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犹如一杯茶冷暖自知(人生如茶悲喜自渡)(1)

很喜欢这句话: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几度冷暖,几许纷繁,人生沉浮,如一盏茶水,苦如茶,香亦如茶。”

由浓到淡,先苦后甜,每一步都是必然。

耿耿于怀的,最终会放下;痛彻心扉的,最终会过去。

品茶,就是在品人生。

人生犹如一杯茶冷暖自知(人生如茶悲喜自渡)(2)

悲喜自渡

主持人董卿说过:

“我现在正在渡这辈子最难渡的劫,渡过去了就是重生,渡不过去就是活该,我深知这劫,只有自己帮自己,悲喜自渡,他人难悟。”

每个人的路,都必须由自己走完,他人难助。

喜也好,悲也罢,只有你自己能懂。

一片茶叶,从树尖嫩芽,到杯中黄金,也是经过了九九八十一难。

暴晒,雨淋,火烤,一次次打磨,才有了入口的甘甜。

有时不必太纠结因果,因为你所有的经历,都铸就了更好的未来。

唐代诗人卢仝,被称为“茶仙”。

他年少有名,未满20岁就隐居于嵩山。

朝廷起用卢仝为谏议大夫,他多次拒绝,不入科考,隐居山野,刻苦攻读。

卢仝曾被恶霸恐吓,韩愈想要为他主持公道,卢仝却说算了。

他写了一首《七碗茶》,广为流传:

“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 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 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人生如茶,沉时淡然,浮时坦然。

逆境时不弃,顺境时不骄,繁华时不躁,淡泊时不孤。

人生犹如一杯茶冷暖自知(人生如茶悲喜自渡)(3)

人生犹如一杯茶冷暖自知(人生如茶悲喜自渡)(4)

浓淡皆宜

“岁月浓淡总相宜,人生有味是清欢。”

据说,蒲松龄的《聊斋》,便是用茶换来的。

他早年参加科举失败,灰心丧气,只好回老家生活。

蒲松龄在山东蒲家庄的老槐树下,摆了一个茶摊。

别人的茶摊是要收钱,而蒲松龄只收故事,他立下规矩:“说出一个故事,喝茶就免费。”

南来北往的行人,都来到他的茶摊,歇歇脚,喝喝茶,聊聊天。

一缸粗茶,几只粗瓷大碗,清凉粗茶下肚,便能消解一天的疲惫。

蒲松龄一生节俭,食不果腹,但却博览群书,深知民间疾苦,从一桩桩悲喜故事中,写出了风格迥异的《聊斋志异》。

后人如此评价蒲松龄:“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浓时,悲喜无常;淡时,清风拂面。

人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接受了坎坷,看淡了世道,一切皆是平常。

一辈子太短暂,经不起无谓的折腾,能往宽处行,就莫往窄处挤。

作家林清玄说:

“但凡茗茶,一泡苦涩,二泡甘香,三泡浓沉,四泡清洌,五泡清淡。”

茶宜慢品,一半品浓淡温凉,一半品人间沧桑。

人生犹如一杯茶冷暖自知(人生如茶悲喜自渡)(5)

人生犹如一杯茶冷暖自知(人生如茶悲喜自渡)(6)

先苦后甜

人的一生从少年到暮年,走过冷暖,尝过苦甜。

喜剧演员卓别林,并非一开始就那么“幽默”。

童年,父母离婚,整日争吵,卓别林因此精神衰弱,13岁就辍学打工。

在马戏团里打杂,去理发店做小工,卖报纸,当花童,这一段艰难的时光,卓别林咬着牙渡过。

为了登上舞台,他鼓足勇气,前往戏院应聘,竟获得参演机会。

17岁的卓别林,就开始担任主角,用喜剧表现底层人民的生活,开创新颖的表演方式。

他说:

“人生,近看是悲剧,远看是喜剧。”

一杯好茶,先得其苦,再得其甜,人生也是如此。

世界上没有捷径可走,耐住寂寞,熬过黑暗,忍过痛苦,方能成大器。

《菜根谭》里说:“伏久者,飞必高。”

人在低谷,沉心静气,便有东山再起之时。

所有的苦,都是为了酝酿日后的甜。

人生犹如一杯茶冷暖自知(人生如茶悲喜自渡)(7)

很喜欢三毛的一段话:

“世间的人和事,来和去都有它的时间,我们只需要把自己修炼成最好的样子,然后静静地去等待就好了。”

悲喜自渡,是智慧;

浓淡皆宜,是沉淀;

先苦后甜,是修行;

一起一落是人生,一朝一夕是日子。粗茶足以淡泊,淡饭足以饱肚。心若简单,余生安好。

人生犹如一杯茶冷暖自知(人生如茶悲喜自渡)(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