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汉中 

汉中九县二区名字来历(汉中市及九县两区的名称由来)(1)

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说是因汉水得名,即被水所绕之意。但后来研究汉中地方史的人,都无法解释,便生出许多臆测。其实最早的汉中并不是现在的汉中,而是另有所指。汉中盆地最先称为褒国,再就是南郑县(现南郑区)了。

公元前451年秦国从蜀国手中夺取了汉中,秦国已实行县制,在此设立南郑县。

公元前316年秦以南郑为基地,取道五丁关、金牛道灭了蜀。金牛道又称石牛道,即今天川陕公路沔县至剑门一段。途中以金牛峡、五丁关等处最险。金牛峡、五丁关一带为石炭岩地质,崖峻谷深,谷状多呈V形;五秦人不知入蜀道路,假意送给蜀王能粪金的石牛和珍宝美女,蜀王贪婪成生,就派手下五大力士——五丁,一路开山通路将石牛运回国内。秦人尾随五丁之后,灭了蜀国。这条路便称为金牛路。在宁强境内仍有金牛峡、五丁关、金堆铺、烈金坝等与传说有关的地名。

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民富国强,已有并吞天下之志。插在秦国本土和巴蜀之间的楚国汉中郡直接威胁秦国入蜀的要道,成了秦国必须要拔掉的钉子。秦惠王在公元前312年联合韩魏攻楚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占领汉中。秦惠王命魏章率领公子疾、甘茂在丹阳(今河南西峡以西、丹水以北地区)大败楚军,占领了汉中,置汉中郡,解除了楚国对秦国本土和巴蜀的威胁。这样,秦国的关中、汉中、巴蜀连成一大片,秦国对六国形成了居高临下的压迫形势。灭巴蜀后安顿好了后院,着手进一步蚕食楚国。

楚汉中郡在什么地方呢?《战国策》苏代对燕王说:汉中之甲,乘舟出于巴,乘夏水而下汉,四月至五渚。夏水是一条河流,源出湖北竹山地区,有三条,在江夏入汉。《史记正义》引《括志地》说:房陵即今房州房陵县,古楚汉中郡地也。房陵县即今湖北房县 ,属竹山地区。汉中即指今湖北竹山地区,其地理上正被汉江和沧浪水所围,沧浪水又称汉水,所以被称为汉中。此地正是秦头楚尾。汉中是一片连接巴蜀的山地,是江汉平原即楚国内腹的一道屏障,因处秦头楚尾之地,成为楚秦、楚巴的争夺焦点。

楚人在蚕食汉江诸国后,前后以汉水命名的并非汉中一处,还有汉东、汉北等处。

秦取得统一后,实行郡县制,汉中郡扩大到汉北(今安康一带)及汉水上游地区,郡治新城(今安康),正处在汉中郡中部。东汉时四川盆地及西南地方实力增强,汉中郡治才迁到南郑,有加强防范的意思。

东汉末年,曹操从张鲁手中夺取汉中郡,此时汉中郡的下游古汉中,中游新城,上游南郑都成为吴蜀争夺的军事要地 。为了军事上的需要,遂于公元219年(汉建安二十四年),在新城设立魏兴郡,古汉中设上庸郡。南郑仍设汉中郡。从此以后,二千年来一直被沿用下来,汉中就专指汉水上游的盆地了。这种地名上的张冠李戴现象,地理上称“地名漂移”。以汉水而得名。春秋时楚国置汉中郡,郡治在汉水中游(有今安康市、湖北丹江口2说)。周赧王三年(前312),秦国攻占楚汉中郡,重建汉中郡(治所约在今安康),以汉水上游(今汉中地)并入。至东汉初,郡治移今汉中地,沿称至今。

2.汉台区 汉台,原为汉中城内一高台,相传是刘邦为汉王时所居之处。清代及其以前,多为历朝汉中知府驻地,解放后辟为博物馆。1996年,原汉中市改为区时,以汉台名区,如今是汉中市的市区所在地。

3.南郑县 原为汉中府附郭县,1961年移县城于汉江以南周家坪(现汉山街道办),2017年,南郑县设区,行政区划及区政府驻地不变。南郑名甚久,其来源前人说法有四:(1)“郑人南奔”说。《水经注》载:西周末郑桓公死于犬戎,其民由原郑地(在今陕西华阴县)南奔至此,故称,话说当年西戎入侵,部分郑国人南奔来汉中,聚居在此,因与秦人有乡党之谊,便以南郑来命名。秦国为了巩固和加强南郑的军事力量,派左庶长修筑了南郑乡城,其址就在今汉中市,这个地方历史上一直称南郑,后来才移到今天的周家坪。公元前441年蜀利用秦国在南郑立足未稳的机会,重新夺回南郑。蜀王封弟弟苴(bāo)侯于汉中。公元前387年秦从蜀人手中重新取得南郑。(2)“出险就平”说。 “南郑在西畿之南,而地始出险就平,故称南郑”。(3)“奠邑之所”说。“郑”字,为“奠”、“邑”二字合成。周代褒国有奠祭旱山之俗,周人称曰南郑。(4)“三虢三郑”说。周有“三虢三郑,每一虢郑,自相左右,以维护丰、镐、洛三京。南郑始建县时间,史无明载,约在战国时秦国时期。

4.城固县 秦建。宋代祝穆《方舆胜览》载:“始城而冀其巩固之意也。” 意思是说:开始筑城时,希望永远坚固牢不可破。

5.洋县 清嘉庆《汉中府志》载:“名洋,以川名,旧治在西乡祥河之上,祥河之川为祥川,其后改祥为洋。”唐代将位于西乡县的洋州治所迁入今洋县城,明代降州为县。

6.勉县 古时称汉水为沔水。西汉至南北朝设沔阳县(水北为阳),后改设沔州(治所原在今略阳县城,南宋迁至今地),明代降州为县。1964年以“沔”字生僻而改为勉县。

7.宁强县 明初朝廷征洮州(今甘肃临洮)氐羌,氐羌降,置宁羌卫于今甘肃徽县,“其曰宁羌,盖以辑宁氐羌之义,欲羌之永宁耳。”后移宁羌卫于今县城。明成化间改为宁羌州。1913年改州为县。1942年1月改名宁强县,取 “安宁强固”之意。

8.西乡县 晋太康二年(281)由南乡县改设。得名有多说,但多认为蜀汉因张飞为涿郡之西乡人而封为西乡侯,借地封侯,寄食南乡。后,晋武帝遂改南乡为西乡。史学家史念海认为:“西乡县,原初也应是一乡聚的名称。”

9.略阳县 原为顺政县。汉代略阳县在今甘肃省张家川县西。后魏侨置略阳郡于今地。南宋开禧年间,将顺政县改名为略阳县,即以原侨县名之。明人释为“因处大山之中,惟晴午时分,略有阳光,故名略阳”,或 “用武之地曰略,象山之南曰阳”,均为望文生意之说。

10.镇巴县 东汉封班超为定远侯于城固之南乡县(今西乡县南)。清嘉庆七年(1802)设厅,以“定远”为名。1913年改厅为县时,因县处巴山之中,改名镇巴。

11.留坝县 传说汉初留侯张良曾辟谷于境内紫柏山,明末清初设留坝巡检(隶属凤县)。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设厅,以“留坝”为名。1913年,改厅为县,仍名之。

12.佛坪县 清道光五年(1825)始设佛坪厅治于佛爷坪(今周至县厚畛乡老县城村),故名。1913年改厅为县;1925年县治迁袁家庄今址,仍旧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