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y do we bury the hatchet?

是什么意思

嘻嘻

我们为什么要言归于好?

就知道你会这么说

和解!这是和解的意思!

实际上这句俚语

可追溯到17世纪美国的习俗

交战双方把战斧埋在地下

那么就表明双方停战

就此和解

英语俚语百科(这些俚语全认识)(1)

In a nutshell

简而言之

来源于一个古老的故事,哲学家西塞罗曾目睹过一件物品,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居然被抄写在一篇小小的羊皮纸上,这羊皮纸小得都能装进核桃壳了。

Steal someone’s thunder

“抢走某人的风头,窃取某人的创意”

在18世纪,有位名叫约翰·丹尼斯的演员兼剧团经理发明了一种机器,可以在舞台上模仿打雷的声音,结果被后期工作人员抄袭了,气得他大叫:“ They will not let my play run, but they steal my thunder!(他们不打算让我的戏续演,反而想窃取我的发明!)”

play to the gallery

“迎合低级趣味”

从17世纪中期开始,剧院里最便宜的座位就被称作是gallery,所以play to the gallery就是意为“迎合低级趣味”。

英语俚语百科(这些俚语全认识)(2)

Head in the clouds 脑袋在云里,看到的全是迷迷蒙蒙的幻想世界。形容人心不在焉总在做白日梦,活在自己的幻想中。

by the skin of my teeth

“虎口脱险”

取自《圣经·约伯记》中的一个故事,在这个故事中,约伯遭受了来自撒旦的可怕磨炼,但是最终被上帝所救。

A storm in a Teacup

小题大做

A storm in a Teacup字面意思“茶杯里的风暴”,真实意思是“小题大做”;美国英语为“a tempest in a teapot/barrel”,也作tea-pot tempest。

A storm in a Teacup出自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Honore de Balzac,1799-1850)记述,这句话出自18世纪法国哲学家和思想家孟德斯鸠的名言。

圣马力诺发生了政治动乱,圣马力诺是欧洲最小的共和国,只有一万人口,孟德斯鸠认为那里的动乱对整个欧洲局势无足轻重,就用“茶杯里的风暴”来评论。

Chew the fat

唠嗑

北方话把“闲聊”称作“唠嗑”,chew the fat是个俗语,和“唠嗑”的意思很相近。不过,也有人对此产生异议:chewthe fat明明是“细嚼肥肉”,似乎和“聊天、唠嗑”八杆子打不着!呵呵,寻答案还得细查辞源。

Fat在短语中指“咸腌肉”,所以,谈到“chewthe fat”往往会让人想到这样一幅画面:几个朋友,几瓶啤酒,几个家常小菜(牛肉干,豆腐干,烟熏肉),于是乎,大家伙酒劲儿足,话头儿兴,喝酒、吃菜、谈天说地几不误……而从辞源上讲,短语“chewthe fat”确实由此而来。

所以,若邀朋友到家中唠嗑您可这么说:“Hey, John, why not come over and chewthe fat?”

另外,chew(咀嚼)在英语中常用来比喻“沉思,抱怨,闲谈”等一些行为,如短语chewthe cud(深思);chew the rag(聊天,争论,发牢骚)。

英语俚语百科(这些俚语全认识)(3)

A storm in a teacup 小茶杯里的暴风雨。小题大作。

cock and bull stor

鬼话连篇

据记载,“cock and bull”最早可追溯到1620年,当时指英国一家设在路边的酒馆,酒馆的名字叫“The Cock and Bull”。

疲倦的旅客在此过夜时,常聚在一起侃大山,讲他们所经历的奇闻逸事。当然,这些经历不要求真实,怎么奇特就怎么来。久而久之,“cock and bull story”就成了“鬼话连篇”的代名词。

rain check

“改天吧!”

在美国,棒球用语种类繁多,棒球文化更是融入于美国的社会文化生活之中。继续刚讲过的俚语“有一手”,我们再来看个源于棒球的口语“Rain check”(字面意:“雨票”;引申义:“改天再赴约吧!”)

想个语境:朋友邀你看电影或共进晚餐,偏你有事不能赴约,这时就可用婉谢的口吻告诉他:“May I take a rain check(改天可以吗)?” 或者,简单来句:“Rain check?”“Rain check”出现于19世纪80年代,最初指“棒球赛因下雨延期举行时观众得到的‘未来’入场券”。

随着时间的推移,“rain check”的语义范围逐渐扩大,可用来形容不同情况下对未来的许诺,如:“比赛改期举行时的‘展期入场券’”、“缺货商品未来出售时的‘不涨价保证’”或“谢约时的‘改天建议’”。

have on the ball

“在行、有一手”

据《迪克逊新棒球词典》(Paul Dickson所著)记载,俚语“have on the ball”源于棒球运动,指的是“某人有一手,做某事很在行”。

“Have on the ball”最早出现于20世纪初,用来形容棒球手出手不凡,击球、投球、守球以及跑垒和偷垒样样精通,赛场上能完全控制局势,令对手“望球生畏”。

当然,由“have on the ball”,我们还可衍生出一系列短语:have something on the ball(有些能耐);have nothing on the ball(不中用);have much on the ball(很有一手,很能干)。

英语俚语百科(这些俚语全认识)(4)

Hold your horses 稳住你的马儿们。这里的典故是由于前人出行多用马车代步,牵住急躁的马儿不让它走,就引申为等一会儿的意思。

Jaywalk

“乱穿马路”

Jaywalk(乱穿马路)常用来形容“行人走路不遵守交通规则擅闯红灯”,它的渊源颇带有歧视性意味,可以说是“城里人对乡下人的一种嘲弄”。

早在16世纪,当城市刚刚在英国发展起来的时候,进城的乡下人常被城镇居民戏称为jay(“一种呆头呆脑、唧唧喳喳叫不停的鸟”,此处可理解为“乡巴佬”)。

乡下人说话声音大、不懂交通规则、看到城里“巨大”建筑时惊诧不已——这种少见多怪、缺乏“文明”的举止遭到城里人的耻笑,jay(乡巴佬)几乎成了“呆子、傻子”的代名词。

因为“不懂交通规则”是jay(乡巴佬)的重要标志,到20世纪初,那些“不遵守交通规则擅闯红灯”的行人就被戏称为jaywalker,相应的,“乱闯红灯”则可表达为jaywalking。

from pillar to post

东奔西跑

在一些词汇书中,“from pillar to post”常被译作“东奔西跑”,严格上来说,这种解释并不确切。“From pillar to post”指“为某事四处奔波,这种奔波往往得不到回报,被认为是徒劳无功的行为”。

从词源上看下面两种说法,也许您会得到某种启示:“四处碰壁”或“走投无路”更能诠释“from pillar to post”的内涵。

一种观点认为,“from pillar to post”源于美国的“real tennis”[室内网球,又称“纯网球”,现几乎被“lawn tennis”(草地网球)所取代]。

室内网球馆的四周林立着墙柱子,网球一旦撞到这些柱子上就会四处弹跳,网球手为捡球自然会在柱子间奔来跑去,由此,“from pillar to post”常用来比喻“一个人为寻找某物四处奔波,但不得其要”。

另一种观点认为:短语中的pillar为讹误,实质上指的是“pillory”(颈手枷);post则是指“whipping post”(绑缚受鞭打犯人的柱子)。早在15世纪,罪犯要被绑在柱子上、戴上颈手枷游街示众,由此,“from pillar to post”常用来比喻“犯人走投无路时的境状”。

cut-and-dried words

“套话”

“套话”当然不是褒义词,某种程度而言,“套话”即绝对真理、绝对重复、绝对没有新意……在领导讲话、发言人答记者问、或是工作报告中,套话不失为绝好的语言艺术,它虽无实意却很实用。英语中,“套话”可用“cut-and-dried words”来形容。

据说,“cut and dried”(字面意:砍下和风干)源于伐木业。长在林间的树木若要成为商用木材,锯下后必被风干,同时,锯下的木材必得合乎标准长宽。

由此,这种“standardized lumber that is cut and dried”(风干后合乎标准的方材)常用来比喻某类言行从不标新立异、某种结果已在预料之中、某类影片成一种套路模式。

英语俚语百科(这些俚语全认识)(5)

Bob's your uncle “看到那怪物了吗?那是你叔叔!” 一开始是“我爸是李刚”,有后台好办事的意思。后来引申为做成这件事轻而易举,就像你叔叔是鲍勃一样!(还是感觉好绕)

a busman's holiday

有名无实的假日

19世纪英国人出门常常乘坐“公共马车”。据说,马车车主常常利用休息日装扮成乘客,偷偷坐在自家的马车上,以确保车夫善待马匹。久而久之,“a busman's holiday”应运而生,用来形容“没有休息的节假日”。

Egg in your beer

得寸进尺!

“Egg in your beer”的说法最早出现于20世纪初,二战时被美国大兵广泛使用。关于它的起源,一种观点认为,加有生鸡蛋的啤酒会激起人的性欲,对于生活在兵营里的大兵来讲,喝“春药”当然是非分之想了。

不过,更有说服力的推测是,战时鸡蛋和啤酒都很紧俏,能得到其中一样就是很不错的享受了,若两者皆想拥有,那就是“得寸进尺”了。

Cat got you tongue

“你怎么不说话了”

英语中,“你怎么不说话了”相应的口语表达是:“Has the cat got your tongue /Cat got your tongue?”这时,被问话者常常在谈话中处于劣势,如挨批的小孩、受挫的辩论者、甚至是受审的犯人……

据说,早在16世纪伊丽莎白时代,隔着网球拍对人吐舌头是一种侮辱性暗示。而在当时,网球拍的弦线由猫的肠子加工提炼而成,于是,善于发挥的人类就发明了颇为怪异的表达“Cat got you tongue”(字面意:猫抓住了你的舌头吗)。不过,词源学家并不认同这种观点,虽然很遗憾,他们自己也说不清这句口语的出处。

英语俚语百科(这些俚语全认识)(6)

Bule in the face 脸都绿了(不要问我为什么不翻成蓝了~) 形容非常努力过后精疲力竭(仍未得到)的样子。

cook the books

“造假帐;篡改财务报表”

Cook the books与“食谱”没有半毛钱联系,它指的是“造假帐;篡改财务报表”。

现代意义上的“cook”(烹饪)最早可追溯到14世纪,源于拉丁词汇coquus(由它衍生出concoct,意思是“编造;炮制”)。

到了17世纪,cook在俚语中指“篡改、作假”,语言学家认为,这层含义与烹饪意义上的“精心准备”是分不开的。此外,cookthe books也可写做“cook the accounts”。如:The accountantwas sacked for cooking the books/accounts.(会计师因做假帐而被解雇了。)

也许,cook(烹饪)是人们生活中的重中之重,所以在“烹饪”的基础上,cook拥有了很多俚语意:Theband really got cooking after midnight(乐团在午夜以后的演奏棒极了);What'scooking in town(城里发生了什么事)。

over the hill

过了巅峰期

在美国,人的平均寿命是80岁,所以,有种说法认为,年过40就是“over the hill”(过了巅峰期),人生从此开始走下坡路。

当然,日常生活中,“巅峰期”并无特定年龄界限,过了某个年龄段,若你觉得做起事来力不从心,都可用“over the hill”来形容。

词源上,“over the hill”源于军营俚语“当逃兵的”,罗斯福新政时,该短语还曾一度用来形容“土木工人擅离职守的”。不过,这层“开小差”意早已退出历史舞台。现代意义上的“over the hill”仅用来指“韶光已过、风光不再”。

Blackmail

敲诈

Blackmail起源于16世纪的苏格兰高地,mail在当时的苏格兰语里是“mail”或者“male”,意思相当于rent。而那时的租金是以银币的形式结算的,因此又被称为white money。

由于一些高地部落首领向农户收取保护费,这种由威胁缴来的银两便叫做black money。Blackmail因而有了以暴力威胁他人获取钱财之意。到了19世纪,它开始表示以别人的秘密为要挟的敲诈。

英语俚语百科(这些俚语全认识)(7)

As cool as a cucumber 像夏天的黄瓜一样凉快!形容优哉游哉闲云野鹤的生活,真是好契合当下的语境呢~

For a song

很便宜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大诗人斯宾塞(Edmund Spenser)曾为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献诗《仙后》(The Faerie Queene)。然而,当时的英国财政大臣却并不买账。当听闻女王要付斯宾塞100镑时,他惊讶得大叫:“What! All this for a song?”

这件事儿被老百姓传开了,财政大臣的这个说法因此成了俚语。不过,它后来的意思不是嫌贵,而是表示廉价,因为人们一般只会给街头卖艺人一些零钱。

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

露馅儿

露馅儿是怎么和猫扯上关系的?这个说法源自中世纪的市集,狡诈的商家趁乱把袋子里的猪仔换成了喵星人,不走心的买家拿回去打开口袋,跑出来的竟是一只猫…

Not hold a candle to

比不上

这个充满嫌弃味道的短语是这么来的:在电灯泡还没出现的时候,技术工人晚上干活儿时会雇小孩子为他们拿蜡烛照亮。而“不适合拿蜡烛”则表示这个人比不上别人。

英语俚语百科(这些俚语全认识)(8)

Dead as a doornail 像门钉一样死得透透的。这真是非常恰到好处的比喻啊~

Full Monty

全部

据说这个习语和一个名叫Montague Burton的裁缝有关,18世纪初 Montague在英国的一个小镇上开了自己的第一家店。

在这里,男士们可以买到特别场合所需的礼服、衬衫、领带、鞋袜等全套装备。这一整套就被称为 “Full Monty”,后来被引申表示“全部”“所需要的一切”。

Fly by the seats of your pants

指没有清晰计划只凭感觉做事

1938年道格拉斯科里根从布鲁克林飞行了29个小时到都柏林,随后这一短语便流行起来。科里根提交了飞越大西洋的申请,但是被拒绝了,因为他的飞机被认为不适宜进行这样的任务,到了都柏林一着陆,他就说他的指南针坏了。

一位机械师说科里根“fly by the seats of your pants”,这是一个古老的飞行用语,用来指代不凭借任何仪器或无线电的飞行。1938年,《爱德华兹维尔讯报》的头条标题使用的就是这个短语,来形容科里根这次计划外的飞行。

Kick the bucket

引伸为死了、一命呜呼、蹬腿的意思

这是一条带有戏谑口吻的成语,不能用于书面语。这句成语据说源自十六世纪,当时处死犯人时,要站在桶子(bucket)上,在脖子套上绞索,然后踢掉桶子,绞索就会拉紧而吊死犯人,后来就被用在任何原因的死亡。

关于这条成语的形成,布留沃在他所着《英语成语词典》做过这样的解释:“bucket”指的是“框子”或“轭状物”。以前人们每杀一头猪都会用绳子绑好其后脚,并预挂在装有滑轮的,被称之为“bucket”这样的木架上。

以备将它们倒挂往前输送。而猪临死前会挣扎踢动bucket,根据滑轮杠杆原理,自然它们会倒挂起来依次往前滑行。

英语俚语百科(这些俚语全认识)(9)

Heart in your mouth 心脏都在嘴里了。中文说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Bite the bullet

令人不愉快的事

这一习语来源于过去士兵们做手术不打麻药,只能咬子弹忍痛。

关于这一来源是不是真的还存在争议。这一短语从1796年就开始使用了,总是用来指在做不愿做的事情时咬紧牙关(have a stiff upper lip)。

研究者称,这也许来自于一种信仰,认为人们能从咬子弹中获得勇气。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

不为人知的家丑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是一条起源于英国的成语。关于这条成语,还流传著一个故事。

传说有一个年轻貌美的女人,因丈夫长年在外,不堪寂寞,于是趁丈夫不在之时,每晚在家和情人幽会。

有一天晚上,正当她和情人幽会之时,她的丈夫突然回来了,妻子大惊失色,手忙脚乱地把情人藏入了家中的一个大木柜中。丈夫进得屋来,二话不说用砖把木柜垒在一堵墙内。天长日久,那位情人变成了一具骷髅。

所以,Skeleton in the cupboard的含意就是“不可外扬的家丑,隐情”。

Point Blank

正中靶心

一个闭合的或正中央的靶心就是“白点”(point blank),来自于法语point blanc,指代用来射击或射箭练习的靶子的中心。

Point blanc字面上译作白点,指靶子的正中心。

这个短语最初的意思“正中靶心”(right on target),就演变成某种闭合的圆圈的意思,这样的圆圈可使打中靶心变得更容易。

英语俚语百科(这些俚语全认识)(10)

Kick the bucket 踢水桶。古人行刑时脚下会垫水桶,把水桶踢掉,就代表着死亡的到来。(画面有点忧伤呢~)

英语俚语百科(这些俚语全认识)(11)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