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最高境界(师道者尊严)(1)

当年北大有三个教授在学生中十分有名,被人称为“岁寒三友”,即钱穆、汤用彤和蒙文通三位先生。钱先生的高明,汤先生的沉潜,蒙先生的汪洋恣肆,都是了不起的大学问家。” 还有“北胡南钱”之说,指的是胡适和钱穆,讲课最受学子们的欢迎。

钱穆个子不高,带着金丝眼镜,身着灰布长衫,看上去温和可信。通常,钱先生夹着几本书,旁若无人地走上讲台,然后将书打开,半倚半靠在桌上,俯着头,一只手自顾地翻着书,仿佛天地间只有他自己。翻有一分钟左右,见全堂坐定了,都聚精会神了,便停止翻书,一时谈锋滔滔,把全体带入了中国通史的历史长河之中......

一般的教室是不够的,钱穆的课多在大礼堂,或站或卧,300多人是常事。在北大,教授迟到为大忌,可有一次,钱穆晚了二十多分钟,竟然走不进去,是踏着课桌走上讲台的。有人一直追到西南联大,听了他六年的中国通史。

师者最高境界(师道者尊严)(2)

钱穆认为,作文就是说话,口中如何说,笔下就如何写。出口为言,下笔为文。比如《今天的午饭》。学生的作文交上来以后,钱穆选择一篇抄在黑板上,其结尾是这样写的:“今天的午饭,吃红烧肉,味道很好,可惜咸了些。”通过这篇作文,钱穆告诉学生,说话和作文都要有曲折,有余味,就像这句:“可惜咸了些。”

那时,钱穆与胡适关于《老子》一书有所论争,在讲课中常说:“这一点胡先生又考证错了。”胡适对钱穆倒是不吝推荐,一次,商务想编一本中学国文教材,胡适认为钱穆有教书经验,希望与他合作主编。钱穆却婉言谢绝了,认为观点不同,不如各编个的,把胡先生气得够呛。后来到了台湾,胡适任中央研究院院长,在他有生之年,钱穆一直也没能评上院士,很多人为此抱打不平。

师者最高境界(师道者尊严)(3)

钱穆说,学问学问,多学多问。钱穆对于各种提问,都采取有教无类的态度,哪怕再浅显幼稚,也耐心解答,保持和颜悦色。有人觉得没必要,钱穆却讲了一个典故,当时十八岁的张横渠持兵策来西夏边疆,范仲淹正色道:“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一句话点醒梦中人,张横渠带着《中庸》而返,后来写出了千古绝句: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说到这,钱穆指出,孔夫子是“知者不失人,也不失言。而我是宁可失言了,说错了,也不能失人啊!”

1952年,十八岁的李敖前来拜访,钱穆告诉他:做学问一要有恒心,二要防骄气。后来,李敖多次攻击钱穆与蒋介石关系亲厚,但始终赞叹他的教育家风度。1986年,过完92岁生日的钱穆,在台湾素书楼讲完了一生最后一堂课,嘱托道:“你们是中国人,不要忘了中国!”

钱穆一生从事教育,育人四代,余英时、严耕望等等均出自门下,但他多次对人说,教大学不如教中学,教中学不如教小学。近百年的一生,钱穆先生证明了:

师道者尊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