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今天是第110个三八国际妇女节,在此首先祝广大女同胞们节日快乐。在过去的110年里,女性们凭借着聪明才智、勤劳勇敢,为促进男女平等、社会发展、世界和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女性们更是凭借强大的消费能力,与商家们一起将妇女节打造成了女神节、女王节。这似乎印证了空想社会主义大师傅里叶的这句名言: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

什么时候开始盛行娘炮文化(古人女扮男装以求平等)(1)

值得注意的是,在女性取得进步的同时,我们的一些男同胞们也在进步——娘炮女性化男扮女装。人民日报就曾发表题为《如何看待“阴柔之风盛行”、男子“娘化”》的文章,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更是在《三体》中描绘一个极度“娘化”的未来世界。

在中国古代社会(除魏晋),男扮女装的现象是非常少见的(除表演、男风等特殊需求外),即使是在文学作品中也很难见到(除《镜花缘》等少数作品外)。不过,文学中的女扮男装现象倒是很常见,如花木兰、祝英台、谢小娥、卢梦梨和孟丽君等。

什么时候开始盛行娘炮文化(古人女扮男装以求平等)(2)

花木兰画本形象

此时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古代文学中的女性为何要女扮男装,现代社会的男性为何要男扮女装?这两个现象在本质上有多少相似之处,又有什么不同?

一、古代文学中女扮男装现象的原因

古代文学中女扮男装的现象较为常见,如大家熟知的花木兰易装替父从军、祝英台易装求学和谢小娥易装复仇等。从故事的角度讲,女性之所以要女扮男装,都是因为男性身份可以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从创作的角度讲,女性之所以要女扮男装,一是反映女性地位的不平等;二是歌颂巾帼不让须眉的奇女子;三是出于审美的需要。其中前两点和解决实际问题是相通的,都是获取权力的需要。因此,下文分为两点进行讨论。

1. 获取权力的需要

受“男主外,女主内”思想影响,古代女性几乎没有参与社会事务的权力,只能依附于男性生存。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杰出的民间创作者、文人创作者想到了一个问题:有什么方法可以使女性获得参与社会事物的权力?在整个古代文学史上,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都只有一个,那就是男扮女装。

什么时候开始盛行娘炮文化(古人女扮男装以求平等)(3)

清宫廷画家焦秉贞《仕女图》(局部)

在《木兰诗》中,花木兰面临着“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的问题,于是选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梁祝》故事中,祝英台面临着“妇人不出阃域”的问题,于是女扮男装进入书院求学。在《谢小娥传》中,谢小娥面临“父与夫俱为盗所杀”的问题,于是选择女扮男装为父亲和丈夫报仇。

在《玉娇梨》中,卢梦梨面临“绝色佳人或制于父母,或误于媒妁”的问题,于是选择女扮男装私会苏友白以求爱。在《再生缘》中,孟丽君面临夫家被陷害且“御赐成婚事”的问题,于是选择女扮男装以求功名。

什么时候开始盛行娘炮文化(古人女扮男装以求平等)(4)

孟丽君戏剧形象

从军、求学、复仇、求偶、求功名,古代社会并没有赋予女性这些权力。而当女性们需要这些权力以应对现实问题之时,唯有将自己伪装成男性。

2. 审美需要

从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开始,中国文学就形成了一种男性文人以女性自喻的传统。屈原在《离骚》中以香草美人自喻,曹植在《洛神赋》中以洛神自喻,后代诗人也多在闺怨诗中以怨女自喻。

什么时候开始盛行娘炮文化(古人女扮男装以求平等)(5)

屈原画像

在这些诗作中,女性的美貌往往代表着作者的才能、德行,而女性的阴柔、愁怨则代表着作者的不得志。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女性化心态并不会促使作者在现实中做出女性化的行为。因为屈原、曹植和其他不得志的诗人们,只是借女性发牢骚,他们希望的是以男性身份建功立业,这种女性化仅限于审美、抒情。

另一方面,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美男”,男性有着“昳丽”的形貌是被赞赏的,如邹忌便曾与城北徐公比美。在才子佳人类的故事中,男主角更是几乎无一例外被塑造成“美男”,如《玉娇梨》中“美如冠玉,润比明珠”的苏友白,《再生缘》中“面映梨花含夜语”的皇甫少华,《红楼梦》中“面若中秋之月”的贾宝玉。

什么时候开始盛行娘炮文化(古人女扮男装以求平等)(6)

贾宝玉影视形象

原本貌美的女性装扮成男性,无疑是最为理想的美男。事实上,作者在描写女扮男装的人物之时,往往也会指出这个人美得像女子一样,如《玉娇梨》中对卢梦梨的描写:走出一个少年,只好十五六岁,头带一顶弱冠,身穿一领紫衣,生得唇红齿白,目秀眉清,就如娇女一般

二、现代社会男扮女装的原因

“娘化”现象,一般指男子穿着女性服饰或进行装扮后达到女性化外貌,比如某某、某某某男星。在《三体·黑暗森林》中,刘慈欣更是警示性地描绘了一个极度“娘化”的社会:

程心看看那几个人,她(他)们面容白嫩姣好,长发披肩,身材苗条柔软,仿佛骨头都是香蕉做的,举止是那么优雅轻柔,说话声音随着微风传过来,细软而甜美……在她的时代,这些人在女人中也都属于女人味最浓的那一类

什么时候开始盛行娘炮文化(古人女扮男装以求平等)(7)

《黑暗森林》封面

娇美、柔弱、优雅,这些特点无疑是符合一般的审美标准。当然,“娘化”背后除了审美需求之外,还有个性化表达的需求。

1. 审美需要

人民日报海报版在针对“娘化”现象的述评中曾指出:这种“娘化”现象并非近些年才出现,也不是现代才有。确实如此,古代社会中因表演、男风等需求而产生的男扮女装现象也属于“娘化”。但值得注意的是,除男风极为盛行的魏晋之外,男扮女装现象从未在古代社会中大面积出现。

因为传统的审美意识虽然对男性提出了“美男”的要求,但“美”首先要建立在“男”的基础之上。这很好理解,因为古代是以男性为主导的,若非万不得已(成为伶人、男宠或太监),谁也不会想要丧失自己的男性身份。

现代的“娘化”现象,其背后的审美意识则更为复杂。它和娱乐文化中“颜值为王”的准则有关,和二次元、耽美等亚文化中性别被模糊有关,也和女性主导消费市场有关。其中,第二点可以说是一种主动性的审美需要;娱乐文化、消费市场影响下的“娘化”本身是一种被动性的审美需要,但它又会使一些青少年产生主动性的审美需要。

什么时候开始盛行娘炮文化(古人女扮男装以求平等)(8)

某男星曾引起很大争议

通俗点来说,就是青少年和女性爱看“娘化”的男人,于是消费市场就包装出一批迎合这种审美需求的明星,而这些“娘化”的明星又会对青少年的审美意识产生影响,使他们心生效仿之意。

2. 个性化需要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娘化”是一种与主流文化相对抗的亚文化。它对应的是文化多元背景下的个性化需要,是小众反抗大众的体现,是边缘圈子表达自我的方式。事实上,现代社会也有不少女性选择走中性路线,“娘化”和“男化”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少数靠“娘”成为明星而受大众追捧的人之外,“娘化”的男性一般都会被主流社会所排斥。但是,这往往并不会使被排斥者感到绝望,反而会促使他们心生战意、组成边缘圈子报团取暖,因为他们本身在现实中往往是孤独的。最为典型的就是成长过程中的青少年,感觉自己独一无二、感觉这世界格格不入。

什么时候开始盛行娘炮文化(古人女扮男装以求平等)(9)

cosplay

上一小节中提到的“二次元、耽美等亚文化”圈子,它们中存在大量模糊性别的现象,但那些性别被模糊的男性看起来又是那么美好,于是许多孤独的青少年便心生效仿之意。比如在cosplay中,青少年动漫爱好者往往会装扮成女性人物,以此获得审美上的愉悦及完成个性化的表达。

因此,作为个性化需要的“娘化”往往因孤独而生,“娘化”只是一种释放、解脱、抗争孤独的方式。但这种抗争,往往又会使反抗者陷入更为孤独的境地,如越来越难以融入现实社会、正常的秩序中。

三、古代女扮男装和现代男扮女装的异同

通过前文分析,我们发现古代文学中的女扮男装对应着两种需求:获取权力的需求和审美需求;现代男性的男扮女装也对应着两种需求:审美需求和个性化需求。

古代文学中女扮男装的审美需求是一种上层文人的精英意识;现代男性男扮女装的审美需求则更为复杂,它既是对传统审美意识的继承,也受到了娱乐文化、二次元文化和耽美文化等多种亚文化的影响。二者都是对美的认同与追寻,这是它们的相同之处。不过也存在一些不同,古代“美男”的审美标准纯粹是出于美的考虑,是较为严肃的;而现代的“娘化”则更为娱乐化及庸俗化。

什么时候开始盛行娘炮文化(古人女扮男装以求平等)(10)

潘安形象

获取权力的需求和个性化需求则大相径庭,截然不同。古代女性因男女不平等而被“监禁”在围墙之内,无法参与社会事务,她们女扮男装获取权力往往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如花木兰解决的是参军的问题、祝英台解决的是上学的问题、卢梦梨解决的是求偶的问题、孟丽君解决的是参加科举的问题。

而个性化需求却往往表现为脱离正常秩序,在现实生活中给自己带来障碍。为了融入社会的“娘化”往往都不是个性化需求,而是出于利益考虑的伪装,比如在游戏中伪装成女性以获取男性照顾,比如在网络上将自身伪装成女性以博得男性好感以骗取钱财。

当然,我们并不能认为出于个性化需求的“娘化”是没事找事,因为它也解决自我表达的问题和反抗孤独的问题。只不过,这些问题并非是社会事务性质的,而是心理性质的。

从解决社会性问题到解决心理性问题,这种转变和古代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变是一致的。正如著名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在《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往期的自我与社会》一书中所说的:

现代性完全改变了日常生活的实质,影响到了我们经历中最为个人化的那些方面……在后传统社会,生活政治逐渐取代解放政治而占据主流地位,因而出现从解放政治到生活政治的转型。

什么时候开始盛行娘炮文化(古人女扮男装以求平等)(11)

安东尼·吉登斯

不难看出,古代女性为获取权力而女扮男装对应的正是社会性质的解放问题,而当今的男扮女装对应的则是更为个人化的生活方式问题。当然,有此理论作为支撑并不意味着所有个人化的需求都是应当被赞扬的,因为现代性本身就蕴藏着种种危险。

结语

“娘化”现象和现代社会的转型密切相关,它本身具有审美、个性化方面的合理需求。在这个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我们本应对这种现象持宽容、接纳的态度,但值得警醒的是:在娱乐文化的推动之下,商业性质的“娘化”现象正向各领域侵蚀,如某某演科幻片中的军人、某某某打篮球等。

小新认为,我们应当宽容出于审美、个性化表达需求的“娘化”,但绝不应该去追捧。而现在的问题是,娱乐、消费市场正在大量包装、制造“娘化”偶像,这是不健康的。

(谢谢阅读,欢迎交流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