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山东诸城的三官庙。这个年代的山东很穷,远没有现在这么“硬核”,而诸城县的贫穷在山东是名列前茅的。而在整个诸城县,最贫穷的地区又是三官庙。

由此便可以看得出来,三官庙这个地方的贫穷,已经到了无法想象的地步。这一年的春天,在山洼村举行的“忆苦思甜大会”上,民兵连长卢照东以无比悲伤的语气诉说着自己的家史:

“俺们家三辈讨饭,三辈没娶到过媳妇,三辈的孩子都没有娘!俺爷爷捡了俺爹,俺爹又捡了俺。俺今年30多岁了,还是个光棍......”

然而卢照东的话还没有说完,一个21岁的姑娘“噌”地站起身来。当着在场的所有人,朗声说道:

“我要坚决响应毛主席的号召,走彻底与贫下中农相结合的道路。为了不让贫下中农打光棍,我决定嫁给卢照东!”

知青廖晓东的孩子长大了(不顾一切嫁给贫农的女知青廖晓东)(1)

▲廖晓东在农村

听到姑娘的话后,现场所有人都惊呆了。无论是正在发言的民兵连长卢照东,还是村干部,或是其他村民,每个人的下巴都掉在了地上。

说话的姑娘是一个出身名门的女知青,她和大字不识一个的民兵连长,能走到一起吗?他们结合之后又会发生什么呢?

今天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同时,希望大家点点关注,以方便阅读往期和最新的内容!

先来了解一下这位21岁的女知青,她的名字叫做廖晓东。

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军队在解放南京后,就派遣了一大批的南下干部跟随部队一路前往南方。廖晓东的父母便是其中的一员,但是在与敌人的斗争中廖晓东的父母却相继牺牲了。

好在父母的一位战友收留了她,成为了她的养父,才让廖晓东拥有了一个破碎但还算幸福的童年。廖晓东的这位“养父”可了不得,他不但是一位老红军,后来更是成为了青岛市的政协副主席。

知青廖晓东的孩子长大了(不顾一切嫁给贫农的女知青廖晓东)(2)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养父的照顾下,廖晓东顺利完成了学业。高中毕业之后,廖晓东完全可以留在青岛,无论是找个体面的工作,或者继续上学都没有问题。

只不过此时毛主席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随后数百万的年轻人踏上了前往农村或者边疆的漫长旅程,廖晓东自然也成为了百万知青大军的一员。

1968年,21岁的廖晓东以女知青的身份来到了山东诸城县,县领导了解到廖晓东的家庭背景以及她养父的身份后,给她选择了一个条件非常不错的地区,让廖晓东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但是廖晓东和身边的同学们却不乐意了,他们强烈要求要到诸城县最困难的三官庙“锻炼学习”。在向县里请示汇报之后,便同意了廖晓东等人的要求。

虽然廖晓东等人对三官庙的贫穷有了一个大概的认知,但是当他们见到真实中的三官庙后,还是被眼前的贫穷程度彻底惊呆了。

知青廖晓东的孩子长大了(不顾一切嫁给贫农的女知青廖晓东)(3)

▲知青下乡

后来在村里举行的忆苦思甜大会上,廖晓东听到民兵连长那悲惨的“家史”时,当即表示要嫁给他,要走上一条彻底的与贫下中农相结合的道路。

廖晓东做出这个决定之后,无论是身边的朋友还是养父母都纷纷劝她再考虑一下,在他们看来廖晓东应该不会在诸城县待很久。

而且她所挑选的丈夫还是一个30多岁的老光棍,目不识丁不说,脾气还不好。然而周边人的苦口婆心,却没有改变廖晓东的想法。

1969年,五一劳动节。一辆破旧的独轮车推着廖晓东的全部嫁妆,咯吱咯吱地走进了廖晓东和丈夫卢照东的“新房”。

所谓的“新房”,指的只是三间茅草屋。一个破土炕,一口旧铁锅,一个水缸,还有一个用泥巴垒出来的“橱柜”,这就是廖晓东和丈夫的全部家当。

知青廖晓东的孩子长大了(不顾一切嫁给贫农的女知青廖晓东)(4)

▲廖晓东故居

看到这里,或许有些人会想到近期在短视频平台上非常火爆的一段电影。电影中有这样一句台词:

“老许,你要老婆不要?只要你开金口,我待会儿给你送来!”

虽然电影中男女主人公的身份差距非常大,而且也同样非常贫穷,但二人的生活却非常甜蜜。那么廖晓东结婚之后的生活,是不是也和电影中的一样呢?

答案是否定的!

结婚之后,廖晓东将家里的所有活都扛了起来。每天天不亮就开始下地干活:做饭、割草、喂猪、挑粪、挑水、洗衣服......

除此之外还要照顾脾气又大又懒惰的丈夫,一个知书达理、出身名门的女知青,活脱脱地变成了一个贫下中农的婆娘。

这样的转变,是让所有人都始料不及也不敢相信的。虽然廖晓东任劳任怨,为这个家贡献了自己的全部,但是丈夫依然对她不满意,这是为何呢?

廖晓东作为一名多才多艺的女知青,经常参加村里、县里的一些活动。比如说表演节目,唱革命歌曲什么的。其实那个年代这样的事情也是很正常的,廖晓东的行为也没有什么过错,但是这却引起了丈夫卢照东的不满。

知青廖晓东的孩子长大了(不顾一切嫁给贫农的女知青廖晓东)(5)

▲村里文艺演出

卢照东虽然是村里的民兵连长,但他却是一个非常封建的人。卢照东认为:

一个女人结了婚,就应该老老实实地待在家里。

也正是因为二人思想上的差异化,造就了尖锐的家庭矛盾。一开始卢照东只是会大声地谩骂训斥妻子,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开始频繁地殴打妻子,廖晓东的身上经常被打得青一块紫一块。

尽管家庭矛盾已经彻底激化,但廖晓东依然默默地忍下了一切。她不但为野蛮的丈夫生下了两个孩子,而且还主动地办起了村小学,带领着村里的孩子们一边劳动一边学习。

看到这里,或许有朋友要问了:廖晓东在这个落后的乡村生活得如此痛苦,她为什么不走呢?为什么不回到养父母那里呢?

毕竟到了70年代的时候,一部分的知识青年都已经离开乡村返回城镇。廖晓东要走,也是合情合理合局势了啊!

知青廖晓东的孩子长大了(不顾一切嫁给贫农的女知青廖晓东)(6)

▲女知青

廖晓东自然是可以离开的,但她却选择了留下。诸城县的领导深知廖晓东的情况,为了帮她脱离苦海,县里便推荐她去上工农大学,只不过廖晓东却拒绝了。

而且当廖晓东身边的知识青年们,开始陆续返回城镇的时候。廖晓东还写了一封倡议书递交给了诸城县,倡议书的内容便是阻止知识青年的返城!

那么任劳任怨,而且为乡村做出巨大贡献的廖晓东,她和丈夫的感情最终有没有缓和呢?

答案也是没有!

连续多年高强度的劳动,再加上生活的艰辛以及家庭的折磨,廖晓东病倒了。当村民们把她紧急送往医院后,确诊为急性肝炎。这个病或许并不足以致命,但是那个年代的医疗条件毕竟有限。

知青廖晓东的孩子长大了(不顾一切嫁给贫农的女知青廖晓东)(7)

▲廖晓东纪念碑

到了1974年2月8日,女知青廖晓东还是因急性肝炎去世,这一年她刚刚27岁。与丈夫结婚6年,留下了一个4岁的儿子和年仅6个月的女儿后,她便永远地离开了!

虽然廖晓东的结局并不完美,但是她却用自己的行动,点亮了山村里孩子们心中的那盏明灯。也正是因此,山东诸城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追悼表彰大会。

那么那个经常殴打妻子的卢照东,结局又是如何呢?自然是重新沦为光棍,一个人含辛茹苦地带着两个孩子!

也许有很多人不赞同廖晓东的选择,认为她的人生是个悲剧,但对于廖晓东而言这是她的理想与信念,她也为此坚持到最后,这也正是值得我们敬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