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在俄语中的意思就是“边陲之地”,或者可以意译为“边疆”“边境”或者“边地”。然而,乌克兰这块宝地却并非是偏僻之地,而是整个东欧地区最富饶的土地。自古以来,乌克兰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可见其地理位置之重要。那么乌克兰在地理位置上到底有哪些特殊之处呢?
首先,乌克兰地处于第聂伯河下游,黑海海岸,自古以来就是东欧地区出海的大通道。第聂伯河,是东欧第二大河流,仅次于伏尔加河,但是在罗斯历史上的地位却远超伏尔加河。第聂伯河全长2200公里,几乎纵观东欧平原。在历史上,第聂伯河是波罗的海—黑海的贸易通道。
在中世纪,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是北海—波罗的海一带和意大利—拜占庭一带,而第聂伯河就是两大商圈的大通道,大走廊。许多波罗的海的货物通过第聂伯河进入黑海,再运往拜占庭。因此,东欧平原的斯拉夫文明就同时受到波罗的海和拜占庭文化的影响。
另外补充一点,乌克兰西南部靠近多瑙河,这是西欧地区最大的河流。通过多瑙河,拜占庭和黑海的货物可以运输到西欧的内陆地区。现在多瑙河和莱茵河已经实现了联运,组成了西欧最大的水运网络。
862年,来自于波罗的海一带的罗斯人征服了第聂伯河平原一带的游牧、森林民族,建立了留里克王朝,这是俄罗斯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留里克王朝的王公们将征收的贡赋运往拜占庭交易,从而获利颇多。882年,留里克王朝为了加强和拜占庭的联系,将首都从诺夫哥罗德迁徙到了基辅。后来的人们就将留里克王朝称为“基辅罗斯”。
基辅罗斯地图
迁都基辅后,乌克兰一带成为了罗斯民族和拜占庭交流的前沿,也是吸收东罗马文明的阵地。基辅成为了整个罗斯的文化、宗教中心。
这是从南北商业交流的角度来看乌克兰。从东西方的角度来看,乌克兰处于黑海北岸,是古代东方游牧民族西迁到欧洲的必经之地,历史上的斯基泰人、匈人、柔然人、突厥人、蒙古人等都从这里进入进入中欧地区。
由于乌克兰是东欧最南的土地,使得乌克兰成为了东西方民族迁徙的走廊。因此,我们可以说乌克兰就是欧洲的“十字路口”,是欧洲的核心地区。
由于乌克兰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也就是成为了欧洲大国争夺的地区。蒙古入侵时,占据了乌克兰的沿海地区,归属于金帐汗国直接管辖,金帐汗国瓦解后归属于克里米亚汗国。而乌克兰的内陆地区则归属于立陶宛大公国。在近代初期,俄罗斯帝国就和波兰—立陶宛以及克里米亚汗国、土耳其帝国不断在乌克兰角逐。
彼得大帝为了打通黑海的出海口,对克里米亚发动战争,最终以失败告终。叶卡捷琳娜上台后,建立了黑海舰队,兼并了克里米亚汗国,获得了乌克兰黑海沿岸地区。又通过三次瓜分波兰,获得了乌克兰的内部地区。从沙俄时代到苏联时代,波兰和俄罗斯不断在争夺乌克兰,一直到1939年波兰灭亡才宣告结束。
乌克兰的矿产资源也是非常丰富,这里有4000多处矿产,其中铁矿石储量275亿吨,在苏联时代的产量占据了全苏的一半。锰矿储量超过21亿吨,在苏联时代的产量占据全苏四分之三。煤矿储量450亿吨,其中乌东二州的顿巴斯地区有举世闻名的利沃夫-沃伦煤田。
鉴于乌克兰的矿产丰富,苏联将此地打造成为了重工业基地以及军事工业基地。在苏联末期,乌克兰拥有军事企业3594 家, 职工300万人,生产门类涵盖火箭、大型运输机、军用舰艇、装甲车辆等陆海空各种装备,而且其大部分产品性能还居于世界前列甚至是顶尖水平。这里生产了苏联30%的坦克,25%的军舰,三分之一的航空产品。
由于乌克兰处于东欧平原最南端,使得乌克兰的气候相对温暖。乌克兰的西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南部则接近亚热带的地中海气候,西部为大陆性气候。气候温暖,非常适合小麦等农作物的生长。乌克兰的土地非常肥沃,是世界上三大黑土地之一。加上乌克兰境内河流众多,降雨量相对丰富。这些条件,使得乌克兰成为了“欧洲粮仓”,乌克兰的粮食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三。
在沙俄时代,俄罗斯的农民生活得苦不堪言,但是乌克兰的贵族和农民却生活得相对滋润。在苏联时代,斯大林推行农业集体化,乌克兰的粮食为全国工业化提供了巨大的粮食保证。但是大量的乌克兰农民失去了土地,他们消极抵抗,造成了30年代的大饥荒。德国入侵苏联时,由于物资不足,大军选择南下乌克兰进行补给和休整,乌克兰人居然夹道欢迎。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乌克兰真可算是一块“宝地”。在交通上,这里是东欧通往地中海的必经之地,也是东西方交流的桥梁。这里地形平坦,气候温暖,是欧洲的“粮仓”;这里矿产丰富,是苏联的重工业基地和军事工业中心。如果乌克兰能够充分发挥这些优势,那是有能力成为整个东欧地区的经济中心,跻身发达国家行列的。
不过,乌克兰独立之后未能保持这些优势,最终逐渐沦为了欧洲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如今的乌克兰,人均GDP只有3700美元,是欧洲第二低的国家。很显然,乌克兰并未找到自己发展的道路。乌克兰抱着聚宝盆却成为欧洲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这也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