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听到这句话:“我知道很多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说这话的人还会解释一下:知道是一回事,做到又是另一回事。但真的是这样吗?知和行是分开的吗?

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强调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以知为行,知决定行。

陶行知先生也提出,教、学、做合一,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做是教和学的中心。

可见,如果我们真的把知和行割裂开来,很难成事。

书到用时方恨少写不好怎么办(书到用时方恨少)(1)

成事的关键是什么?《知行力:重新定义成事逻辑》的作者,企业家何伊凡,花了16年的时间,深度观察了上百位企业家、创业者、职场人,他发现,这些成功人士成事的共性,是知行力。

知行力是把知识变成力量、让力量反哺知识的能力,无“行”唤不醒沉睡的“知”;无“知”也指导不了的正确的“行”,知行合一,既是过程,也是结果;既是方法,也是目的;既是起点,也是终点。

何老师将他的观察和关于知行的感悟写在了这本《知行力:重新定义成事逻辑》书中。

书到用时方恨少写不好怎么办(书到用时方恨少)(2)

本书是构建知行力的工具包,包含三个关键、九种能力、几十种对应方法,助我们掌握读、讲、写、问、学、悟、思、省、行多种能力。

我们现在进入了终身学习的时代。任何学习都离不开做笔记。康奈尔笔记法,卡片笔记法、思维导图笔记法都是不错的方法。《知行力》这本书的作者何伊凡做了400多万字的笔记,并摸索出一种知行合一的笔记方法---三环套月笔记法,可以有效提升读、讲、写的能力。

三环套月中的三环是案例、金句和知识点,这三环是演讲和写作必备的素材,而“月”就是应用。

书到用时方恨少写不好怎么办(书到用时方恨少)(3)

01如何收集合适的案例

三环套月中的其中一环就是案例。好的案例会让论点更有说服力,演讲或写作更饱满。但不合适的案例就会使演讲或写作失色。

作为一名写作者,有足够的案例积累写作就会更顺畅。

如何收集案例呢?

首先我们要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样的案例。如果案例不足或者不恰当,文章就会枯燥无味。

案例的来源不一定是外部资料,也可以是个人经验。我们可以记录下自己难忘的经历,以及自己的感受。比如,疫情被封在家,从最开始焦虑无措,到后来淡然处之,还利用这段时间在网上学习了网课,充实了自己的生活。这个案例,就是自己的经历。我们用这个案例可以支持的观点有:人生无常,但泰然处之,总会有收获。

通过记录案例,我们会找到一种新的方式去看待生命和生活。我们可以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触、所感,然后思考:这件事带给自己的影响,我是如果看待自己的,又是如何看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的,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等等。

书到用时方恨少写不好怎么办(书到用时方恨少)(4)

02如何选择令人印象深刻的金句

金句有三个特征:有思想深度,有美感,能引发共鸣。

有思想深度,就是让人觉得有人生哲理,很深刻。有美感,有时是句子本身读起来有韵律,朗朗上口,有时是句子描写的场景或蕴含的意思让人觉得很美,值得回味。能引发共鸣,就是让人觉得说得很有道理,说出了自己经历过或者自己想说却说不出的话。

很多诗词或者自古流传下来的经典句子都可以算是金句。

比如:“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来寻找光明”“他走路带风,仿佛一半世界是他的,而另一半和他格格不入。”

还有一些很有意思的句子:“这里很少刮风,一年刮两次,一次刮半年。”

我们除了记录金句,还可以自己改写创造金句。比如“同是天涯沦落妈”。“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董老师改写的李叫兽的文案,也是金句:

当你背单词时,阿拉斯加的鳕鱼正跃出水面;

当你算数学时,南太平洋的海鸥正掠过海岸;

当你晚自习时,地球的极圈正五彩斑斓;

但少年,梦要你亲自实现,世界你要亲自看;

未来可期,拼尽全力!

当你为未来付出踏踏实实努力的时候,

那些你觉得看不到的人和遇不到的风景

都将在你的生命里出现。

书到用时方恨少写不好怎么办(书到用时方恨少)(5)

03拆解知识点

除了案例和金句,三环套月还有一环就是知识点了。

在知识点的获取上,首先要有绿灯思维,勇于接受新知,并积极联系自己的旧知识。只有多联系,才能形成知识网络,融会贯通,更方便以后的应用。其次,广泛地猎取知识。广博的知识比专精的知识更有优势。最后,充分吃透书中的知识点。

掌握了这三环,可以拆解一本书了。

首先,完全掌握书中的知识点。其次,围绕知识点提炼出金句。最后,找出书中的案例,将书中的案例换成自己的案例(可以是自己的经历,也可以是新闻故事或者其中书中的例子)。

书到用时方恨少写不好怎么办(书到用时方恨少)(6)

除了三环套月笔记法,《知行力》这本书中,作者还有关于知行力的真知灼见以及实用的方法。想提高自己的输出能力,增强自己的行动力,不妨读一读这本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