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汽车成立于1997年的芜湖,前身为“安徽省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芜湖汽车工业的起步比较晚,在成立奇瑞之前先后创立过通宝汽车与扬子底盘工厂,其中以扬子的知名度略高一筹但最终两大品牌都是失败告终。也就是说在奇瑞成立之前芜湖汽车工业储备等于零,由此可见奇瑞奇瑞这一国有独资企业是输不起的——事不过三嘛。
奇瑞汽车作为地方国企自然能够获得优质资源的支持,然而仅限于芜湖市;在经历了两年时间搭载出第一台轿车——风云汽车的节点,奇瑞汽车还没有“7字头”乘用汽车的生产资质,也就是说这台车做出来也不能上市销售。在这一阶段可以说奇瑞汽车的品质如何保证还是个很大的问号,但是造出来的汽车也不能闲置;于是芜湖市政府以保护国企的名义打了个擦边球。
第一批奇瑞汽车是与芜湖客车的目录销售,是只能作为芜湖市出租车专用车型的选项,面对C端市场是不可出售使用的。对于任何一家车企而言,不能面对C端就等于失败,所以获取汽车生产资质是必走的。然而以当期奇瑞汽车的水平是无法获得汽车“准生证”的,那么想要获得生产资质唯一的方式则是与其他企业合资;一汽和二汽(东风)在曾经的合作中已经失败,奇瑞看向了上汽。
上汽集团面对奇瑞这一“小学生”自然也没有兴趣,但是在国家经贸委的协调下也是给足了这家皖系车企面子。其合作方式是非常怪异的:奇瑞将3.5亿股份无偿划拨到上汽集团的帐下,安徽省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上汽奇瑞】。而上汽对于奇瑞既不想担责也不想发展,通俗的解释也就是看不上这一小企业,于是定出了四个合作原则。
- 不投资
- 不管理
- 不分红
- 不担责
说白了就是上汽在协调下给了奇瑞一张“准生证”,颇有些可怜其的味道,然而世事难料。
上汽奇瑞分家
奇瑞汽车的快速发展是在2000年之后,这一阶段对于奇瑞而言有先天优势——网络不够发达。奇瑞早期的汽车大多数都是所谓的“山寨车”,比如第一款风云汽车就是抄袭西雅特的某款车,奇瑞QQ模仿的是通用乐驰,东方之子是模仿通用,瑞虎模仿的是老款RAV4,等等。这些车在信息传播速度极快的网络时代必然会被无情的吐槽,但是那时候的网吧还叫做“电脑游戏室”,能用一款新款“小灵通”就算潮男潮女了。
奇瑞汽车借助这些不为人熟知的山寨车降低了研发制造成本,车辆的品质虽然低但奈何价格也足够低,能让很多曾经不敢于想象购买汽车的人敢于考虑买车——不能否认这些车早期是有价值的。奇瑞的成长让上汽看到了其潜在价值,于是上汽则期望介入管理并规划奇瑞汽车的发展;然而此时奇瑞却以“四个原则”拒绝了上汽,从这里倒是能看出奇瑞是有些“不知感恩”的,没有上汽哪来的生产资质呢?但对于上汽也不见的是坏事。
奇瑞风云因为抄袭大众西雅特最终产生了法律纠纷,为此上汽集团与德国大众汽车苦苦协商,最终仍以赔偿3000万马克的代价解决了这一事件。然而随之而来的又是美国通过汽车,因为奇瑞QQ和东方之子的抄袭再次上演同一案例。然而大众汽车与通用汽车都是上汽集团的合作伙伴,奇瑞汽车至少此阶段名义上也是上汽的合作伙伴,然而奇瑞却在挖上汽另两个重量级合作伙伴的“墙角”,这种行径决定了上汽踢开奇瑞与其分家,但好在奇瑞也获得了生产资质。
总结:奇瑞与上汽的合作时间很短,到2003年中上汽就放弃了奇瑞。自此奇瑞走过一段时间的外观逆向与技术合作研发,比如所谓自主研发的4T15B发动机实际为全球发动机知名方案供应商——AVL李斯特的技术,变速箱实际为收购澳洲DSI的技术团队,底盘方面参考瑞虎3/5也是长期使用逆向RAV4的底盘,实际奇瑞汽车从成立之初就是“很众泰”。
在奇瑞艰难的成长过程中也为奇瑞带来了另一个问题:热衷于炒“生产资质”,比如成立很多子品牌之后卖出子品牌,类似于凯翼和观致。这些品牌让奇瑞从曾经有些难堪的角色定位,转型为“安徽上汽-资质弄潮儿”的角色,这也许就是“童年阴影”缺什么后期努力要什么的“心理因素”造成的结果吧。目前奇瑞经历了多年的亏损后,已经与青岛五道口新能源汽车收购51%的股权,下一步奇瑞会如何只有拭目以待了。
编辑:天和Auto-汽车科学岛
责编:天和MCN
欢迎转发留言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