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观与如是观的区别(佛学问题的几个反思)(1)

因果观与如是观的区别(佛学问题的几个反思)(2)

abstract

“至善”便是“中庸”,便是“致良知”……

keywords

苏格拉底;竺道生;一阐提;生公说法、顽石点头;傅佩荣

最近因事耽误了公众号的更新

所以一有时间就赶紧来补上

希望我们能一如既往地保持连接

01

,

有时我想,“肖遥游”

更想是我和自己灵魂的对话

许多答案并不是一开始就很清晰

而是在写作和思考中

自然生长出来的

在这个过程中

我个人其实是最大的受益者

这样晦涩和毫无“用户思维”的文字

还有人愿意读并有所收获

我深感快慰

毕竟,总有极少数人天生骄傲

不屑于浑浑噩噩、平庸度日

02

,

不过,讲真

我所说的都是错的

这并不是谦虚,而是事实

因为:局中人无法站在局外看局

“局外看局”就是所谓的“上帝视角”

你可以聪颖超群

也可以火星移民

但绝不可能真正地翻开

上帝的记事本……

这是天生的限定

所谓的终极真理

不过是人类中绝顶聪明者

对那个“究竟”的思想

思想的价值在于

拓宽了人类的思维边界

带给人信仰的崇高或理性的乐趣

也可以说

有了这个,人才真正是“人”

而不只是吃喝拉撒的动物

所以——

愚痴的人以为自己知道

智慧的人知道自己不知道

如苏格拉底

因果观与如是观的区别(佛学问题的几个反思)(3)

当然,你们一定看得出来

我是在绕着弯夸我自己呢

03

,

书接上回

说到佛性,再补充一点

在佛灭后将就一千年

在印度日益衰落的佛学

却在中国慢慢兴盛起来

即使如此

中国佛学界尚不承认人人皆具佛性

直到东晋的竺道生提出:

“一阐提”也可成佛

所谓“一阐提”也就是沉迷于五欲之人

按“WHW认知结构模型”来看

他们是仅活在“身”层面的人

被认为没有善根和佛性

04

,

顺理成章的

他受到佛学界的排挤

留下了“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典故

因果观与如是观的区别(佛学问题的几个反思)(4)

后来昙无谶译出《大般涅槃经》

经中揭示了同样的道理

竺道生才重被大家所接纳

所以,如果要讨论“佛性”

还必须站在历史的语境中

05

,

另外有一件事也挺有趣

有一次听老师讲《唯识学》

他的学生就提出一个问题:

人工智能能否成佛?

当时我的解答是

这要看人工智能能否感受到“苦”?

佛法四圣谛“苦,集,灭,道”

人生就是“苦”,若没有这个基础

佛法就不存在了

“苦,集,灭,道”的意思

用大家耳熟能详的语言来表述

就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所以,如果人工智能不能感受到“苦”

就没有离苦得乐的动机

也就不会有超脱涅槃的结果

又何来成佛之说?

06

,

第二个问题

佛学能否成就“真善”之人?

留言兄台的观点倒是黑白分明:

佛学最多也只能造出两种人,一

种是“伪善之人”,另外一种便是“愚善之人”。

“善恶”几乎是每一位思想家

都要去认真思考的

我们也曾用很多期来讨论这个问题

老子不讲善恶

是因为站在“道”的高维:

因果观与如是观的区别(佛学问题的几个反思)(5)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以道观之,无善无恶

然而,如果站在“人”的维度

社会就一定得有一个行为的标准

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什么是好,什么是坏?

否则人们就会无所适从了

07

,

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何为“真善”?

儒家另有一个词“止于至善”

可作为相互的印证

所谓“止于至善”

傅佩荣教授的解读是:

因果观与如是观的区别(佛学问题的几个反思)(6)

止于至善是一种以卓越为核心要义的至高境界的追求,上升到人性的层面来说就是大真、大爱、大诚、大智的体现,是自我到无我境界的一种升华。

“至善”便是“中庸”,便是“致良知”

乃不偏不倚,恰当的极致

那么

“至善”究竟是“善”的量变还是质变?

从上面的解释来看

“至善”已超越了世俗“善”的范围

从“人际”升维到“天际”

触达到无善无恶的“道”之本体了

儒家自身包含着自我否定的因子

才有了后来著名的“天泉证道”

此事留待以后再说

08

,

“真善”在佛学这里可称为“发菩提心”

简单说来就是发愿利于众生之心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

其实是非常困难的

所以,知行为二,表现出来就是:

恶是真恶,善是伪善

至于愚善,自然也很多

但无论是“伪善”还是“愚善”

站在社会的角度

总比作恶,危害他人要好的

09

,

十年前

我已想明白究竟想要怎样的人生

于是请一位书法家写下了这几个字:

随心随性,自在从容

我和他说,一定要喝点酒

才能写出这八个字的洒脱

当时就是临时起意

觉得这八个字最能反映我的心境

后来读到《中庸》的这段话:

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此时,我方才明白

原来我的志向是要做圣人……

因果观与如是观的区别(佛学问题的几个反思)(7)

10

,

而此后,直到身体坏灭的数十年

我的人生方向

就是要把生命活成这八个字!

11

,

很多学佛之人,记住了一句话: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其实这不过是“人天乘”的境界

对于佛法来说,只是善巧方便的法门

佛陀引渡众生的终极目标是

——涅槃寂静

是要让人摆脱名相的执着

包括善、恶的分别

体悟宇宙的本质是“空”

12

,

所以,还是那句话

要不靠信仰,要不靠理性

否则便无“真善”可言

佛学能否成就真善之人?

与佛性无关

与悟性有关

- tips -

“涅槃寂静”是“四法印”之一,上期只说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有漏皆苦”,这期补充完整。

因果观与如是观的区别(佛学问题的几个反思)(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