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生别悲苦待至春暮(人生犹似西山日)(1)

人生海海,聚少离多。写离别的诗词很多,比如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亦或是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

而我觉得,在如此众多的写离别的诗词中,有一首诗词显得如此唯美且意境悠长,这便是弘一法师的经典之作《送别》,广为传唱,歌手朴树曾经在录音棚演唱这首《送别》时真情流露,掩面而泣(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搜索这段视频)。

生别悲苦待至春暮(人生犹似西山日)(2)

《送别》的创作背景想必很多人都知道,这里我再赘述一下。弘一法师原名李叔同,他是个传奇人物,在艺术方面有着极深造诣,丰子恺、潘天寿、吴梦非这些名人都是他的学生。自幼家境殷实,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受到家里人诵佛经的影响,他小小年纪就能背诵出佛经,同时早早接受学业的启蒙,时常有所感悟并作诗,闻名于乡邻。5岁时丧父,因为母亲是小妾的身份,他没有什么朋友,就形成了沉默寡言的性格。这样的他慢慢长大,成了一个颇有才情的翩翩少年郎。15岁的时候,他竟然写出了“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这样的话,好像那时就做好了与富贵告别的准备,39岁的他终于与尘世告别,开始了与佛相伴的后半生。

1914年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天,李叔同的结义好兄弟许幻园破产了,跑到他家的院墙外高喊到:“叔同兄,我家破产了,咱们后会有期吧”” 说完便挥泪告别,踉跄而去,连李叔同的家门也没有进去。此时的李叔同看到友人远去的背影和这漫天的飞雪,不禁潸然泪下,直到看着许幻园一点点消失在路的尽头,李叔同才回过身,把门紧紧地关上,满含热泪写下了《送别》。

生别悲苦待至春暮(人生犹似西山日)(3)

真正的送别,远没有“长亭外、古道边”式的浪漫,2020年那个初春,作为中国人尤其是武汉人不堪回首,太多人经历了人生中的至暗时刻,自己的亲人、恋人、师长、朋友甚至连“再见”都没说便就此诀别……

我们的一生何不是在不断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告别:我们与自己的过去告别,与自己的肉身告别,与身边的至亲告别;我们与故乡告别,与陌生的城市告别,与周遭的一切告别。每一个昨天都已悄然逝去,每一个今天都在精彩上演,每一个将来都会不期而遇。作为独立的个体,我们要学会与尘世作伴,学会与自己和解,学会与一切告别……

此时我的耳边再次回响起熟悉而悠扬的旋律:“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脑海中不禁想起电影《一轮明月》中的片段:

在一个薄雾清晨的西湖湖面,两舟相向,日本的妻子唤他:“叔同、叔同——”,他回她:“请叫我弘一——”,妻子强忍着泪水又问:“好吧,弘一法师,请告诉我什么是爱?”他平静地回答:“爱,就是慈悲。”半世繁华半世僧,世间再无李叔同……

生别悲苦待至春暮(人生犹似西山日)(4)

我们每个人的富贵繁华终将离去,人的一生本就是一场迎来送往的修行,你送别人,别人送你,没有谁可以相伴一生,相聚短暂,孤独绵长,学会与孤独为伍,才能找到浮世清欢。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把自己还给自己,把别人还给别人,就此别过。

生别悲苦待至春暮(人生犹似西山日)(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