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诃夫曾在作品《万尼亚舅舅》中为主人公写下这样的台词,“人应当一切都美,外貌、衣着、灵魂、思想。”作家为了强调“一切”把并列的词当做并列的句子成分,把人的一切说成是“外貌、衣着、灵魂、思想”,他作为世界文学史上一颗皎洁璀璨的明珠,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和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之一.
他极其善于利用剧情的转折和语言的运用来表达生活真理、讽刺社会现实和社会现状。《万尼亚舅舅》表层矛盾冲突并不十分剧烈,但是内涵蕴意极其丰富,具有深沉的意味和内在的张力,这也是契诃夫先生众多作品的一致特点,值得我们去深入分析和探索。
一、探索契诃夫生平,了解作者思想趋向
契诃夫于1860年出生于沙皇俄国塔甘罗格市的一个小市民家庭,这个时候的沙皇俄国贫富差距巨大,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大量农奴得不到土地而贫困交加,小契诃夫就是在见证底层人民的挣扎过程中成长起来的,这也对他以后的文学之路以及选择成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小说家奠定了一定的心理基础,社会的黑暗和劳动人民的艰难处境坚定了他对黑暗的帝国主义制度的斗争和反叛心理。
1、时代转角处的伟大批判文学家
契诃夫出生后不到一年,1861年沙皇俄国就风风火火的开展了农奴制改革,沙俄农民们在政策推行之初,又对沙皇统治重燃了希望。
连契诃夫也曾经说,“那时候我的父亲激动地和我母亲拥抱亲吻,他们以为饥饿将成为历史,人民可以存在于这个政权。”
虽然俄国农奴制解放了大量农奴,为资本主义在沙俄的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也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大量资金。但是这次改革“具有令人深恶痛绝的欺骗性”,沙俄农民和底层民众依旧食不果腹。
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成为了帝国主义争先恐后参与其中的时代潮流,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推行社会改革只是为了迎合帝国主义的发展方向,并且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后沙俄举国怨声载道,封建阶级制度已经无法满足时代发展局势,开始威胁到了沙皇的统治。因此,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一次由上到下的欺骗性社会改革,本质还是为了维护沙皇统治。
2、 文笔犀利,偏爱简洁明快
时至今日,大多数研究过契诃夫后世文学研究评论员提起他一定会有“语言明快,寓意深刻”类似这样的评论词汇,甚至连他自己也说“我的文字总是微笑着呵斥社会,像是个绅士在吐脏话一样让人感到突兀。”时长数年的行医经历有利于让他深入平民生活,了解底层人民的喜乐哀愁,深入体会各个家庭的生活情况,这些都对他后来的文学生涯和语言风格影响深远,坚定了他拿起笔来拯救社会和人心的理想信念。
契诃夫的作品被默认分成三个阶段:早期的契诃夫作品主要是奠定他简洁幽默的文学风格,这种风格几乎在他的所有作品中都有体现,主要是嘲笑奴性心理和底层人民悲惨的个人遭遇;中期走向成熟,主要表现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风格比较严肃深沉;晚期可以说是他创作生涯的全盛期,其“短小精悍,简练朴素,结构紧凑,情节生动,笔调幽默”的创作风格被他发展到顶峰,“文笔犀利,简洁明快”也成为契诃夫作品的代名词。
二、浅析《万尼亚舅舅》时代背景及作者蕴意《万尼亚舅舅》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但是首次出版在1897年,故著成时间应当是早于这个时间。但是契诃夫在《万尼亚舅舅》这一剧本中所描写的时代背景大抵是在十九世纪欧洲和沙俄思想变革的重要年代,重建人生信仰成了许多沙俄年轻人首当其中的价值观架构。万尼亚舅舅——沃依尼茨基一登场就给我们展现了一个迷茫无措、失去生活明确目标的年轻人形象,带有那个动荡时代的明显时代特色和年轻人心理特征。
1、农奴制走向衰颓,社会矛盾冲突剧烈
《万尼亚舅舅》创作时候的大时代背景便是由于农奴制带来的社会矛盾无法解决,沙皇俄国的工业化进程受到严重阻碍。依靠武力扩张来维持大国地位的辉煌,只能是短暂的。到19世纪中叶,英国已经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法国和德国也相继开始了工业化的急行军。但是沙皇专制统治下的沙俄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发展的危机。1856年沙俄和英、法两国间进行了堪称沙俄转折点的克里米亚战争最后的失败,使沙皇俄国从主宰欧洲的顶点迅速跌落下来。
社会矛盾越来越激烈,不仅下层民众起义和武装对抗频繁在各地爆发,沙俄地主和资产阶级也开始对沙俄政府不满,无法得到应得利益的人们越来越迷失自己的信仰,生活目标也愈来愈不明确,只能一味在社会革命中茫然沉沦,《万尼亚舅舅》的主人公们便是这样的生活情况。
2、契诃夫讽刺小说的时代情怀
《小公务员之死》是契诃夫用来讽刺沙皇俄国官僚主义盛行的官场中等级制度的森严和残酷:
“将军骂了一句‘滚出去’,他懵懵懂懂地回到家里,没脱制服,就倒在长沙发上,后来就死了。”
文章看似夸张幽默,充满趣味性,可却是契诃夫对于沙皇俄国封建统治的腐朽和对人性的压抑种种弊端的辛辣讽刺。
类似的还有《变色龙》这篇小小说便是对于官场中虚伪逢迎,见风使舵这种盛行的不良风气的现实反映和辛辣讽刺,契诃夫通过对于人物如同变色龙似的不断变化态度的细节描写,十分有力地嘲讽了沙皇专制制度下“官场工作者们”作为封建卫道士的卑躬屈膝的嘴脸。他的众多代表作,例如《装在套子里的人》、《苦恼》、《万卡》、《草原》、《关于爱情》、《醋栗》、《第六病室》都是优秀的讽刺现实小说、剧作,时代色彩浓厚且特征明显。
三、尝鼎一脔,由此推及文学工作者的时代责任
“文学是苦难灵魂的上帝”就是契诃夫文学生涯的真实写照,他曾经这样写道,“如果我是文学家,我就需要生活在人民中间,我至少需要一点点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哪怕很少一点点也好”文学归根到底是生长在生活这片土地上的某一个丰收的果实,如果想要继续繁衍,还是得扎根到生活里去。一个合格的优秀文学作品必然带着深深的时代烙印。
1、现今文学工作者对于契诃夫作品的借鉴意义
有人形容契诃夫是把讽刺的言辞用小说说出的的西方鲁迅,都背着时代以笔前行,倒不得不说是一个恰当形象的比喻。文学的普世价值不应该以道德衡量、不应该以主观思想判断,更不应该只听一家之言,时代价值的背负与否、对时代价值的贡献应该是最为客观和正确的衡量标准。
文学也好,小说也好,它和时代的关系肯定是极为密切的,可以说任何文学最终总是要在它和时代关系中衡量它、判断它。作为这样一种艺术或者文学作为一个独特的艺术,能够对时代、对生活有什么独特的发现,促使小说家切实深入地思考小说和时代、和生活,当然应该有密切关系。契诃夫对于时代责任的献身以及时代情怀,诚然值得文学工作者学习借鉴。
2、文学是无刃之剑,是任何时代的必需品
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立誓要用文学之剑拯救中国人民的心、刺破麻木不仁的冷淡,反观契诃夫作品中所蕴含的时代精神和现实意义,与鲁迅先生的追求和目标几乎别无二致。文学是时代的首要寄托物,纵观世界各国之优秀文学作品皆可以让了解历史的读者清晰明辨的将不同时代特色烙印的文学作品区别开来。文学一定是时代风俗的最好传承者,也必然是人类沟通的跨时代产物。
真正的艺术创造,也许总有一个和传统、现代之间的紧张关系。也就是说,可能越是真切地感受传统的伟大,越是会有超越传统、走向现代的冲动,这就是“影响的焦虑”,同时也有“超越的冲动”。当今文学创造脱离不了时代,而时代也终将哺育文学,成为文学成长的沃土。
四、总结
《万尼亚舅舅》无疑是一部杰出伟大的话剧剧本,也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契诃夫先生的文学审美趋向以及生活理念及态度,作品用看似并不强烈的矛盾冲突以及平淡生活化的语言讽刺了沙皇俄国时期俄国大多数民众扭曲的社会心理。契诃夫先生在给友人写的信中道,“.有的人空有其表,道德败坏;有的人衣衫不整,我倒是没有认识他的欲望在我看来,外貌、衣着、灵魂、思想缺一不可。”这不仅是文学作品创作的需要,对于我们为人处世也有重大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全方面地提高自己的思想深度和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万尼亚舅舅》
2、《小公务员之死》
3、《变色龙》
4、《装在套子里的人》
5、《苦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