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多少文人武士赞美骏马的英姿飒爽。民族英雄戚继光就有“南北驱弛报主情,江畔花草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的诗句。而今,看到军旅画家刘永涛的水墨奔马,不由使人联想到许多战争场面:长板坡单骑大战的赵子龙,铁骑大败金兵的岳飞,戌马倥偬的革命军人……令人神思飞越,朝气勃勃,奋发向上。

金龙玉马写意图 追风犹可到天涯(1)

代马望北 90×48cm

生于六十年代刘永涛,自幼喜欢艺术,在素描、水彩、水墨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82年入伍,在部队先后就读于解放军测绘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为他今后艺术之路指明了方向。于是在绘画创作上,他承继了徐悲鸿主张的“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之可采者融之”的艺术理念,又吸取了贾浩义、赵贵德等前辈写意画马精髓。他画的马,无论奔马、立马、走马、饮马、群马,既注重写实,又传达精神,笔墨淋漓,简练潇洒,赋予了张扬的生命力。他尤其强调笔势和笔法的活力,在画面的排列组合中寻求变化与统一、协调与对比的一张一弛,一曲一伸,以求得造型的节奏感与韵律感,如同读抑扬顿挫的古风,豪放婉约的词曲,以内在的细节考究显示出图案之美、理性之美和形式之美。

金龙玉马写意图 追风犹可到天涯(2)

龙马 132×48cm

画马就是在画裸体。刘永涛画马,没有马鞍,没有缰绳,让骏马在宽广的原野上自由狂奔,器宇轩昂,情形感人。画家不仅要熟悉马的骨骼、肌理、鬃毛、姿态、坐卧以及各种奔跑的姿势情形,还要知晓季节气候的变化、雌雄不同的习性和马的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更重要的是从骏马内在的神态、气势里,来表现了奔马的自由、坚毅、敏捷等性格特征,交汇出画家的喜、怒、哀、乐和性情气质,进而以既洗练又亲和的绘画语言,赋予形象以生命。

金龙玉马写意图 追风犹可到天涯(3)

马足龙沙 96×176cm

刘永涛笔下创作的《八骏图》《百马图》等作品,在生宣纸上画出了马的准确结构、千姿百态的动势和剽悍神骏的风采。一匹匹奔马高头、长腿、骠悍、勇猛,奋踪扬蹄,在广袤的大草原上飞驰,骏马英姿,神态各异。有的健步起飞,有腾空如海之势;有的蹄下生烟,有追风超光之速;有的一往直前,有万夫不可阻挡之勇;有的咆哮嘶喊,似有自由不羁之雄心;有的回首顾盼……形神毕肖,仿佛要破纸而出。好一副万马战犹酣的壮丽画卷,所塑造形象既有共同特性,又有不同个性,如同一首大气磅礴如交响乐,推动着民族复兴的历史滚滚向前。这也是作者追求理想,向往自由的象征。

金龙玉马写意图 追风犹可到天涯(4)

神气飞扬 90×96cm

徐悲鸿先生说过:“美术之大道,在追索自然”。常年的军营生活,尤其是刘永涛在内蒙古大草原的经历,在那里看到了许多奔腾驰骋的骏马,他还经常骑着骏马远游,熟悉了马的气质、马的结构、马的日常活动,更逐渐了解了马的性格,让他更加喜欢马、热爱马,成了马的知己。他对着骏马大量写生,画过大量的马的速写稿,进一步掌握了马的最美的神气和姿态。使之在表现手法上更加生动地画出了马的气质和活力,能够心随笔运,凝想形物,搜妙创真,随心所欲地塑造出千姿百态的奔马,蓬勃向上的骏马,从而不质不形,如飞如动。

金龙玉马写意图 追风犹可到天涯(5)

啸傲江湖 90×48cm

细细品味刘永涛笔下的马,散淡时松开缰绳让马悠然荡步,紧张时两眼有神、咴咴嘶鸣,驰骋时随之有尾扫残云的烈火雄风。他把开阔平旷的荒野,威风凛凛的骏马层次井然、一一呈现,整个画面笼罩着一片雄伟壮丽的氛围,同时交织幽深缥缈的意蕴,充满丰富的细节,既有强烈的震撼力,又耐人寻味。

金龙玉马写意图 追风犹可到天涯(6)

仰天长啸 69×69cm

在技巧上需要用笔的变化运动感和用墨的韵味天趣,讲究下笔成形,笔笔入味,运用准确、凝练地的笔意勾勒出躯干,绝少涂改;继而用浓淡有度的水墨,施以丰满的韵致,诠释出“筋、肉、骨、气”四势来,如果没有胸有成竹的笔墨功夫是无法做到的。他善于从远近、虚实、主次来对马的全方位审视,让运转变化,高低晕淡,品物浅深,皆在其中,充分反映了对大自然的审美认识。

金龙玉马写意图 追风犹可到天涯(7)

追风逐日 90×96cm

“此马若遂千里志,追风犹可到天涯”这句诗在刘永涛身上再合适不过了,虽然处于和平年代,可他追求的绝不是自己安逸的生活,他崇尚的志在“千里之外”男儿豪情,崇敬的是运筹帷幄,骁勇善战的英雄气概,因为只有飞奔的骏马才能够触发军人的理想与追求。

金龙玉马写意图 追风犹可到天涯(8)

金龙玉马写意图 追风犹可到天涯(9)

,