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有个王老汉,夫妻俩生了五个儿子,娶了五个媳妇。

俗话说,百人百样儿,百人百性儿。王老汉家五个媳妇五个性道。

大媳妇娶到家以后,嘴馋好吃,只要看见好吃的东西,老是抢着吃,谁也不让。到她生了小孩以后,嘴就更馋了,以给小孩弄吃的为名,啥好东西都收拾到自家房中,有个人来客到,拿的礼物总是被她吃掉大半,还老是埋怨着没吃饱。因此,人送外号“吃不饱”。

二媳妇娶到家以后,人懒手笨,日头不落就想睡,日上三竿不想起,轮到她掌锅做饭,早饭做到半响午,午饭做到半后响。走路撵不上蚂蚁,做针线活时,针扎半截就打起了呼噜。因此,人送外号“睡不足”。

三媳妇娶到家以后,性傲口强,总嫌别人不好,舌头比刀子还利,一天到晚数落人,谁要一接腔,她就跟谁争吵不休,天明吵到天黑,人家就是不吭声了,她还得吵上几个时辰方才罢休。因此,人送外号“吵不够”。

四媳妇娶到家以后,量小气大,一句话不合心意就生气,一天到晚黑丧着脸撅着嘴,说话带着哪嘟腔。因此,人送外号“气不完”。

妯娌四个,你嫌我馋,我嫌你懒,你说我口气大,我说你心眼小,互相揭短,互不服气,三天一吵,五天一骂,后来竟又动手动脚,甚至火棍擀杖当刀枪,

经常打打闹闹。王老汉夫妻俩劝谁谁也不听。 王老汉气得双眼落泪,两手发抖,说道:“俗话说, ‘猪叫该卖,人吵家败’,看来咱王家该败落了 ,才娶到你们这样的媳妇!”王老汉夫妻俩暗中商量,等到把五媳妇娶到家以后,把家给他们分了,叫他们各自去过,免得跟着受气。

不久,五媳妇就娶到了家。 四个嫂嫂暗中都想:要打要吵看头回,这小娘儿们刚来, 千万不能让她占了上风!四个人都想好了战胜五媳妇的妙法。哪知这五媳妇聪明贤惠,乐观和善,一天到晚喜盈盈的,就自然得了个外号“笑不止”。

笑不止见到四个嫂嫂, 总是先施礼后说话。拜罢天地,按规矩新媳妇三天不进厨房做饭 ,可这个五媳妇第二天一大早就把饭做好了。

四个嫂嫂反倒不好意思起来,五媳妇说:“众位嫂嫂比我多做了几年饭了, 该我替替你们了!”

她先给公公婆婆把饭菜端到上房 ,又按大小分别给四个哥嫂把饭菜端到各家房中,然后喊起自己的丈夫一起吃饭。

吃罢饭,又慌忙跑到各屋把碗筷收拾到厨房刷洗干净。然后 ,先到上房询问公婆道:“媳妇初次做饭,不知公爹婆母的口味 ,是咸是淡,只管说出, 下顿也好改进!”

王老汉心里乐滋滋地,想到 “那四个媳妇从来都没有给俺老两口端过饭 ,这五媳妇不仅端饭,还来征求意见 ,真没想到她会这么贤惠呀!”

王老婆脸上笑眯眯地,想到: “吃着这五媳妇端来的饭,我从嘴里甜到心里, 哪里还知道是咸是淡啊!”

老两口面对五媳妇,不知咋说为好,光知道傻笑。五媳妇又分别到四个哥嫂房中询问对饭菜的意见,四个哥嫂都是连声夸好。轮到四个嫂嫂做饭时 ,她都去帮忙。

原先,四个媳妇都是只打扫自家房中 ,公家院落无人打扫,灰尘沫子积成堆 ;如今五媳妇不仅把自家房中打扫得一尘不染, 而且把公家院落打扫得干干净净。原先四个媳妇轮流替公婆洗衣裳,如今五媳妇天天抢着把公婆的衣裳洗完,自然不必分工轮流了。

原先,因为四个媳妇不和,对人家的小孩互不关心, 四个妈妈都教调自己的孩子骂伯母或婶母,四家的小孩经常互相打架。

如今,五媳妇对待四个嫂嫂的小孩都像自己的亲生一样,每次从娘家带回一些好吃的,都给侄男侄女分享。

赶会上集,常给侄男侄女捎回些玩的戴的 ,各人一份,不偏不向。 闲暇时喜欢引逗着侄男侄女玩耍游戏,欢声笑语,满院飞扬。

侄男侄女都喜欢到五婶房中玩耍,都喜欢让五婶抱抱。

万事兴民间故事(传统故事家和万事兴)(1)

时间久了 ,孩子们竟都喊五婶“妈妈”。

有一天,五媳妇走娘家回来刚一进院门,一群小侄儿一齐把她围住,抱腿的抱腿,拉衣的拉衣 ,扒篮的扒篮,又要吃得又要让她抱抱 ,她从篮中拿出预先准备好的糖果,给孩子们一一分了 ,然后抱起四嫂家那个最小的侄儿玩耍,哪知那个小宝宝正患肠胃疾病, “卟卟哧哧”拉了她一身臭稀巴巴,她那身新衣是走娘家时才穿上的,平时轻易金不得穿,就是怕养脏了,四嫂“气不完”慌忙跑过来接住自己的孩子,照小家伙屁股上“啪啪”打了两巴苹,骂道:“小兔想子!看看把你五婶的花衣蓑弄脏了吧?我打死你!”说着,举起巴掌还要打,吓得孩子哇哇大哭。

五媳妇急忙拦住四嫂,又把孩子接到自己怀中,笑着说:“四嫂,可别吓着了孩子啊!衣装脏了洗洗不就干净了,衣装哪有孩子金贵!”

四媳妇无言答对,心里暗暗夸赞五媳妇通情达理。

还有一天,五媳妇正在窗下对着梨花镜梳头绾程,“啪”地一声,梨花镜被弹子打碎了,把五媳妇吓了一跳。她往窗外一看,见大媳妇的大儿子大宝手里拿着弹弓,吓得征怔地站在那里。

原来是他玩弹弓时一失手把弹子打进了五婶的窗棂,恰巧打碎了照面镜。

这事被大媳妇知道了,害怕五媳妇不愿意,赶快把自己的梨花镜拿过来赔五婶,并且拿起院里扫帚就去追打大宝。

五媳妇急忙跑过去夺过来扫帚,笑盈盈地对大嫂说:“大嫂,孩子又不是故意哩,可不能怪他呀!自家的孩子打坏自家婶婶的东西还不是常事吗?再说,我那面镜子本来早就烂的有道缝儿,我就是打算扔掉换新的哩,这回不是正巧吗?”

她把大嫂拿过来的镜子又给大嫂送了回去,第二天自己又买了一面新的。

又有一天,轮到二媳妇做饭了,可是,二媳妇起床晚了,耽误了做饭时间,公公婆婆准备早点吃饭去赶庙会,不由同声埋怨起了二媳妇。

五媳妇笑着对公婆说:“二嫂夜里纺棉花纺到鸡子叫唤,咋会不睡天明哩!二老别急,我这就替二嫂给二老做饭!”说着进厨房慌忙先做了两碗荷包蛋,端到上房,让二老占住嘴不再埋怨。

这时二嫂也起来了,她又赶快帮二嫂烧锅,一会儿就把饭做好了。五媳妇替二媳妇挽回了面子,二媳妇十分感激。五媳妇趁机劝二媳妇说:“二嫂,《女箴》上说,少年妇女,最要勤谨,比人先起,比人后寝。咱们年轻轻的,睡懒觉惹人笑话,公婆也不喜欢。往后咱俩约定,谁先起床就互相喊一声,免得睡天明了,你说好吗?”二媳妇听了连连点头称好,从此再也不睡懒觉了。

有一天晚上,五媳妇正在灯下扎花描云三媳妇“吵不够”来找五媳妇说话

。三媳妇好说别人短处,不由数道起四媳妇“气不完”来。三媳妇说,“她五婶,你四嫂成天撅着嘴黑着脸,好像别人该她二斗黑豆钱,跟她搁妯娌,真倒霉!”

五媳妇笑了笑说:“三嫂,俗言说,百人百样儿,百人百性儿,就跟花样,五颜六色的,咋能会都一个脾气厘!可不能拿自已的长处比别人的短处。古人说,只背人长,莫说人短,四嫂好生气虽然不好,可她手脚勤快,女工又巧,她不是常常帮助众位嫂嫂给侄男侄女做花帽花鞋吗?”

三媳妇想想,对呀,我咋没想起来老四家这些好处哩! 三媳妇忽然想起了自己好吵嘴的短处,怕妯娌们在五婶面前说她的闲话,就试探着问道:“他五婶,我这张嘴自己也管不住,难免伤住别人的心,咱那大嫂二嫂和你那四嫂都在你面前报过屈吗?”

五媳妇说:“自从我过门来到咱家,大嫂二嫂和四嫂都向我夸你人样长得齐整,饭菜做得香甜,虽说遇事爱吵上几句,她们都说你是刀子嘴豆腐心,说了也不跟人记仇,这比那有话憋着不说的人强多了,有话说出来,自己不生闷气不得病,别人听见又能知错改正。 妯娌们都说,三嫂就像一面镜子,能帮咱照见脸上的灰痕! ”

五媳妇这段话,恰巧被四媳妇听见了, 她悄悄去喊上大媳妇和二媳妇,三个人一齐站在五媳妇窗下偷听。

只听见五媳妇说:“千年姐妹,万年妯娌,活同门户,死同坟地, 互相帮衬,互相鼓励,你让着她,她让着你, 遇事商量,避免生气,尊敬公婆,学习礼仪,体贴丈夫,教调子女。”三个媳妇越听越喜欢,禁不住一齐笑出了声, 嘻嘻哈哈地涌进屋内,同声夸赞五婶知书达理。

五个媳妇的欢声笑语,惊动了上房里的王老汉老夫妻俩,他们也悄悄来到五媳妇窗外偷听起儿媳妇们的墙根来了。老两口越听越高兴,回到上房,兴奋得一夜没合眼。

第二天是王老汉五十大寿 ,众亲朋都来祝寿,王老汉在寿筵上高兴地对众亲朋说: “一个恶媳三辈哭,一个贤媳三辈福,我家自从娶了五媳妇,给俺老少三辈都带来了福气,老夫定然多活十年!”

从此,王家五妯娌亲亲热热地过日子,上尊公婆,中敬丈夫,下教子女。公婆皆高寿百岁,弟兄五个家业兴旺,子女们个个成才,世代为官!清正廉洁,誉满一方。

二、乌金盆

早先年,山东家有一户姓孙的人家,父子二人相依为命。

父亲是个锯缸匠,儿子名叫孙加平。长得一表人才人也精明能干,因为家里生活贫困,念了几年书,就停了学,跟随父亲学锯缸。

一天,父子二人挑着锯缸的担子来到了江苏地界,这里有个大户财主,一眼看中了孙加平。搭讪着问孙加平的父亲:“孙师傅,你的这位公子多大岁数了?”

老孙头说:“十七岁了。”

老财主又问:“成家了没有?”

老孙头说:“还没有,咱穷拉巴查的哪能给孩子订那么早的亲。”

财主说:“孙师傅,我有一小女,年方一十八岁,如果不嫌弃,咱两家结(gǎ)个亲怎么样?”

老孙头一愣,这样的好事竟像从天上掉下来的。连想也没敢想过,于是说:“这怎么行?我家这么穷,哪敢高攀!”

老财主说:“穷怕啥?人都是三穷三富过到老,哪能老穷。如果你愿意的话,我娶姑爷。”

老孙头一听挺乐,财主又把这事儿和老伴女儿说了,女儿说:“爹,这事儿能行吗,人家能同意吗?”

财主说:“我看这小伙子长得挺好,是个福相,我和他爷俩一提他们都同意。”

原来这财主家的小姐已结过一次婚。小姐本来没病,可新婚之夜不知道怎么就尿了炕,第二天婆家就不要她了,一来二去,这名声也就传了出去,知道底细的富贵人家也不能要她, 所以她父亲就给她选了个穷家子弟。

过了几天,财主选个良辰吉日,两人就结了婚。孙家父子二人也就都住在这财主家。老亲家也不让老孙头再干这锯缸的营生了。结婚时间不长,老孙头就死了,岳父问孙加平想干点什么营生。

孙加平说还要继续读书,老岳父也愿让姑爷出息。就供他念书,不到一年,岳父,岳母相继过世,他大舅哥一看老人都没了 ,就把孙加平夫妻轰了出去。

孙加平的媳妇说:“哥嫂不要咱了, 你自己山东家不是还有个家吗?咱就回家去吧。”两人挑着东西回山东老家去了。

过了一段时间,朝廷招考,孙加平去找他以前的老师。正好老师不在,这帮同学就起哄哄他。 他一生气一脚把院子里铺地的方砖跺碎了。然后就走了。 走到路旁,觉得挺乏困,就坐下睡着了 。

他的老师办事回来,见路旁睡着一个人,上前叫醒一看是他以前的学生孙加平。老师就把他领到家里。说:‘加平,你干啥去了,走路还睡觉?”

孙加平说:“我要进京赶考 ,到学校去找你,你不在就回来了。”

老师明白了,他是要去考试,手中没钱,于是给了他十两银子。 他到了京城一看,考试的日期已经过了,想了想没脸回家,就在京城要了饭。

到了腊月,一天,一家大买卖是七、八个买卖联营的大商行,有几个人在那儿拢账,拢了半天怎么也拢不明白。

孙加平在一旁看明白了,他一看他们的路子不对,就主动上前去帮忙,起先那帮人没瞧起他。心想个臭要饭的,还会拢账,说不定是来混口饭吃。

可孙加平只扰了一遍,就把这些乱账拢明白了。财东一看这小伙子挺有才,就把他留下了,还让他当了总账先生。

说话快,一见儿就来到年了,财东看着孙加平这几天不象以前那么精神,脸上总没笑容,就对他说:“加平,你是不是有事瞒着我,我看你怎么老不高兴?”

孙加平说:没哈事儿。”

财东说:“不对吧,我看你心里有事。有事你就应该说,瞒着我就不对了。”

孙加平一看财东说得很诚恳,就把家里还有妻子,生活贫困没钱过年的事儿对财东说了,财东本想让他回去送钱,可又怕他回去再也不回来了。于是就打发人带着银子去把孙加平的媳妇接来了,孙加平夫妇也就在此安了家。

一天,孙加平的媳妇上街闲通达,不巧遇见了秦王爷的太太,孙加平的媳妇是个美人胚子,秦王爷的太太长得也很漂亮。并且两人长得还有点像,不知怎么,两人素不相识,可一见面就有好感,秦太太主动上前与她搭话,加平的媳妇本是富家小姐,当然很会答对。

这样两个人就唠扯开了,越唠越近乎。就此算是交了朋友。秦太太问:“你丈夫是做生意的?”

加平媳妇说:“是商行的管帐先生。”

秦太太心里一核计,朋友的男人是个管账先生,这个人一定也很有才,两个人唠了一阵子,临分手时秦太太问明了加平媳妇的住处秦太太回府后和秦王爷说:“我的一个朋友的丈夫是管帐先生,你给找个官做怎么样?”

秦王爷说:“找到可以,不过我得先看看人。”

秦太太找到了孙家,和加平媳妇一块儿来到了商行。见到了孙加平,秦太太一看孙加平身材魁伟,相貌堂堂,心里也很满意。回去后对秦王爷说了。

第三天,秦王爷换了便装和太太两人又来到了商行。秦王爷一打眼,孙加平小伙的确长得挺帅气现在能当个管账先生也就不一般了,没有才也干不了。

秦王爷夫妇二人回到家合计好了就去面见皇帝,皇帝是秦王爷的亲侄。皇帝说:“让他当个知县怎么样?”

王爷说:“那太小了。连我也能安排。”

皇帝说:“哪都满满的,上哪去?”

王爷说:“潼关不是缺个道台吗?”

皇帝说:“那地方乱,谁都不愿意去,他能干得了吗?”

王爷说:“我和他俩去。”

皇帝说:“老叔那能行吗?你一个堂堂的王爷去陪伴他。”

王爷说:“行,你放心吧。”皇帝应允了。王爷到了家和太太说了孙加平去任道台,自己同去的事,又让太太去通知孙加平明天上朝面君。

孙夫人感激不尽。第二天,孙加平来到了朝中,向皇帝请了安。皇帝说:“朕封你为渣关道台,朝中赐给你一名家将。”

孙加平夫妇始终不知道秦王爷的身份。听说赐一名家将挺高兴。秦王爷身穿便服走来,一看认识, 心想他原来是皇帝的家将。怪不得这么能耐。

秦王爷以家将的身份和孙加平一家来到 潼关赴任。

孙夫人说,“加平,你这官做得不容易,不是考中的,是圣上封的 ,你得好好干,做个清官,报效朝廷啊。”

一天,有兄弟两人为一条河来府中打官司。这条河可能有点什么说道。

老大出了五千两银子送给了孙加平。秦王爷在一旁说:“道台大人,这些不少了,我看行啦。”

孙加平摇了摇头。 老二出了一万两银子也送给孙加平。老大看弟弟出一万两,自己又加上五千两,也是一万两。

秦王爷说:“大人,这回行了 ,一人一万两,可不少了。”

孙加平说: “不少!”说完把脸一变唤来了衙役说:“把这家将拉下去重打四十大棍。 ”

衙役不敢违命真的将秦王爷拉出去打了四十大棍。 王爷疼痛难忍,也硬是忍住了。孙加平对王爷说 :“你站在这儿听着。”

王爷装作害怕的样子站在一旁听着 ,孙加平对打官司的哥俩说:“你哥俩一人出一万两银子 ,这条河要是穷河,谁也不争了。这河准有点来头。 两万两银子我收下归公。河归国有。”又对站在一旁的秦王爷说 :“你如果觉得这样办不合理的话,可以上告,我不要你了, 你还是回朝中去吧。”然后派人把王爷送回朝中去了。

时间一长,就有人透露出风声, 说朝中派来的家将就是秦王爷。孙加平一听吓了一跳。 心想这回自己的脑袋可能要搬家。 又一想自己问心无愧,爱怎么地怎么地吧。果然朝中宣他进宫。孙加平想,这回完了 ,此去是凶多吉少。 临行前对夫人说:“我死后,你找个好的 ,别给你罪受就行。”

孙夫人说:“你走吧,没事儿。”

孙加平进京,见到了秦王爷。王爷说 “你胆子不小啊,咱俩面君去。"

二人来到宫中朝见了皇帝。 皇帝说:“孙加平,你这个道台是谁给你找的 ?那是我皇叔啊,你这胆子是真不小啊 。”然后令衙役:“把他推出去斩首!”

这时秦王爷说话了:“且慢。万岁 ,这样的人不能斩,咱朝中孙加平这样的人太少了。这是为国家着想啊 ,万万斩不得。”然后又把为何打他四十大棍的经过向皇帝细述一遍。

王爷亲自求情。说得在理。 皇帝本不愿斩,正好顺水推舟问王爷:“你说怎么办?”

王爷说: ‘松开他,还得重用啊!”皇帝准奏。朝中别的位置没有 ,就缺个卷班丞相。就封他个卷班丞相。

朝中大臣们都是些有资历的人 ,有点瞧不起孙加平。有一次,头名状元驸马爷请客 。朝中大臣都请了。就没请孙加平。有个好心人问他 “加平哪,驸马爷请客你怎么没去?”

孙加平想了想说: “他得特意请我一桌,还得皇帝陪同。”这个人认为他吹牛。第二天一早 ,孙加平写了一副对联贴在午朝门外:

上联:头名状元场场有

下联:卷班丞相古来稀

驸马一看对联,连忙禀报给皇帝,皇帝问他请客请没请孙加平。驸马说没请。 皇帝说:“这还了得,你老爷都叫他打四十大棍,何况你呢?”

第二天,驸马请了皇帝,又请了孙加平,酒桌上驸马含蓄地向孙加平陪礼道了欠。

孙加平的媳妇早就和秦王爷的太太拜了干姊妹 。当了丞相夫人后,进宫的机会也多了 ,和朝中的一位娘娘又交上了朋友,拜了干姊妹。 一天她进宫去探望娘娘。两人正在闲谈,孙夫人一时就觉得有尿。 宫中没有茅厕,要大小便,有专人拿来乌金盆,往盆里便。

便完后有专人来拿走倒掉。 孙夫人问娘娘“茅厕在哪?”娘娘立即唤来丫环取来乌金盆。 孙夫人一见到乌金盆就哭了起来。娘娘问她哭什么。孙夫人说:“娘娘不知 ,我和孙加平不是原配。 我第一次结婚时嫁给一个富家子弟。新婚之夜刚睡下,就做了个梦, 说是有尿憋得慌,就见两个人抬来和这一模一样的盆。让我往盆里尿, 我就尿在那盆里了。醒来一看,把床尿湿了 。那次虽说是结了婚,可我还是清白的姑娘之身。第二天一早,婆家就不要了。”

娘娘一听明白了,孙夫人是官太太的命,哪能嫁个普通人哪,孙加平和他才是真正的姻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