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读《楚辞》,读到《九歌·东君》:

暾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抚余马兮安驱,夜皎皎兮既明。驾龙辀兮乘雷,载云旗兮委蛇。长太息兮将上,心低徊兮顾怀。羌声色兮娱人,观者憺兮忘归。緪瑟兮交鼓,箫钟兮瑶簴。鸣篪兮吹竽,思灵保兮贤姱。翾飞兮翠曾,展诗兮会舞。应律兮合节,灵之来兮蔽日。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操余弧兮反沦降,援北斗兮酌桂浆。撰余辔兮高驼翔,杳冥冥兮以东行。

楚辞四大特点(楚辞读扶桑飘忽国度)(1)

译文:

温暖明亮的光辉从东方生出,照在我的栏杆和神木扶桑上。轻轻扶着我的马慢慢地行走,从皎皎月夜直走到天色明亮。驾着龙车借着那雷声轰响,载着如旗的云彩舒卷飘扬。长长叹息,我将飞升上天,我的内心又充满眷念彷徨。声与色之美足以使我快乐,观看的人群怡然自得,流连忘返。调紧瑟弦交互把那大鼓敲,敲起乐钟使钟磬木架动摇。鸣奏起横篪又吹起那竖竽,更想起那美好的巫者灵保。起舞就像小翠鸟轻盈飞举,陈诗而唱随着歌声齐舞蹈。合着音律配着节拍真和谐,众神灵也遮天蔽日全驾到。把青云当上衣白霓作下裳,举起长箭射那贪残的天狼。我抓起天弓阻止灾祸下降,拿过北斗斟满了桂花酒浆。轻轻拉着缰绳在高空翱翔,在幽暗的黑夜又奔向东方。

这首诗歌涉及到一种植物——扶桑。

在自然界里,扶桑是一种美丽的锦葵科木槿属植物,本名朱槿,又叫佛槿、中国蔷薇。扶桑原产地是中国华南地区,但是马来西亚、苏丹、斐济和巴拿马的国花,也是夏威夷的州花,也是我国南宁市市花、茂名市市花、高雄县县花。

西晋嵇含《南方草木状》说:“朱槿花茎叶皆如桑,叶光而厚,树高止四五尺,而枝叶婆娑。自二月开花,至中冬即歇。其花深红色,五出,大如蜀葵,有蕊一条,长於花叶,上缀金屑,日光所烁,疑若焰生。一丛之上,日开数百朵,朝开暮落。插枝即活。出高凉郡(今广东茂名一带)。一名赤槿,一名日及。

这种园林观赏植物,目前在全世界,尤其是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多有种植。

楚辞四大特点(楚辞读扶桑飘忽国度)(2)

一、现实中的扶桑植物与传说中的扶桑神木。

在中华文化中,扶桑可不是一种观赏花这么简单,扶桑最早是一种神木,后来指代一个神奇的国度

在中国古代传说中,有一种神奇的植物扶桑,它最初并不是指木槿科这种植物。我们看一下扶桑的两个别名是怎么得来的。

古籍记载的“扶桑”是一种神木。《山海经·海外东经》云:“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郭璞注:“扶桑,木也。”这棵扶桑树生长在水中,上半截在水上,下半截在水中,十个太阳有九个在扶桑树的下枝上沐浴,一个在上枝升起。可见古代传说中的扶桑树,是伴随太阳沐浴和升起的神木。

古人称红色的木槿为“赤槿”或“朱槿”,因木槿花朝开暮落,只开一日,故名“日及”,而朱槿花同样有此特征,故别名与木槿相同。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朱槿)乃木槿别种,故日及诸名,亦与之同。”

楚辞四大特点(楚辞读扶桑飘忽国度)(3)

那“朱瑾”又怎么成为“扶桑”了呢?朱槿的茎、叶皆如桑,故可称之为“桑”。朱槿对日照要求很严格,每天必须晒够七、八个小时,其花才能盛开。朱瑾必须晒够太阳才开花就好比传说中的扶桑树与太阳关系紧密一样。古人便由朱瑾联想到传说中的扶桑树。正如李时珍所说:“东海日出处有扶桑树,此花光艳照日,其叶似桑,因以比之,后人讹为佛桑。”

二、“日出扶桑”,远古的扶桑是黄帝部落日族人的居住地,在今曲阜及其周围沿海地区。

作为大陆人民,中国自古就有日出、日落之地的传说。古人见大陆上日出日落周而复始,联想到天有十日:“十日代出”(《楚辞·招魂》),“一日方至,一日方出”(《大荒东经》);日出“扶桑”,落于“若木”:“若木在建木西,末有十日”(《淮南子·坠形》),“若木在昆仑西附西极”(《大荒北经》)。扶桑居东,若木居西,是十日巡行启始与栖止之处。

中国古代日乘车马的传说见《淮南子·天文训》:“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是谓朏明”,朏明就是出日。每天早晨羲和驾车载日启程,一日内巡行经曲阿、曾泉、桑野、衡阳、昆吾、鸟次、悲谷、女妃、渊虞、连石、悲泉,“入于虞洲之汜,曙于蒙谷之浦”。日至悲泉之后,遂“爰止羲和,爰息六螭,是谓县车”,巡行告一段落。驾车的羲和是《尧典》中羲仲、和仲二人的合一,迎日与送日的使命也合而为一。

楚辞四大特点(楚辞读扶桑飘忽国度)(4)

在更古的传说中,太阳是乘鸟出行:“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大荒东经》)。日载于乌,乌为三足鸟,后世称日为金乌,盖源于此。金文集为鸟集于木之形。

可以说,古代中国东方有着崇拜太阳的部落,这样的部落被称为“日族”。日族的这种崇拜是以日出日落传说曲折反映出来的“木-日-鸟”崇拜。

古人“天有十日”观念根深蒂固,其源甚古。殷人笃信天有十日,且逐一配以十干名次,甲至癸称“旬”。王国维说殷先王先公次序“与十日之次全同”(《先王先公续考》),殷人祭祖必与十天干日次相称,对祖神的崇拜与对日神的崇拜密切相关,说明殷之先祖来自日族。

追溯“十日”观念之源,应与十进制部落联盟有关。而十进制的起源与人有十根手指头有关。《大荒南经》曰:“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十日为帝俊、羲和之子。郭璞注:“言生十子,各以日名名之,故言生十日,数十也。”这不是说羲和生了十个太阳,而是说羲和生的十子“以日名名之”。

从十日“皆载于乌”传说看,十子、十日传说出于鸟夷部落联盟。《左传·昭公十七年》载,郯子语及其祖少昊氏之立而凤鸟氏适至,建立鸟夷部落联盟,其中有凤鸟氏、玄鸟氏、伯赵氏、青鸟氏、丹鸟氏、祝鸡氏、鸭鹜氏、尸鸿氏、爽鸿氏、骼鸿氏十个氏族部落,与“十日”之谓相对应。

插说一句,后羿射日的传说,无非是影射十个崇拜太阳并以日命名的部落被其中一个统一而已,被统一的部落就相当于“九日被射下来”,天上只能留下一个太阳。

再回来谈扶桑。

扶桑形象在汉画像石中多见,大多分布于鲁西南一带。从画像石看,扶桑是一种艺术化的枝条盘结的桑树。从《山东汉画象石选集》所见十五例,有十例每树十个枝头,五例是十只鸟,十二例有人引弓射鸟。这些就是扶桑、十鸟、射日故事的写照。说明这类传说两汉时在山东民间之广泛流传。

楚辞四大特点(楚辞读扶桑飘忽国度)(5)

“扶桑”在传承过程中逐渐由树木演变成为地名,如《十洲记》(旧本题汉东方朔撰,又称《海内十洲记》):“扶桑在碧海之中,地方万里,上有太帝宫,太真东王父所治处。地多林木,叶皆如桑。又有椹树,长数千丈,大二千余围,树两两同根偶生,更相依倚,是以名为扶桑。仙人食其椹,一体皆作金光色,飞翔空立。其树虽大,其叶椹故如中夏之桑也。但椹稀而叶赤,九千岁一生实耳。”后来又进而演变成为山名,《神异经·东荒经》(旧本题汉东方朔撰):“脚巨洋海中,升载海日,盖扶桑山有玉鸡。玉鸡鸣则金鸡鸣,金鸡鸣则石鸡鸣,鸡鸣则天下之鸡悉鸣,潮水应之矣。”

《禹贡》区划九州,“任土作贡”,兖州“桑土既蚕……厥贡漆丝”,青州和徐州也产蚕丝,潍夷的潍、玄鸟的玄都从系(丝),说明山东一带上古养桑蚕兴盛,自然多桑树,似乎扶桑就应该在东方。

中国东方人对日出之地的印象多与沿海有关:“东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洲”(《大荒南经》)。所以,《尧典》中扶桑的最初所在地“旸谷”应该在中国东部沿海一带。这也就是扶桑最初在日照一带说法的由来。

日照,因“日出初光先照”而得名。日照夏商时期属东夷,是“龙山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被牛津大学《世界史便览》称为“亚洲最早的城市”。西周到战国前期属莒国。宋设日照镇,始有“日照”之名。

后来居住在中国东方海边的东夷人有一支西迁,这就是虞舜的部族。《孟子·离娄下》说:“舜生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有虞氏舜、羲和部族西迁,扶桑的地名也随之西迁,大抵来到海岱之域。

《淮南子·本经训》:“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空桑应即扶桑,也称“穷桑”:“少昊于穷桑以登帝位,故或曰‘穷桑帝’”(《帝王世纪》)。少昊出自羲和,也是“十日”之一。扶、穷二声相通,《山海经·中山经》:“龟山,其下多扶竹”,郭璞注:“邛竹也”。“邛”音穷,可证扶与穷通。穷、空音近也可相通。空桑、穷桑就是扶桑。

穷(空)与桑是两个相邻近的地名。穷为后羿有穷氏的国邑,在今山东北部。《帝王世纪》载少昊自穷桑登帝位,“穷桑在鲁北,后徙曲阜”,故曲阜也称“少昊之墟”,也有“桑丘”遗留下来。扶桑后来就指曲阜这个地方了

楚辞四大特点(楚辞读扶桑飘忽国度)(6)

少昊族人崇尚太阳,可以称为黄帝部落里的日族。日族广泛分布于沿海地区。比如,连云港将军崖的岩画证明日族曾经在这一带活动过。画面上有许多太阳纹的形象。有的太阳纹,与郑州大河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彩陶片上的太阳纹饰非常相似。有的上面则饰有大汶口文化彩陶上常见的象征日光的曲折线。除太阳纹等图案外,岩画上还有许多类似鸟头形的图案,与龙山文化中鸟头形鼎足的纹饰相似,但比较原始。离将军崖不远,在连云港云台有一太阳石,在长七米半,宽二米至四米的一上窄下宽的大石上,其上方镌刻有一直径约为二十五厘米的太阳形象这就是“日出扶桑”。这是不是说,扶桑也可以指连云港呢?

楚辞四大特点(楚辞读扶桑飘忽国度)(7)

其实根据以上资料可以得出结论,与日出紧密相关的“扶桑”就是我国古代日族所居的“穷桑”,即曲阜及其周围沿海一带,这样就包括了日照和连云港等地区。

三、“扶桑国”最早可能是模仿高句丽国家的特征虚构出来的国家。

“扶桑国”这个词出现,始于梁代《梁书·东夷传》的记载

东夷之国,朝鲜为大,得箕子之化,其器物犹有礼乐云。魏时,朝鲜以东马韩、辰韩之属,世通中国。自晋过江,泛海东使,有高句骊、百济,而宋、齐间常通职贡,梁兴,又有加焉。扶桑国,在昔未闻也。普通中,有道人称自彼而至,其言元本尤悉,故并录焉。

……

文身国,在倭国东北七千余里。人体有文如兽,其额上有三文,文直者贵,文小者贱。土俗欢乐,物丰而贱,行客不赍粮。有屋宇,无城郭。其王所居,饰以金银珍丽。绕屋为埑,广一丈,实以水银,雨则流于水银之上。市用珍宝。犯轻罪者则鞭杖;犯死罪则置猛兽食之,有枉则猛兽避而不食,经宿则赦之。

……

大汉国,在文身国东五千余里。无兵戈,不攻战。风俗并与文身国同而言语异。

……

扶桑国者,齐永元元年,其国有沙门慧深来至荆州,说云:“扶桑在大汉国东二万余里,地在中国之东,其土多扶桑木,故以为名。扶桑叶似桐,而初生如笋,国人食之,实如梨而赤,绩其皮为布以为衣,亦以为绵。作板屋。无城郭。有文字,以扶桑皮为纸。无兵甲,不攻战。其国法,有南北狱。若犯轻者入南狱,重罪者入北狱。有赦则赦南狱,不赦北狱。在北狱者,男女相配,生男八岁为奴,生女九岁为婢。犯罪之身,至死不出。贵人有罪,国乃大会,坐罪人于坑,对之宴饮,分诀若死别焉。以灰绕之,其一重则一身屏退,二重则及子孙,三重则及七世。名国王为乙祁;贵人第一者为大对卢,第二者为小对卢,第三者为纳咄沙。国王行有鼓角导从。其衣色随年改易,甲乙年青,丙丁年赤,戊己年黄,庚辛年白,壬癸年黑。有牛角甚长,以角载物,至胜二十斛。

车有马车、牛车、鹿车。国人养鹿,如中国畜牛。以乳为酪。有桑梨,经年不坏。多蒲桃。其地无铁有铜,不贵金银。市无租估。其婚姻,婿往女家门外作屋,晨夕洒扫,经年而女不悦,即驱之,相悦乃成婚。婚礼大抵与中国同。亲丧,七日不食;祖父母丧,五日不食;兄弟伯叔姑姊妹,三日不食。设灵为神像,朝夕拜奠,不制缞绖。嗣王立,三年不视国事。

其俗旧无佛法,宋大明二年,罽宾国尝有比丘五人游行至其国,流通佛法、经像,教令出家,风俗遂改。慧深又云:“扶桑东千余里有女国,容貌端正,色甚洁白,身体有毛,发长委地。至二、三月,竞入水则妊娠,六七月产子。女人胸前无乳,项后生毛,根白,毛中有汁,以乳子,一百日能行,三四年则成人矣。见人惊避,偏畏丈夫。食咸草如禽兽。咸草叶似邪蒿,而气香味咸。

这里,扶桑国不应在国内,应该是某个外国。具体是哪里呢?

《梁书·东夷传》中“扶桑国”这条历史资料经常被引用,但对它的解释一直不统一。我讲点多数人见不到的一些资料。

在《梁书·东夷传》中,扶桑国是列于文末的,并且在文初就指出关于扶桑国的介绍是道听途说,史书记录者是以存疑的态度列进来的。

而且,《梁书·东夷传》提到的惠深,其身份是“扶桑国”的沙门,也就是说是“扶桑国”的佛教徒。早有学者指出,《梁书·东夷传》的这个记载是有问题的,最有可能是这两种情形之一:

(1)根本没有这个国家,扶桑传说不过是西域游僧编造出来的海外奇闻;

(2)确有其地,其地应在中国之东,在东北亚某地离倭国不太远之处。

有人拿《梁书·东夷传》中慧深和尚讲述的“扶桑”国情况与《十洲记》中有关扶桑的描述相对照,发现两者非常相似:

(1)文身国在国东北七千余里,大汉国在文身国东五千余里,扶桑在大汉国东二万余里,地在中国之东;

(2)其地多“扶桑”;

(3)“扶桑”可食;

(4)因多“扶桑”,其地故以为名。

由此,可以大胆猜测:慧深和尚讲述的“扶桑”国可能是根据《十洲记》杜撰了一个国家,同时为使这个国家让人感到真实,慧深和尚根据一些真实存在的国家的情况虚构了扶桑国国情。感觉对扶桑国的记述,是把鲜鲜官名、日本板屋、少数民族的婚俗,再加上马、葡萄、中国礼仪、佛教等杂糅而成的一个故事。

现在已有学者肯定地说:《梁书·东夷传》中的“扶桑国”是以高句丽国情为蓝本创造出来的。理由如下:

楚辞四大特点(楚辞读扶桑飘忽国度)(8)

1)扶桑国官制与高句丽官制相同。

《梁书·东夷传》所载扶桑官制中有“名国王为乙祁;贵人第一者为大对卢,第二者为小对卢,第三者为纳咄沙”。

高句丽官制中有大对卢、小对卢,“纳咄沙”与高句丽“奢”(使者)系官名近似。高句丽国王名字叫 “乙祁”,查 《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高句丽国王美川王名 “乙弗”,我国史书称之为 “乙弗利”,与“乙祁”发音相近。

(2)扶桑国的婚姻习俗与高句丽的婿屋相同。

《梁书·东夷传》叙述扶桑国婚姻习俗说:“其婚姻,婿往女家门外作屋,晨夕洒扫,经年而女不悦,即驱之,相悦乃成婚。婚礼大抵与中国同。”

据 《三国志》,高句丽有婿屋制度:“其俗作婚姻,言语已定,女家作小屋于大屋后,名婿屋,婿暮至女家户外,自名跪拜,乞得就女宿,如是者再三,女父母乃听使就小屋中宿,傍顿钱帛,至生子已长大,乃将妇归家。”足见二者婚姻习俗之相同。至于“婚礼大抵与中国相同”,只有高句丽这样高度汉化的地方政权才会如此。

(3)扶桑国的丧葬制度与高句丽的丧葬制度相同。

《梁书·东夷传》叙述扶桑国丧葬制度说:“亲丧,七日不食;祖父母丧,五日不食;兄弟伯叔姑姊妹,三日不食。设灵为神像,朝夕拜奠,不制缞绖。嗣王立,三年不视国事。

据 《隋书·高丽传》:“死者,殡于屋内,经三年,择吉日而葬。居父母及夫之丧,服皆三年,兄弟三月。初终哭泣,葬则鼓舞作乐以送之。埋讫,悉取死者生时服玩车马置于墓侧,会葬者争取而去。”可见,高句丽嗣王要为前王守制三年。而且这种守制不治事的“儒化”制度显然是从中原内地搬过去的。

(4)扶桑传说演变环节中可以找到 “高句丽” 这样的中间环节。

这一段论证极长,我们简要叙述。在萧梁以后产生的《梁四公记》(旧说此为唐宰相张说所撰之传奇)中,有“扶桑蚕”。《酉阳杂俎》中有新罗巨蚕传说,显然是《梁四公记》中扶桑蚕的衍变传说之一。这两本书中都把扶桑与高句丽联系起来,间接证明《梁书·东夷传》叙述的扶桑国可能是指高句丽国。

(5)《梁书·东夷传》中与扶桑毗邻的几个国家都是以 “倭国”为参照物记录其方位的,且诸国名称及国情都为东北亚固有传说之内容。

《梁书·东夷传》中与扶桑毗邻的几个国家中 “文身”是以“倭国”为参照物记录其方位的, “大汉”以“文身”为参照物,“扶桑”以“大汉”为参照物,“女国”以“扶桑”为参照物。可以认为 “文身、 大汉、扶桑、女国”都与“倭国”在同一方位,并有相邻关系。

与 “扶桑”毗邻的几个国家中,除倭国可以指实外,文身国、大汉国、女国这三国的情况都比较荒诞不经,类似 《山海经》《博物志》的叙事模式与内容。但这三国都可以在东北亚找到原型。

纹身是为海边民族所常见的纹饰,意为下水可避蛟龙,远妖害。有史料表明,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的居民长久以来就有纹身的习俗。文身国可能是根据这一习俗创造出来的。

大汉国,一是此种人身体长大,东北亚长期以来有 “长人国”传说存在;二是与 “大秦、大唐”相类的与中国文化接近的政权。《三国志·东夷传》记载朝鲜半岛东南部有“秦韩国”,据说是秦人避役而来而建立的政权;《隋书》记载朝鲜与日本之间有 “秦王国”,可能是 “大汉国”原型。

女国也是东北亚传统的传说。早在《山海经》中就有记载。

楚辞四大特点(楚辞读扶桑飘忽国度)(9)

既然《梁书·东夷传》中文身、大汉、女国都在东北亚存在原型,那么,扶桑国中有大量的高句丽情况显然不是偶然的,也应是以高句丽国情为蓝本加以创作的国家。

至于,后来我们说“扶桑国”是指日本或墨西哥,还有许多要辨析的事,我们留待下一篇探讨。

未完待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