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中国人学过社会主义发展历史,应该知道《乌托邦》的作者,也就是对资本主义发出“羊吃人”控诉的那个托马斯·莫尔。按说,托马斯·莫尔似乎应该是个激进的革命者,但在16世纪初的英国,他是个一个保守主义者,甚至因此而死。莫尔这人挺好,有思想,有文采,有作为,结果因为亨利娶老婆引起的一系列反应,不幸殒身。

莫尔于1487年出生于伦敦,父亲是个律师。莫尔十三四岁时,经人介绍,到当时的坎特伯雷大主教的府上当侍童,当时来说,这是年轻人难得的晋身机会。大主教看到莫尔聪明伶俐,觉得这孩子有前途,就推荐他去读牛津大学,攻读古典文化。就读牛津两年之后,莫尔的父亲让儿子回到伦敦学习法律,几年后考了执照,成为律师。

莫尔打小就是个有理想的人,学习法律的同时,他一直在想着自己是否应该出家,当一名教士。但莫尔又是一个实际的人,认为这种事情不应该贸然决定,所以他就就搬到一家修道院的旁边去住,按照僧侣的生活方式度日,看看有什么样的体会。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之后,莫尔觉得自己还是更适合世俗生活,那样对社会贡献更大些。虽然莫尔没有去当和尚,但是他对理想的追求后来伴他终生。

放弃了出家的想法,莫尔很快就成了亲,妻子珍妮·柯尔特是个农场主的女儿。根据莫尔后来的一个女婿的说法,莫尔相中自己终身伴侣的过程也挺奇怪。别人给他介绍了那个人家,他就登门拜访。那家有几个女儿,给他介绍的是家里的大小姐。莫尔看到大小姐长相一般,而二小姐相当漂亮,他就比较心仪。但他转念一想,如果他就这样选中了二小姐,那大小姐心里该是多么的凄惶,于是觉得自己不该中途变卦,于是就接受了大小姐,与她成了亲。这事说起来好像有违男人的本性,但是我们也应该考虑到,就在一年之前,莫尔还曾考虑出家当僧侣,所以他的价值观恐怕也与常人有所不同。

莫尔成了亲,看到妻子教育程度不高,就耐心教她学文化。现在有人说,女人没文化,我可以教她;女人丑,那我可真是没有办法。莫尔娶了不好看的女人当老婆,然后教她学文化,他这境界就高了那么一大截子。他的境界可能超过了诸葛亮,因为听说诸葛亮的老婆也挺丑,但没听说诸葛亮教他老婆学文化。

莫尔与珍妮一起生活了六年,妻子为他生了四个孩子,然后就病故了。妻子去世不到一个月,莫尔就再婚了,这在当时是不合礼仪的的做法,所以莫尔还向教会申请了一个特许,才得以尽早成亲。那时莫尔身边有四个年幼的孩子,最大的五岁,所以莫尔急于把事情安定下来。莫尔的再婚妻子是个寡妇,比莫尔还大四岁。她带来一个女儿,与莫尔没有再生孩子,后来家里又收养了两个女儿。

对于家里的孩子,包括几个女儿,莫尔都认真教育,这在当时是很进步的做法。所以,从许多方面来说,莫尔并不是那么保守,而是一个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正是因为如此,他与人文主义思想家伊拉斯谟成为很好的私人朋友。莫尔的保守,表现在后来他与英国国王在宗教问题上的分歧。

莫尔当律师比较成功,然后就进入了政治领域。他当选了国会议员,又成为伦敦的市政官员。莫尔初出茅庐,善辩敢言,曾经在国会抨击亨利七世也就是亨利八世的父亲乱收税赋。压力之下,国王不得不削减了征收,但他对莫尔也没客气,找了个理由,把他爸爸老莫尔抓了起来,直到家人交上了一笔罚款才把人放出来。

也算是不打不相识,莫尔在法律和政务方面的不凡能力逐渐得到各方面的承认,亨利八世就位之后就把莫尔延揽为自己身边的人才,非常信任地加以使用。莫尔曾作为外交官出使佛兰德斯,他对当地早期资本主义经济的观察激发了他的朴素社会主义的思想,催生了他的著作《乌托邦》。在出版于1516年的这本书里,莫尔遇到一位阅历广泛的佛兰德斯航海人,那人向他讲述了海外某个岛上特殊的社会生活。在那里,所有的人都有差不多的财产,每个公民都劳动,一天六个小时,彼此没有穷富之分。岛上没有货币,产品随便摆放在市场上,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拿取。劳作之外,所有的人都接受教育,创造和欣赏艺术。岛民相信上帝的存在,反对无神主义,但他们理解人们对于宗教有不同的认识,允许信仰的自由。

莫尔在《乌托邦》中描述一种共产主义的生活方式,表现出他对当时欧洲社会境况的反思,而他在宗教理念方面的考虑,相较于他晚年的自身经历,也非常值得注意。

国王亨利对于莫尔的勤恳和才干非常欣赏,对他屡次提拔,并赐以爵士身份。到了1529年,莫尔出任了英格兰大法官,这是国王的首要大臣,负责全国的法律事务并且主持国会的上议院。不幸的是,在这一时期,亨利急于摆脱没有生下王子的凯瑟琳王后,以便迎娶他的新欢安妮·博林,而罗马教廷拒绝批准亨利的离婚请求,造成亨利采取措施,让英国教会脱离罗马教皇的领导。如我们上面所说,在许多方面,莫尔是个新派人物,但是,他认为亨利不应该因为自己的私事而绑架国民的宗教生活,这对于莫尔来说是不可接受的。

莫尔与亨利之间的分歧日益严重。到了1530年,慑于亨利权威的英国教会职员和英国贵族联名向罗马教皇上书,要求教廷批准亨利废除自己的婚姻,莫尔就拒绝在这个上诉书上签字。看着罗马教廷拒不批准自己的请求,亨利就宣布英格兰教会独立,而自己就是英格兰基督教的教首。莫尔觉得他与国王的分歧已经不可调和,就于1932年辞去了国王首席大臣的职务。

莫尔辞职后,亨利倒也没有马上对其惩处。一年之后,亨利废除了他与凯瑟琳的婚姻,与安妮·博林完婚,又为新的王后举办隆重的加冕仪式,而莫尔拒绝出席庆祝大典,这让亨利震怒,开始对其采取惩治行动。莫尔被指控贪污,被指控勾结反对王权人士,最后被指控叛国,因为他一直拒绝签署誓言,承认国王对于英国教会的统治权。1534年4月,莫尔被捕,关进了伦敦塔。

莫尔遭了难,还不断有人来游说,劝他后退一步,向王权低头。诺福克公爵,新晋王后的舅舅,曾经警告莫尔,“王之愤怒,足以致命。”莫尔回答说,“如此,今日吾死,明日汝亡。”

1535年7月,一个特别委员会开庭审判莫尔,审判委员中有三位安妮·博林的亲戚,包括她的父亲、舅舅和弟弟。面对叛国指控,莫尔为自己辩护说,虽然他不曾签署、也不会签署有关誓言,但他从来不曾发表反对相关事项的言论。他这是援引当时通行的一个法律概念,即“沉默之人,貌似同意”,据此,他本人并没有违反法律的行为。但是,在当时情况下,沉默不是金,而是罪。特别法庭的陪审团只合议了十五分钟,就判定莫尔有罪。

因为莫尔的罪名是叛国,所以法庭判决对他的行刑方式是绞杀、拖曳或者裂身。这些都是针对平民的刑法,通常不施及于贵族。国王亨利,出于爱心,将莫尔的死法改为斩首。

1535年7月6日是莫尔生命中的最后一天,刑场是在伦敦塔外面的小坡地上。莫尔走上行刑台的时候,那个临时搭起的架子吱嘎作响。莫尔就对身边的狱警说:“谢谢你照看我上去,下来就是我自己的事情了。”他死前的最后一句话:“我曾为国王勤恳服务,但我首先是上帝的仆人。”

莫尔死后不及一年,亨利与王后安妮·博林的关系破裂,安妮被斩首,与她一起赴死的还有他的那个弟弟,其曾作为法官参与判处莫尔死刑。“今日吾死,明日汝亡,”岂不信哉。

活下来的,是《乌托邦》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理想。

亨利八世的爱情故事大结局(世界1550-16505亨利操持婚姻大事)(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