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红楼梦》第二十三回·宝黛共看《西厢记》

贾宝玉钗黛合一 贾宝玉怎不学张生(1)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二十三回目中,虽写了很多鸡毛蒜皮的零碎小事,但重点却只有一件事,就是:“贾宝玉起相思”。

贾宝玉在搬入大观园后,对林黛玉起相思,整整一年时光。

最后,曹公写到贾宝玉相思难耐之下,最为高潮、升华的情节,便是偷看禁书《西厢记》排解相思的苦闷。

由于《西厢记》一书的出现,不由得让人马上就能联想到,《西厢记》中的男主人公张生张君瑞,在普救寺对崔莺莺,也在疯狂地起相思。

贾宝玉和张生,都为相思所苦,正应了南宋杰出女词人李清照词作《一剪梅》中那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一个是除了写诗之外,百无聊赖,坐卧不安,寝食难下,最后躲在花园隐蔽处,偷看禁书,聊以排遣。

而另一个则是,孤枕难眠,独对寒窗,挖空心思邂逅佳人,写诗抚琴,无所不用其心,相思病重,黯然神伤,病床不起,直至月黑风高夜,佳人投怀送抱,二人琴瑟和谐。

我们通过拿《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西厢记》中的张生对比,发现二人虽都起着一样的相思,但是二人最后排解相思的途径,却是大为迥然不同。

张生与崔莺莺,大胆冲破社会束缚,两人同心,结成鱼水之好。

而贾宝玉和林黛玉,却不敢越雷池一步,各怀其想,只是悠悠一起偷看禁书《西厢记》。

我们不禁疑惑,为什么早在几百年前的元朝,或者说小说原型的更早时期的唐朝,《西厢记》中人物有着如此“胆大妄为”的举动?

而晚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清朝事情,《红楼梦》中的人物,却反而畏首畏尾,有了更多的束缚呢?

贾宝玉、林黛玉二人一起偷看禁书,对于贾宝玉来说,就是排解相思最好的途径了呢?

就没有比偷看禁书更好、更进一步的途径了吗?

我们从社会历史环境的大的方面看,当然可以说,是因为清朝时期的礼教约束,更为严格和残酷使然。

但是,从书中人物的生活环境的小的方面看,也许会发现其中,有着更多、更深层次的缘故。

贾宝玉钗黛合一 贾宝玉怎不学张生(2)

在此,我们试着通过,对比《西厢记》中张生和《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生活环境,进行简略的对比,看怎样的生活环境差异,最终导致了二人云泥之别的结果。

首先,张生的父母双亡,他则是一个人四海为家,到处流浪。

他遇事时,自主性比较强,不容易受到比较亲近的人如家人、亲戚、朋友等的管教和约束。

所以,他可以任性妄为。

贾宝玉则是生活在相对封闭的大观园里,父母、祖母等皆健在。

而且,他们又是经年累月,几代传下来的世宦之家,所以相对规矩、管教和约束等,都比较多,而且严格。

所以,贾宝玉顾忌也多,更受礼教制约。

其次,张生是在流浪的过程中,于普救寺无意遇到崔莺莺的,他一见钟情,并有一种非她不可,过了这村没这店的感觉。

所以他更加急于抓住时机,急于与崔莺莺成就好事。

贾宝玉则是安安稳稳居住家中,贾府本身口碑好,吸引力大,所以贾宝玉足不出户,也多有媒人上门提亲。

更别提贾府和大观园里的一群,大大小小的亲戚女眷了,贾宝玉对婚配,并不着急。

而且,林黛玉自小跟贾宝玉生活在一个小圈子里,二人青梅竹马,两小心意互通,彼此爱慕,都认定非对方不婚嫁。

所以贾宝玉在心上人面前,不像张生那么被动。

再次,也是因为贾宝玉和林黛玉,都自小生活在一个相对较小的生活空间里。

林家虽没落,但贾家依然根大叶大,两家又是至亲。

所以即便谈婚论嫁,也要讲究规矩、礼节,不能失了体统。

更何况,贾宝玉深知林黛玉心理,要充分给与她足够的尊重和面子,满足她那脆弱而又敏感的心理。

这点来看,张生就无所谓了,他和崔莺莺都是已然没落官宦之家的子女。

虽然也讲究规矩、礼节,但是已经形同虚设,基本上都不存在,也都不顾及了。

所以,张生和崔莺莺就可以直奔主题,直接为了爱情,向对方直接、大胆,而又毫无保留地奉献所有。

最后,虽是最后一点,但也是蛮重要的一点,就是关于几个人的年龄问题。

张生和崔莺莺,一个大龄剩男,一个大龄剩女,都急于找到一个意中人,急于谈婚配。

于是二人一相遇,便是“春风玉露一相逢”,干柴烈火,“便胜却、人间无数”。

而贾宝玉和林黛玉二人则不然,他们两人年龄还小,都还十三、四岁。

按照贾母的说法,他们还不着急,毕竟,还不到谈婚配的年龄呢。

所以,贾宝玉和林黛玉二人,是另一种情况:“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会急在、一朝一暮?

贾宝玉钗黛合一 贾宝玉怎不学张生(3)

经过以上四点小环境方面的对比,加上一点大环境方面的影响,我们便可得知:

贾宝玉通过偷看禁书《西厢记》,来排解对林黛玉的相思之苦,还的确就是最好的途径了。

而且,贾宝玉还真就不能,向《西厢记》中的张生学习,像他那样,使得他和心上人的关系,更进一步。

不然,《红楼梦》也就不那么美了,再者说情节要是完全和《西厢记》一样的话,宝黛的爱情故事,也就更加没有意思透了。

说清楚了贾宝玉与张生排解相思途径为何迥然的原因,我们再看一下贾宝玉和林黛玉二人,一起偷看禁书这一行为,对于二人来说,又有着怎样的意义呢?

从当时的时代背景看,他们两个的那种行为,说起来着实也算大胆。

关于男女方面、让人脸红心跳、想入非非、血脉沸腾的事情,即便今天,估计对于很多刚刚萌生情意的小青年男女来说,也不好意思一起进行。

而当时大观园中如此环境封闭、人多口杂,流言飞短流长的生活空间里。

贾宝玉和林黛玉两个人,明目张胆,坐在花园里的桃树下,全神贯注,聚在一起,偷看禁书。

真让观者捏了一把汗!

万一有人路过,有人发现他们了,怎么办?!

曹公把一个让观者、也许当事人也是提心吊胆的违禁场景,描画得诗情画意,干净纯洁,甚至能让观者满怀甜蜜与喜悦,细细欣赏与体味。

贾宝玉钗黛合一 贾宝玉怎不学张生(4)

贾宝玉和林黛玉二人之间,既然有那么多的现实制约因素,导致二人的感情,不能进一步越雷池发展。

那么二人一起偷看《西厢记》,除了《红楼梦》书中所说,关于二人对《西厢记》妙笔生花、精彩绝伦、词句警人、馀香满口的文笔,有一致的认同之外,还对二人的感情和内心世界,产生什么意义呢?

贾宝玉通过阅读《西厢记》,我们知道,他本来主要是为了排解对林黛玉的相思之情,但林黛玉又陪他一起看时,意义就大不一样了。

通过二人共读,他不但能达到一种精神上的升华,还可以因为有着和林黛玉共享私密空间,和私密性较强的事件,贾宝玉在对林黛玉的感情,也达到一种内在的提升。

从而,贾宝玉不仅满足了仅限于相思之情的慰藉,同时还和林黛玉形成一种心理上的隐形同一性,大大增加彼此的信任基础,以及二人对爱情的信念,也会更加坚定。

这也是《红楼梦》中所写,贾宝玉直接引用《西厢记》中的句子,说:

———“我就是个’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的貌’。”

而林黛玉呢,他听完贾宝玉的话,看似“带腮连耳的通红了,登时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一双似睁非睁的眼,桃腮带怒,薄面含嗔,指着宝玉”……后骂他:

———“呸!原来也‘是个银样蜡枪头’。”

通过林黛玉也直接引用《西厢记》中的句子骂宝玉,我们就能看出,实则林黛玉心里,甭提多愉悦、多甜蜜了。

毕竟,林黛玉骂贾宝玉那句,也是《西厢记》中红娘骂“张生”的一句话。

贾宝玉上面自比张生,将林黛玉比作崔莺莺。

而林黛玉则又直接承认,贾宝玉就是张生一样的人。

这不就是相当于,林黛玉认可,贾宝玉说她的那句话了吗?

到此,贾宝玉自与张生互为一体,又将林黛玉与崔莺莺互为一体。

而且林黛玉也一边羞羞答答,一边又大大方方地承认了。

贾宝玉和林黛玉二人对于爱情,达成一致的默契和共识,内心希望他们能像张生和崔莺莺一样,得到喜庆圆满的结局。

同时,从另一个意义上来看,他们二人,不是正通过自比张生和崔莺莺,也在潜意识里,进行了一次精神上深层交往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