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坊间流传,说出了柳州,吃不到正宗的螺蛳粉;出了广西,看不见卖螺蛳粉的铺面。这话乍听起来绝对,实际情况却也基本属实。

“知道”(nz_zidao)跟你谈谈,螺蛳粉为什么火

好吃的实体螺蛳粉(首家螺蛳粉学院诞生)(1)

(柳州市螺蛳粉产业园螺蛳粉饮食文化博物馆。新华社记者黄孝邦/图)

近日,全国首家螺蛳粉产业学院在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揭牌。学院将于今年正式招生,计划招生500人,看来以后要做螺蛳粉都得有证了。当该消息冲上热搜之际,更多网友们想的是,这家学校里会是什么味儿啊?

螺蛳粉这味儿嘛,众说各异,不管是爱还是恨,近两年它确实是飘出广西飘向全国了。在此之前,螺蛳粉的地域标签是非常浓厚的。

从一种地方性小吃逐渐升级成为产业,螺蛳粉被国人接受的过程,事实上也没什么特殊之处,只是模式不同罢了。

螺蛳粉成名另辟蹊径

过去坊间流传,说出了柳州,吃不到正宗的螺蛳粉;出了广西,看不见卖螺蛳粉的铺面。这话乍听起来绝对,实际情况却也基本属实。大概在2015年之前,螺蛳粉仅限于岭南的两广地区,其他地方基本见不到其身影。哪怕是在北京,螺蛳粉店也传说只有一家。

一种食物只局限于某一区域内,是再正常不过的。在中国偌大的地域,每一个地方都有特色饮食,能够脱颖而出在全国范围内流行开来的,实属凤毛麟角。因此,螺蛳粉之前不为两广之外的大众所熟知,没有什么可奇怪的。

不过,随着主播们不断地在镜头面前吃嗦粉,螺蛳粉无形之中提升了知名度。某乎上有关螺蛳粉的争论不绝于耳,某二次元网站上螺蛳粉的视频,也有上千条之多,更不要说在刷不到尽头的短视频APP里,螺蛳粉镜头无处不在。

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为之,螺蛳粉近年爆红的最大推手就是互联网。与其他网红食品的境遇类似,盛名之下就要带货了。各种大小网红主播的推荐,某宝上安静发货的卖家,螺蛳粉走出了传统的铺面,被装进密封的包装袋内,流向了全国各地。数据显示,网售螺蛳粉一年的出货量,就将近两千九百万袋。今年李子柒的网店,三月份的销量就高达100万份。以至于订单太多厂家都无货可发了。

其他小吃肯定眼红了,谁能想到这碗粉没有通过传统开店的形式在全国遍地开花,反倒是依靠互联网赚的盆满钵满。时代不同了,以往沙县小吃和兰州拉面街头争霸的场面没有在螺蛳粉的身上出现。

每一种地方性食物走向全国的餐桌,都有各自的推广模式。因此沙县和拉面还真不用去羡慕螺蛳粉,你们前两者走的就是传统的店面连锁,你俩火遍全国各大街头巷尾时,螺蛳粉还窝在岭南的小巷里接受台风雨的冲刷呢。

好吃的实体螺蛳粉(首家螺蛳粉学院诞生)(2)

(在柳州一家螺蛳粉店,顾客端着一碗螺蛳粉准备食用。新华社记者黄孝邦/图)

螺蛳粉的精髓在于气味

螺蛳粉也反驳了:我也想在街头开铺面呐,然而有人闻不惯我这味儿啊。

独特的臭味犹如螺蛳粉的精致灵魂,爱与恨的人,一瞬间被其钻入鼻腔里的气息所击倒。有的人闻了欲罢不能,有的人唯恐避之不及。毫不夸张的说,那股味儿才是螺蛳粉的精髓所在。而路转粉们都认为,螺蛳粉是闻着臭,吃起来香,三天不吃想的慌。

为什么会是这样?

原因是我们的嗅觉在作怪。人的嗅觉分为鼻前嗅觉和鼻后嗅觉,鼻前嗅觉是从鼻腔进入,直达鼻根的嗅觉细胞,就是“闻”到气味的过程。鼻后嗅觉是香气从口腔进入,通过口腔后部与鼻腔连通的管道,再到达嗅皮细胞,就是“吃”或“喝”到的过程,又叫口腔嗅觉。

吃东西时,鼻后嗅觉远比鼻前嗅觉强烈,食物进入口腔后,随温度改变、充分咀嚼以及多种酶参与的化学反应,导致鼻前嗅觉和鼻后嗅觉往往有很大的不同。

螺蛳粉的臭味源自酸笋里的对甲苯酚,它散发出浓烈的刺鼻气味。而鲜香味,主要来自酸笋中蛋白质分解后产生的氨基酸,以及汤料和配菜。由螺蛳、山奈、八角、肉桂、丁香、多种辣椒熬制而成的汤料,搭配上米粉,酸笋,青菜,花生,木耳,腐竹,黄花菜,萝卜干,一碗色香味俱全的螺蛳粉就做成了。而酸笋散发出来的气味,无疑是螺蛳粉的精髓。

孟德斯鸠说,人从属于自然和气候,实际上食物也是如此。明代的《海槎余录》中记载:“酸笋大如臂,摘至用沸汤泡出苦水,投冷井水中浸二三日,取出,缕如丝,醋煮可食。好事者携入中州,成罕物。”可见食酸笋的年代之久。

广西湿热的气候,会导致食欲下降,而酸的食物可以起到一定程度的开胃作用。当地的一些孕妇,坐月子期间,吃螺蛳粉和酸笋更甚于往常。与之相似的还有广西玉林地区独有的酸料。

酸笋不爱者闻起来就是臭的。而本地人因为久处其中,早就闻惯了。正因为这份佐料的特殊,使螺蛳粉具有了臭豆腐和榴莲的属性。爱者更爱,恨者更恨。

好吃的实体螺蛳粉(首家螺蛳粉学院诞生)(3)

(福建省沙县小吃城。(新华社/图)

铺面和网上的不同味道

但话说回来,正因为螺蛳粉自身的气味使其难以在街面立足,导致其传播推广大大受限。毕竟螺蛳粉爆红全国依靠的是网络,人们买也是各自在家煮着吃。全国各地尤其是北方的街头,还是难以寻觅其踪影。一种食物大范围的流传,除去食物本身之外,还有店面、街巷、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等延伸出来的属性。

好比柳州当地的一个螺蛳粉摊,就在寻常的街口,支上几张广西独有的小矮桌,还特别要用不锈钢的盆子盛粉,至于酸笋、酸豆角、辣椒等等佐料就放在一旁,你自己依照口味添加就行。哪怕是在台风天,疾风骤雨使得街面有了积水,也挡不住粉摊日夜开张。在嘈杂的车水马龙声中,嗦一筷子粉,再喝一口汤,才能品出一碗及格螺蛳粉的至味儿。

何况业内人士也说过,随着网上售出的螺蛳粉越多,它过去独特的味道也就越单一。流水线上的产品要的是效率,街头巷尾的小吃,才能展示出别样的味道。因此,虽然螺蛳粉在网上走红,可惜全国绝大多数的吃货都没有去扫过街,于是街上和网上,粉的味道或许类似,但延伸出来的文化属性却是割裂的,或者说两者是毫不相通的。

街巷里螺蛳粉,透着一股家的味道,它自身带有强烈的地域标签。而网红螺蛳粉,它只是从单纯的口感出发,在推广运营之下,成为了一种走出家门的食物。前者会让食物所在地的人产生家的感觉,而后者只是把螺蛳粉的味道广而告之了。

至于学院的成立,更是把工业流水线上的螺蛳粉进一步程式化,通过系统的学习,今后哪怕不是柳州人,也能做出一碗地道的螺蛳粉。随着食材和制作步骤的工艺化,螺蛳粉将完成从农耕文化的区域小吃,向工业文明时代扩张经营的彻底蜕变。任何一种大众化了的食物,都要走类似的道路,只有走出去,才能让一种饮食文化更加发扬光大,这也正是螺蛳粉学院成立和存在的意义。不过,学院教授的只是技法,不管食物传播的范围有多广,它的灵魂永远都在发源地。

当然,绝大多数的螺蛳粉爱好者并非广西人,即使在铺面吃,身临其境的感觉也跟本地人不同。然而线下铺面里的强烈地域味道,绝非网上买袋粉然后在自家煮吃所能比的。

所以啊,要是有机会,确实应该到广西去扫一下街。坐在桂花树下,才能体验到巷晚沽酒剥河蟹,螺蛳粉香引吃心的意境。

南周知道 金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