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是达尔文诞辰200周年,也是《物种起源》出版150周年。

这年英国发行了一枚2英镑纪念币,硬币的背面,达尔文与一只黑猩猩“对视”,相似的神情仿佛在提示我们这样一个事实:我们与其他的灵长类有着共同的祖先。

快速读懂物种起源(看不懂物种起源)(1)

也是在这一年,由演化生物学家科斯塔(James T. Costa)教授注释的《物种起源》(The Annotated Origin)出版,为第一版《物种起源》加上了现代生物学视角的讲解。权威期刊《自然·细胞生物学》发表书评,称“这部精心创作的作品,必须被评为达尔文学术和教育最重要的资源之一。”

名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如此简洁又广为流传,我们总以为达尔文的全部思想能以此一言蔽之。

但正如科斯塔教授在《物种起源:现代注释版》的前言中所述:事实上大众对于《物种起源》的误解多于理解。我个人就曾经多次听到“人是猴子变的”“猴子会不会变成人”以及各种类似的说法,可见大家对于进化论抱有的热情很大,而误会太多。生物科学的研究者,身处于一个前沿新知迅速扩展的时代,因此也很少有人选择再去读这本很多思想已经落后了的“老皇历”。

作为一部划时代的巨著,《物种起源》此时似乎处在一个有些尴尬的地位:由于它本身具有局限性,很多潜在的读者并没有仔细阅读这本书,却自以为知道达尔文说了什么。于是这部注释本的第一版《物种起源》中文版在这个春天到来了。

相信很多对生物学抱有热情的读者和我一样,在阅读到其中详尽的注释之时,都会感到一种思维上的满足,并且感叹自己怎么没能早点读到它!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论证中旁征博引,以支撑自己的理论,然而对于我们这些后来的读者来说,被提及的人、物、以及著作有时太过遥远陌生,以至于非得有点标注不可。如果缺乏这些必要的注释阐明,我们可能很难将书中描述的与我们已有的经验关联起来。

快速读懂物种起源(看不懂物种起源)(2)

最重要的是《物种起源》出版在“前孟德尔”时代,更别提有什么DNA之类的概念了。关于“可供自然选择筛选的不同性状如何产生”这一问题,达尔文的回答不甚明确,而且是具有拉马克主义倾向的。

如达尔文在第五章里写到的:“我更愿意把首铠蜣前足跗节的缺失和其它属前足跗节的残迹状态,归因于是‘它们的祖先长期不使用的结果”。从现代生物学的角度看,这一归因显然有错误。

我们谦逊的注释者自然否定了这一过时的观点,并且补充了从当代科学角度看来“最可能的解释”:“……当一种发育突变消除它们(前肢跗节)之后,并没有降低适应性——这种突变被容忍了,甚至可能因为更节省资源而得到了促进。”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第190页提出了肺和鱼鳔是同源器官的假说,但他想当然地认为高等动物的器官是由低等动物的器官进化而来的。而注释者2009年即指出,一些证据表明肺其实是鳔的祖先。(2021年2月5日,我们得到最新消息:中国科学家在期刊《细胞》撰文,从结构和基因表达上证明了两器官同源的假说,并且确认了鱼鳔是从原始的肺演化而来。)

这些注释,对于现代读者来说显然十分必要。尤其是对现代生物学不甚了解,但想以这本现代生物学的“起源”作为入门的读者,将类似的地方标明大有裨益。经过科斯塔教授考证而写出的这几类注释,足有一千多条,覆盖了很多可能出现的问题。

快速读懂物种起源(看不懂物种起源)(3)

我们现在阅读《物种起源》原文可能遇见的障碍,不只有上面提到的两种。

达尔文在书中使用的叙述性语言,固然是优美准确的,但是与我们现今的表达习惯仍有些许不同。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其中涉及的或为英文或为拉丁文的繁多专有名词,也是阅读的一大阻滞因素。比如在正文的第92页,达尔文使用了豆科的旧学名“Leguminosæ”,如今同一所指的学名写作“Fabaceae”。

书中第318页仅一句话提到“在某些情况下,整群物种(如菊石)在第二纪即将结束的时候,发生了奇异的突然灭绝”。而注释者告诉我们,达尔文笔下的“第二纪”(大致相当于古生代和中生代)的终点,是由“白垩纪—第三纪大灭绝事件”所界定的。菊石的突然消失,构成标示这一界线的完美标志。类似的地方还有不少。

对于中文读者来说,完全理解这类原文不仅需要经常查词典,可能还需要阅览其他资料,工作量必然十分浩大,几乎没有现实的可能性。一个力求语言准确流畅又确保原文及其注释专业性的译本,则可以为读者减轻这些负担,让读者读个明白。这也是我们现在这个翻译自The Annotated Origin的新译本——《物种起源:现代注释版》——试图达到的目标。

这一中文译本沿用了国际公认的标准版——1859年第一版《物种起源》的排版、页码,便于读者直接按页码查找引述;书页分为简洁的两栏,一栏是正文,一栏是对正文的注解,阅读、查阅都十分方便。

快速读懂物种起源(看不懂物种起源)(4)

作为这个新译本的校对者之一,我深刻地意识到《物种起源:现代注释版》翻译和校对工作的艰辛繁重。然而,重新认识这本书带来的收获,完全值得这些努力。

对我来说,《物种起源:现代注释版》不像教科书那样仅陈述知识点,而是包含了指导新知识产生的方法论。正如注释者科斯塔教授在前言中提到的,进化论的产生是人类在认识自身、认识世界的发展历程中的一次重大的“量子跃迁”。

以现代的视角重新审视这部当之无愧的划时代著作,可以教给我们如何从大量事实中发现和总结规律,如何从固有的思维框架中跳出、形成新的理论,如何从反思批判前人思想的行动中不断接近真理。

从古至今,一代代科学家不断地拓展我们的认识边界,深远地影响了我们看待自己、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达尔文无疑是这些科学家中伟大的一位。

正是进化论的出现,使我们找到了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纪念币上达尔文与黑猩猩的“对视”,同时也构成这样一个寓言:

我们与自然界中的亲戚们关联是如此紧密,我们与它们又是如此不同——

我们以绝无仅有的科学精神重新定义了自己。

书评人方沁文是本书的校稿者之一

感谢@exFLORAtion,@上善若水5953授权使用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