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发现海洋化石(如今身长不到20厘米)(1)

相信很多人小时候都曾读过自于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对鹦鹉螺这名字多少有点耳熟。

书中,阿龙纳斯在一个机缘巧合之下进入了一艘独一无二,又十分理想化的“鹦鹉螺号”潜艇,从此,他开始了他周游海底的奇妙探索之旅。

小说中的鹦鹉螺号虽是凡尔纳科幻想象的产物,但在小说虚拟的世界中,在海上称霸一时,也是当时现实世界上理想化的潜艇。

而现实中,大海中的鹦鹉螺,也曾是奥陶纪(4.8亿年前~4.4亿年前)海域中的海洋霸主。

考古发现海洋化石(如今身长不到20厘米)(2)

海洋中的活化石

鹦鹉螺是生活在海中的无脊椎动物,有着螺一样的外壳,是软体动物门、头足纲的海洋软体动物。

这是一种古老的生物,最早诞生于寒武纪,从遥远的奥陶纪、白垩纪到现在,鹦鹉螺繁茂的家族体系,历经了沧海桑田,但形态和习性却基本没有变化,可以很好地适应地球,堪称"地球上最顽固的生命",是见证生命进化的"活化石"。

考古发现海洋化石(如今身长不到20厘米)(3)

我们现在看到的鹦鹉螺和蜗牛一样有卷曲的外壳,构造大致可分为软体和壳体两部分。

壳内有许多隔层,但它们只住在最外面也是最宽敞的部分。它的外壳则会分泌构建隔板所需物质,在隔板外再建一个隔间。

每个隔间并不是毫无联系的,依靠气管向各个隔间输送气体来控制自身在海里的沉浮。

而鹦鹉螺的软体部分主要包括了心脏、口、触手、胃等一系列器官。

考古发现海洋化石(如今身长不到20厘米)(4)

鹦鹉螺壳的外表十分美丽,一个有黄金比例的螺旋壳,像鹦鹉嘴,这也是它们被称为“鹦鹉螺”的缘由,并有水波纹、红光彩等多种多样的图案。

整个螺旋形外壳呈左右对称,表面一般为乳白色或是白色,生长纹从壳的脐部蜿蜒而出,细腻平滑。

它还有一对大大的圆眼睛,有63-94只触腕。

考古发现海洋化石(如今身长不到20厘米)(5)

它们的生活方式很慵懒,主要营底栖生活。

在晴朗的白天,鹦鹉螺就会用触手抵住海底的岩石,安静地休息。在暴风雨过后的夜晚,鹦鹉螺就会纷纷冒出水面,漂浮在海面上,经常被水手们称为“优雅的漂浮者”。

鹦鹉螺曾遍布全球,如今却和大熊猫一样稀有,而且体型均不大,成年的一般都不超过20cm。

考古发现海洋化石(如今身长不到20厘米)(6)

那么,在遥远的过去,鹦鹉螺又是如何成为海洋霸主的呢?

看到这里不禁会有疑问,作为海洋软体动物的鹦鹉螺,真的是奥陶纪称霸海洋的霸主吗?

如今看似慵懒、柔弱,体长不超20cm的鹦鹉螺,然而在古时候,鹦鹉螺家族中,体长超过10米的鹦鹉螺个体大有人在,堪称奥陶纪“海洋一哥”!

只不过这种巨型鹦鹉螺叫做直壳鹦鹉螺,和我们现在看到的卷壳鹦鹉螺,并不是同一种。

考古发现海洋化石(如今身长不到20厘米)(7)

直壳鹦鹉螺体型差异很大,有的只有几厘米,而有的至少可达10米,但无论是哪一种直壳鹦鹉螺,它们的壳和卷壳鹦鹉螺完全不同,而是呈圆锥形的,笔直的直壳,捕食能力也同样惊人,拥有非常灵敏的触手,一旦被它盯上,猎物很难逃脱。

在奥陶纪时期,各类动物在浅滩海域中自由地发展,但大自然却悄悄下达了一个严峻考验。

从冰川的古老痕迹来看,在冈瓦纳古陆上曾经被一个巨大的冰覆盖,在这里的喜温动物被这急剧寒冷的气候打得措手不及,全球一半以上的动物物种都被迫灭绝。

就在这个慌乱的时期,顶级霸主直壳鹦鹉螺悄然登场。

考古发现海洋化石(如今身长不到20厘米)(8)

直壳鹦鹉螺的出现完全符合时代的召唤,它填补了当时动物族群的极大空白。

经过漫长的繁殖,它们遍布全球海域,家族也越来越庞大。

在那个时期,无脊椎动物盛行的海洋里,身长可达11米的直壳鹦鹉螺作为肉食动物凭借庞大的身躯、凶猛的喙和灵敏的嗅觉,可以捕捉海蝎子、三叶虫等为食,毫无疑问,成为了当时的“海洋一哥”。

然而好景不长,体型庞大的直壳鹦鹉螺,在一次物种大灭绝时,因为食物匮乏,身上的壳太重等原因而灭绝,而体型较小的直壳鹦鹉螺也沦为了其他动物的食物,最终灭绝。

只有卷壳鹦鹉螺因体型小,生命力顽强而存活了下来。

考古发现海洋化石(如今身长不到20厘米)(9)

然而,“大难不死”的卷壳鹦鹉螺也在苦苦挣扎中。

人类自古就有一颗追求美的心和收藏的癖好,有需求就会有市场,不管这种市场多么的血腥。

鹦鹉螺的精美和人类的贪心,导致了无法阻挡的火热鹦鹉螺贸易市场。尽管全世界都在保护鹦鹉螺,各国也出台了相应法律法规,但还是一次次在贝壳收藏店、海边纪念品摊位上见到鹦鹉螺。

在不少中国沿海城市,也有贩卖鹦鹉螺工艺品的现象,广西、海南等地区尤为普遍。

在邪恶的黑色贸易市场上,不知道鹦鹉螺会不会后悔,自己长了一个黄金比例的漂亮外壳。

考古发现海洋化石(如今身长不到20厘米)(10)

最后

曾经称霸海洋的鹦鹉螺,到如今已经如同大熊猫一般稀有,由强到弱的转变,这也说明,没有永远的霸主,人类也应该且行且珍惜。

在自然与人和谐相处的背景下,我们作为普通人也可以为生态保护做更多事情。

在面对屡禁不止的鹦鹉螺非法经营现象,一方面我们应该抵制这种行为,没有需求就没有市场;另一方面,我们应该积极监督,积极加入珍稀物种保护行列。

经历多次大灭绝存活下来的鹦鹉螺,希望不会毁在人们的贪欲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