕英雄传》里,郭靖作战遇到强敌,城池一直久攻不下,黄蓉给他出的主意就是用一只巨大的风筝,将郭靖带上天空,从而轻松破敌,立下大功。

这是本法国人写的童书,姑且不论他们的说法是否可信,但起码都说明风筝的起源在中国。从此后,风筝随着丝绸之路的传播,走向世界各地,飞向遥远天际。

风筝的制作过程

谈起制作风筝,不得不提曹雪芹。他除了写出了传世巨著《红楼梦》,还是一位风筝制作高手。在乾隆年间,他的“曹氏风筝”位列京城四大名品风筝,颇受大家的喜爱。他也因此赚得银钱度日,养活一家老小。《红楼梦》中有一回就是讲放风筝的故事,各人的命运都隐藏在小小的风筝背后。

风筝的制作有什么讲究呢?下面以凤凰为例,一起来了解下吧。

首先用火烤竹篾条,使它易于弯曲。

再把竹篾条弯折成风筝的骨架。

在纸上绘制凤凰的图案,并细致地描画出每一根羽毛。

把纸裱糊在制作好的骨架上。

把各个部分组装在一起,“凤凰”就可以腾飞了。

这5个步骤看起来很简单,但真正想做好还是不容易的。小时候,我们没有钱买风筝,都是自己用报纸糊的,找点棉线扎扎就好了。真的非常羡慕那些家里大人手巧的同学,他们会带来燕子和蜈蚣风筝呢。

风筝流传到不同的国家后,也融入了当地的文化,比如日本人喜欢仙鹤、鲤鱼和蝙蝠图案的风筝,而在危地马拉人们则会做一些大型的几何图案的风筝。柬埔寨人则会在风筝顶端装一个弓形发声器,期望赶走恶灵。

小小的风筝,承载着人们的所有梦想、祝福和祈愿。

风筝里的科学

风筝想要飞上天,得满足以下3点:

1、力的平衡:

重力是我们比较熟悉的概念,想要飞上天,物体就得轻飘飘。风筝能飞到空中,并保持一定的高度,是因为有3种力达到平衡:

把它吹向高空的风力

将它拉向地面的重力

绳子对它的牵引力,可抵消一部分风力。

这就意味着风太小,或者风筝太重,都无法飞上天。

2、选好模型:

想要放飞成功,选好风筝是关键。风筝的外形需要严格对称,重量要轻。对于新手来说,尽量不要选太大的,不好掌握。小三角形的单线操控的风筝比较理想。

3、找好角度:

在重量、外形和风力都满足的情况下,风筝想要在空中保持平衡,一定要调整好风筝和风向之间的角度。调整提线和放飞线的角度,保持在45度,就比较容易起飞。

看完这些,是不是发现风筝里的学问不简单吧?其实人类借着风筝的灵感还发明了很多了不起的东西呢,比如避雷针、航拍仪,还有翼伞等等。

风筝的世界真的是多姿多彩呢。相信孩子们看了这样一本漂亮的绘本《风筝:将艺术带上天空》,一定会更加热爱风筝呢。书中有超多手绘插图,色系搭配丰富,非常有利于孩子的视觉发育,同时也能培养孩子的美感呢。看完这本书,不妨和孩子一起动手画一画、做一个可爱的小风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