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早上即将上课的时间,学生和老师们都急匆匆地往教学楼赶去。可是在路上却有一辆自行车横在马路中间,刚好挡住一辆宝马轿车的路。
见到自行车挡路,宝马车驾驶座下来一位司机,十分生气地对着骑自行车的男人喊:“没看见我们开着车呢?知道车上坐的是谁吗?耽误领导的事,你能担待得起吗?”
男人同样带着怒意,一双眼睛如同能看穿人心的弓弩一般,盯得司机有些心虚。
“我挡的就是你们的路,不管你们是谁,反正逆行就是不行!车上坐的是哪位领导我不知道,不过我知道我是浙大学生最喜欢的老师!”
男人话音刚落,司机正迈前一步准备继续理论,没想到宝马车上下来一位西装革履的中年男人,他带着笑意制止了司机的争吵,反而要求他向骑自行车的男人道歉,自己也深深鞠躬表示歉意。
这位领导其实就是男人的顶上司,但男人在注意到对方后不仅没有屈服,反而挺直腰板接受了道歉。
路过的学生看到这一幕后也感觉到十分惊讶,从来没见过敢跟校领导正面硬钢的老师,于是第二天这个事情就在浙大校园里传得沸沸扬扬,学生们也记住了这位老师的名字——郑强。
师夷长技以制夷
郑强,1960年9月出生在重庆一个工薪家庭,因此有了一个相对优渥的成长环境。
正所谓“云贵川渝,战时打仗,盛世打工。”虽然是句颇具玩笑的戏谑之语,但也足够说明这四省、直辖市人民内心深处的爱国情,以及浓郁的爱国氛围。
郑强便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从小接受广泛爱国教育的他,立志成为一名对国家有用的人。
因为家庭条件比较好,郑强从小就获得了比周围孩子更多的教育资源,而他本人也从未有过一丝一毫的懈怠,因为他有一个考上大学,学习更深文化,提升自身能力水平的想法。
浙大的文学专业,是他梦想中的象牙塔。
七八十年代的高考可比现在难多了,真正能够通过高考这层筛选进入高校学习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凭借自身优秀的文化水平和厚重的知识积累,郑强顺利拿到了浙江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唯一的遗憾是没能就读文学专业,而是进入了化学化工专业。
他没有因此就自暴自弃,反而更加刻苦钻研化学方面知识。可当时国内在这方面的教学水平相对薄弱,对于学习成绩好的佼佼者,学校和单位一般都会推荐到国外研学。
可实际上,这么做的风险非常大。
因为从那个时候开始,像钱学森这样的学者已经越来越少,更多的人会被外面的名利诱惑,忘记自己的根。
1982年,大学毕业的郑强被分配到晨光化工研究所担任助理工程师。
1985年,郑强考上成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随后在四川大学读了博士。
此时大家面临一个问题,国内技术不足以支撑接下来的研究,于是选拔一批公费生,送到日本京都大学进行进修学习。
出发的时候,大家喊着爱国旗号,呐喊着学成归来报效祖国的伟大理想。
然而事实却是,在学习结束时,面对日本方面开出的优越待遇,很多同学都心动了。到最后,只有郑强一个人坚定地回了国。
日本为了留下他,开出了非常好的条件,也告诉郑强国内研究条件远不如日本,无论从科学研究成果还是待遇方面,留在日本都是最好的决定。
可郑强想也不想就拒绝了,他不能干涉同学们留在日本,却能做自己的主,那就是回国。
时至今日,这件事给郑强的感触仍然非常大。提到中国教育,他十分痛心地说:“我们的孩子从小上早教,接着是各种数理化、奥数竞赛,人家美国人会关心吗?会学习吗?根本不会!因为他们知道,他们只需要把大学教育搞好,打造世界上顶尖的一流大学,中国培养的这些人才,最终都会被吸引过去,为他们所用!”
也正是基于这方面的现象,郑强曾经怒批清华北大的很多学生都是卖国贼,国家辛辛苦苦把这些学霸们培养成材,为了让他们能够有更多能力建设祖国,才公费把他们送出国学习。
可最后的结果,这些公费生很多都留在了国外。
我们国家花费这么多钱培养出的人才,最后反倒给他人做嫁衣裳。
更令人痛心的是,无论是这些留在国外的学生,还是他们的父母,都以这样的决定为荣,丝毫没有感觉到对国家和人民的羞愧。
传道受业解惑,是为师者
1995年,学成归国的郑强被聘请为浙江大学高分子系的教师,他的人生也在此时展开了新的华章。
郑强的专业知识非常扎实,他也清楚他要教授的课程晦涩难懂,为了让学生们爱上这门课,真正钻研进去,并且成为自己为之奋斗的目标,郑强便将这些知识点拆解,循循善诱,带着学生们一步步走进化学殿堂。
别看他是个理工男,却和我们脑海中的闷葫芦形象不同,郑强是一个幽默风趣的人,而且十分善于演讲。
当别的教授还只会板着脸,严格划分老师和学生的等级差别时,郑强已经学会了“扁平化管理”。
课堂上的郑强会让人忘记年龄和身份差别,明明是授课,却让人听得津津有味,如同多年知己好友聚在一起讨论科学。
郑强在课堂上总是强调,他要教会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是做人。
大使馆发生爆炸,郑强得知新闻后走上讲堂,昔日那个字字珠玑的大学教授,在那堂课上却变得沉默寡言。
学生费解,开口询问原因,郑强却说了一段十分搞笑,又令人深省的话。
他说他不愿意去教学生了,因为他倾尽自己毕生所学教出来的学生,最后很多还是去了美国,成了“叛徒”。
他甚至跟学生们开玩笑,他现在多教一句话,也就意味着有一天,美国打过来的导弹上,可能就多一个由他的学生制作的橡胶圈,直接在他的身上爆炸。
郑强带着动作讲完了这个“笑话”,学生们被他滑稽的语言和动作逗得哄堂大笑,但很快整个课堂便是无穷无尽的寂静。
这就是郑强,他在苦心培养中国的科学家,却也在用点滴时间,给这些祖国的未来栋梁做爱国主义教育课。
独特的人格魅力
2009年,郑强升任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
处在更高的位置上,自然要做和身份相匹配的事,郑强履新后的第一反应不是权力变大了,而是责任变重了。
一直以来,他想要的都不仅仅是只会死读书的学子,而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可如今的中国,家长、学生和老师的教育努力方向似乎都错了。
高考是改变人命运的机会,但却不是唯一的机会。
现在很多人,都以高考期间孩子考上什么大学,是不是双一流,是不是985、211作为孩子以后能否出人头地的参考标准。
似乎只要进入了名校,孩子的未来就成功了。如果考上的是普通大学,或者一些师范类大学,他的人生也就废了。
郑强想要改变人们的思想,不再分数论,而应当将重点放在进入高校的求学过程,同时促进教育资源公平化上。于是郑强提出了一个想法,考上浙江大学和考上清华北大是一样的。
可人们的固有思维很难改变,郑强这次采取了迂回的办法,那就是靠着独特的个人魅力吸引更多学习主动报考浙大。
他在不同的高校进行演讲,在台上说出自己对教育的看法,每字每句都说到了学生心里。几乎他去过的高中都会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不管成绩好坏,学生都想上浙大。
有些高中甚至只敢让他去一次,因为在他演讲后,很多原本有望上清华北大的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都选择了浙江大学。
郑强用实际行动告诉了大家,人们之所以向往清华北大,完全是因为名声在外。可真正能够招到更多学生,让学校综合排名逐步攀升的,关键在于老师的个人魅力和知识储备。
学生们很喜欢郑强,只要他演讲,底下坐无缺席,有不少人即使站着也要听。不能到现场的学生,还会在晚上下课后,在宿舍聚在一起看郑强的演讲视频,并亲切地称呼他为强哥。
这样的称呼让不少老学究觉得没规矩,可郑强却十分喜欢这个称呼,因为这说明学生们喜欢他。
老师和学生没有尊卑之分,只是学习知识的时间不一样,学生能这样称呼他,也在侧面说明郑强的教育方法是正确的。
因为学生们只有喜欢他,愿意听他讲话,他才能真正实现他的目标,那就是培养一批爱国情的科学家。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演讲台上的郑强,更像是一个愤青,他对很多事都看不惯,也不管对方是谁,只要做得不对,他都会炮轰对方。
人们讨厌愤青,讨厌嘴炮,却唯独喜欢郑强,还将他的视频发到网上,观看后的人也大呼过瘾。
郑强确实什么都骂,一点情面不留,但他三观正直,每字每句都不是利己,而是民族大义。
他最看不惯开奔驰宝马的人,因为民富不等于国强,真正打起仗来,跑得最快的就是这群人,反而是那些被人们忽略的穷苦人家,毫不犹豫地扛起枪来跟敌人作战。
云贵川渝,这四个字其实就是最好的证明。
郑强有一个教育理论,那就是学成后出国的学生,不教也罢。
对郑强的态度,有学生提出反驳,因为“科学无国界”。
郑强语重心长地告诉学生,国家辛辛苦苦培养出一个人才,为的是建设祖国,而不是送给别国,成为自己的威胁。
如果在哪儿搞研究都一样,为什么钱学森要费尽心机回国?而他又为何被美国人关了三年?从国外回国带一点点技术,都可以被对方要挟?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
郑强的一席话让现场掌声雷动,显然学生们都听进去了,并且深以为然。
工作单位换了,但心不换2012年6月,郑强被调到贵州大学担任校长。
其实这是他的主动请缨。早些年,他沿着竺可桢教授的治学之路一路前行,从东南沿海一直走到西南。
他亲眼看到了贵州一些地区的学生,因为得不到相应的教育资源而在学海中只能苦苦挣扎的样子,内心十分痛楚。
郑强从来不是一个伤春悲秋的人,而是一个对于不满就发声,并且努力改变的人,于是他才递交了请调书,最终得到批准,到贵州大学担任校长。
出发之前,他就听闻贵州大学条件艰苦,但真正步入贵大校园,他才知道贵大的艰苦,远在自己想象之外。
虽然是省级大学,但校园里到处都是泥泞的小道,一到阴天下雨,学生们就得一脚深一脚浅地去教学楼上课。
而且学校没有校车,很多教职工的薪资不足够他们购入汽车,因此每天只能着急忙慌赶公交车上下班。
学校里到处都是横七竖八长着的树木,虽然年头很长,但十分影响美观。
提到如厕问题,更让郑强头疼,因为这里的厕所竟然还是旱厕!
教职工也不热心做科研,而是想着怎么把生意做到学校里,校园里到处可见都是教职工开的小卖部。
到了期末考试,学生们公然拿着书本誊抄,而监考老师根本不管。
种种的一切让郑强气愤不已,这哪里还有一个高校该有的样子?于是他立即开会,制定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计划。
没想到,计划刚开始就遭到阻拦。
一些老学究认为这些树木是贵大的象征,砍不得。但郑强却力排众议,坚决把树砍掉,也将乱搭建的小卖部都拆除,翻修了厕所,整个贵大一下就看起来宽敞了不少。
郑强接着便是修路,重新安排植被布局,学生们也终于可以走在水泥路上,再也不用担心下雨天踩一脚泥了。
看着校园环境一天天变好,郑强心里开心极了。他开始带头不睡午觉,并且要求教职工也不能睡。因为浪费的这些时间,名校的老师又做了好些科研项目。
正是在郑强的一点点努力下,仅仅四年的时间,贵州大学就从原本的破败变得焕然一新且生机勃勃。
2020年4月,郑强接到调任,让他继续回到浙江大学担任党委副书记。
接到通知后,贵州大学校方为了感谢他这些年为学校做的贡献,给了他五万块钱的奖金。
郑强一分都没有收,而是利用自己的口才,在社会上募捐1000万,成立专项资金,资助那些成绩好但家庭贫困的学生。
如今郑强在太原理工大学任党委书记,同时被聘为山西大同大学特聘教授。
2021年2月,入围2020“感动山西”十大人物评选20位候选人名单。
敢怒敢言的学者从严格意义上来讲,郑强先是一位化学家,其次才是校长,但很多人提到他的第一印象却是他的演讲。
他字字珠玑,经常语出惊人,观点犀利,却能发人深省。他说话的语气和神态可见其“愤青”,但从不会让人感觉不适,因为他的举手投足间,都诉说着他内心深处那炽热的爱国热情。
别人成网红,靠着嘴炮走红,目的都是为了私欲。
而郑强说的每句话,都是在为中华民族敲警钟,那犀利之语背后对教育事业的款款深情,令人敬仰崇拜。
郑强对于那些崇洋媚外的人非常反感、厌恶,总是能鞭辟入里、正中要害,虽然戳中人的痛点,却让人感觉到十分爽。
因为很久很久,我们都没见过这么敢说敢干的校长了。
所以像这样的网红校长,他的红不是肤浅的网络达人的红,而是红色教育的红,更是热心教育事业的红心的红。
后记
我们真是太缺像郑强这样的老师了,多少老师只知道教授学生课本理论知识,却忽略了做人做事的教育。
这些年来,无论是校园教育还是家庭教育,我们都本末倒置了。
无论孩子是成为科学家,还是一个籍籍无名的职场员工,只要他将自己的所学回馈社会,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祖国,他都是一个成功的人。
反而是那些被培养出来后,就吃干抹净扭头去了国外,以“科学无国界”作为自己的借口,对祖国没有丝毫感恩之心的人,才是最失败的人。
身为家长,我们的想法也要改变了。国外的月亮并不圆,人没有尊卑贵贱之分,但背叛祖国还引以为荣的叛徒,才是最应当被唾弃的人。
参考来源:
[1] 澎湃新闻《好大学标准是什么?五年校长经历让网红教授郑强给出这一答案》2022-06-04
[2] 中国新闻周刊《郑强:“交叉”已被滥用,中西部高校学生就业靠的是专业》2022-07-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