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定(Dhyan)是一种修行方法;传统文献中说入定的文字很多,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瑜伽的入门是要从身体的觉知开始?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瑜伽的入门是要从身体的觉知开始(第七步骤入定Dhyan)

瑜伽的入门是要从身体的觉知开始

第七步骤:入定(Dhyan)《瑜伽经》学习笔记

入定(Dhyan)是一种修行方法;传统文献中说入定的文字很多。

佛教修行一事中,“定”是佛家"戒定慧"三学之一。罗汉入定,与菩萨低眉、金刚怒目,同属佛门的美谈。

因"戒"可以成"定",因"定"可以发"慧","定"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定"梵语三昧的意译,谓心专注一境而无散乱、昏沉。

隋·智顗的《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认为:“入定”的一般过程为先调身,使身体安稳;次调息,使呼吸细缓;再调心,使心由粗入细。

南怀瑾先生曾讲过一个叫“三车法师”的故事:话说玄奘法师取经途中,翻过了重重雪山,在一座山头看到这个山上没有雪。仔细查看,又发现了一条又长又粗的发辫,他认为这里头可能不是这个劫数的人。刨开附着在这个人身上的积土,挖出一个正在禅定中的罗汉。

玄奘大师引磬把他唤醒。那位罗汉出定后,说自己是迦叶佛末法时期的僧人,自己修行得定,在这里入定等待释迦牟尼佛出世后,好跟释迦佛学习佛法。

玄奘法师说:“释迦牟尼佛已经圆寂一千年了。”罗汉说:“那我接着入定等待弥勒佛出世吧。”

玄奘法师说:“你不必等了,万一你又错过了怎么办。释迦牟尼佛虽然涅磐走了,但教法还在,我现在去西天取经,您去东方的长安,有一所豪华的宫殿去投胎,等我取经回去找你,你跟我一起学习和弘扬佛法。”罗汉一听有道理,便入灭去投胎了。

玄奘法师回到长安,满以为罗汉会投胎到皇宫,没想到那罗汉投到尉迟恭的家里。玄奘法师去度他,那活罗汉已经不能记得前世,就对玄奘说:“要我出家也行,要一车酒,一车肉,一车美女陪伴。”玄奘大师当即答应。

当尉迟公子步入佛门,听到寺院的钟鼓声,唤起前生的记忆,这才大悟,退回了三车,潜心修行,终成一代宗师。”

关于入定,以大迦叶尊者而言,他如今还在印度的鸡足山入定,等待弥勒菩萨下生人间。而弥勒菩萨要56亿7千万年才下生,所以在此期间,他一直都在入定。

文学作品 《西游记》第二回:“此是休粮守穀,清静无为,参禪打坐,戒语持斋,或睡功,或立功,并入定坐关之类。

唐 白居易 《在家出家》诗:“中宵入定跏趺坐,女唤妻呼多不应。”

宋·黄庭坚《十六罗汉赞》谓:"一身入定多身出,屈申臂顷四天下。

在瑜伽修行看来,Dhyan意味着纯粹的主体,不是凝视于某物。如果,你凝视于某物那就变成了专注。凝神、专注,意味着有某样东西让你专注着。

Dhyan入定,意味着静心冥想:没有任何东西在那里,每一样东西都被放掉了,只剩下你待在一个极度觉知的状态客体已经被丢掉了,主体还没进入沉睡。它深深地处于入定之中,没有任何客体--归于中心…

但仍然在一个"我"的感觉徘徊着。客体已经脱落了,但是,主体还在那里。你仍然感觉到你自己。这不是「自我(ego)」。

在梵文中,"我"有两个字:ahankar和asmita。ahankar是"我是"的意思,asmita意味着"是"。就只是"是"--「自我」已经不存在了,只是它的影子还在。你总是还感觉到你自己。这不是一个想法;如果,这是"我是"的概念,那么,它就是「自我」。

在深度的入定中,「自我」早已完全的消失不见;但是,有一个影子般的amness"我是"还在,只是个感觉,徘徊在你的周围而已。在入定的静心冥想中,就像是处于清晨一般,太阳还未升起,雾蒙蒙的:asmita"是"仍然还在。你仍然随时可能退回去。一个轻微的打扰--某人正在讲话而你听到了,静心状态就消失了;你退回了凝神、专注的状态。

如果,你不但只是听而且还开始思索;那么,甚至连凝神专注也不见了;

你退回了pratyahar摄心、回归的状态。如果,你不只思考,甚至还与思绪认同,那么,摄心、回归的状态也不见了;你掉入了pranayam调息的状态。

当思绪占据你太多的空间,而使你失去了呼吸的韵律,调息的状态也就消失了:你掉回了asan体位的状态。如果,思绪和呼吸被相当地打扰着,身体会开始摇晃不安,体位的状态也就消失了。它们都是相关的。

一个人,可能从静心状态跌落下来。静心冥想,是这个世界上最危险的点。因为,那是你所可能跌落下来一点;而且,有可能跌得很惨。

在印度有一个字,yogabhrasta:从瑜伽被三振出局的人。这个字,实在非常奇怪,它既褒、亦贬。当你说某人是个yogi 瑜珈行者,表示对某人高度的评价当你说某人是yogabhrasta,却是一种谴责:从瑜伽跌落下来。这个人,曾经在他某个前世达到静心入定的状态,然后,跌落下来。在入定的静心状态还是有退回这个娑婆世界的可能…因为asmita"是"。种子仍然活着。任何时候,都有可能再发芽;所以,这个旅程还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